挑 | tiāo I. | ①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挑土。挑夫(旧时以给人挑货物行李为业的人)。②挑的东西:挑担。③挖取:挑荠菜。④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一挑儿白菜。⑤选,拣:挑选。挑拣。挑剔。挑肥拣瘦。⑥古同“佻”,参见“佻达”。II.参见tiǎo。 |
挑茶斡刺 | tiāocháwòcì | 寻事生非。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非是我挑茶斡刺,则问你李美人生下的孩儿,要说个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 |
挑唇料嘴 | tiāochúnliàozuǐ | 解释见“挑牙料唇”。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谁与你挑唇料嘴,辨别个谁是谁非。” |
挑肥拣瘦 | tiāoféijiǎnshòu | 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肥:肥肉;瘦:瘦肉。他是个极端自私的人,干什么事都爱挑肥拣瘦。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像娘这样费心,还不讨他说个是,只要拣精拣肥,我也犯不着要效他这个劳。” |
挑脚 | tiāojiǎo | 为别人挑运货物或行装。《说岳全传 第五十一回》牛皋笑道:“徒弟上阵,穿着靴子不好?又不去挑脚,要这草鞋何用?” |
挑精拣肥 | tiāojīngjiǎnféi | 解释犹挑肥拣瘦。张爱玲《郁金香》:“人家好好的小姐你就挑精拣肥的,成天的跟丫头们打打闹闹,我的脸都给你丢尽了!”徐迟《牡丹》:“姚黄的养母气成了病,老太婆悔不该当初拆散了她许多好姻缘。挑精拣肥,反而落了一场空。” |
挑浚/挑濬 | tiāojùn | 清除淤塞,开通河道。《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直隶巡抚于成龙奏偕西洋人安多等履勘浑河,帮修挑濬,绘图呈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九三回》那条河便是丹徒、丹阳的分界,叫做徒阳河,因为年久淤塞,近来雇工挑浚。 |
挑三拨四 挑三豁四 | tiāosānbōsì tiāosānhuōsì | 谓挑拨是非。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
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 | tiāosānjiǎnsì | 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18章:“娶媳妇不要花钱,还挑三拣四吗?”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
挑三嫌四 | tiāosānxiánsì | 解释见“挑三拣四”。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
挑挑拣拣 | tiāotiāojiǎnjiǎn | 挑:挑选;拣:分拣。指从中仔细挑选。钱宁《圣人》第25章:“在西瓜、桃李、杏枣中间穿行,挑挑拣拣,寻些百姓乐趣,倒也乐而忘忧。”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11章:“在售货柜前悠闲地踱来踱去,挑挑拣拣买东西。” |
挑挑剔剔 | tiāotiāotītī | 仔细而慎重地或显然存心挑剔地挑选。我不喜欢挑挑剔剔。 |
挑牙料唇 | tiāoyáliàochún | 摇动嘴唇。谓吵嘴,争吵。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寻争觅衅。” |
挑眼 | tiāoyǎn | 方言,故意找毛病,挑别人不对之处。《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下半天的点心只要两个馍馍,是万万不会挑眼的。 |
挑幺挑六 | tiāoyāotiāoliù | 挑剔,找差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这一点子小崽子,也挑幺挑六,咸嘴淡舌,咬群的骡子似的。” |
挑引 | tiāoyǐn | 挑逗,逗引。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以顦顇时,犹出金,桑下以相挑引,则新婚少艾,又何遽舍而远游乎?” 《聊斋志异 邢子仪》妇衔愤去,谮诸其夫,诬以挑引。 |
挑字眼儿 | tiāozìyǎnér | 从措辞用字上找小毛病。评论文章不能光挑字眼儿。 |
祧 | tiāo | ①古代称远祖的庙;承继先代:承祧。一子兼祧;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的庙:不祧之祖。《左传·昭公元年》:“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续资治通鉴 卷第五十一》其子孙承代,不计庙寝祭,祭并以世数亲疏迁祧。《续资治通鉴 卷第八十六》庚戌,诏以仁宗、神宗庙永世不祧。《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五十五》绍兴中,徽宗祔庙,以与哲宗同为一世,故无所祧。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宿草敢祧刘礼部,东南绝学在昆陵。②享有。《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 |
祧迁 | tiāoqiān | 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之庙。唐 颜真卿《论元皇帝祧迁状》:"代祖元皇帝地非开统,亲在七庙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曰:元皇帝神主礼合祧迁。"《续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五》今大行皇帝(指宋英宗)祔庙有日,僖祖(赵匡胤高祖父)在七室之外,礼当祧迁。宋 周密《齐东野语·宗子请给》:"王介甫为相,裁减宗室恩数,宗子相率诉马前。公谕子曰:'祖宗亲尽,亦须祧迁,何况贤辈。'" |
祧绪 祧续 | tiāoxù | 世代相承的统绪。谓传宗接代,使对祖先的祭祀绵延不绝。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但平生止此儿,用承祧绪。”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土偶》:“冥司念尔苦节,故令我归,与汝生一子承祧绪。” 《聊斋志异 侠女》母曰:“床头蹀躞之役,岂孝子所能为者?且身已向暮,旦夕犯雾露,深以祧续为忧耳。” |
佻 | tiāo | ①轻薄,不庄重:轻佻。佻薄。佻巧(a.轻佻巧诈;b.文辞细巧而不严肃)。《晋书 景帝纪》诗云:‘示人不佻,是则是效。’② 窃取,偷:“佻天之功以为己力”。 |
佻薄 | tiāobó | 刻薄,不厚道。轻薄,不自重。行为佻薄。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吴通玄)故与贽同职,奸巧佻薄,与贽不相能。"《新唐书·郑覃传》:"(覃)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又言'文人多佻薄'。"《续资治通鉴 卷第七十九》于是刘挚奏言:“(章)惇佻薄险悍,谄事王安石,以边事欺罔朝廷,遂得进用。” |
佻达 | tiāodá | ①轻薄放荡。《初刻拍案惊奇 卷四》郑子佻达无度,喜狎游,妾屡屡谏他,遂至反目。《聊斋志异 黎氏》龙门谢中条者,佻达无行。《聊斋志异 任秀》幸秀聪颖,释服,入鱼台泮。而佻达善博。《聊斋志异 林氏》济南戚安期,素佻达,喜狎妓。妻婉戒之,不听。《聊斋志异 冤狱》朱生,阳谷人。少年佻达,喜诙谑。《聊斋志异 霍女》然佻达喜渔色,色所在,冗费不惜。②佻/挑兮达兮:独自走来走去。《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佻弱 | tiāoruò | 犹虚弱。《金史·王维翰传》宋主(宋宁宗)怠于政事,南兵佻弱。 |
佻身飞镞 | tiāoshēnfēizú | 只身射箭杀敌。形容杀敌英勇,视死如归。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瓒誓命沈城,佻身飞镞。”清·冯桂芬《按察司金公墓志铭》:“临危不渝,佻身飞镞。” |
佻脱 | tiāotuō | ①轻谩。轻佻,轻率。《聊斋志异 瞳人语》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世说新语·文学》“今小品犹存” 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 《语林》:“己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纵复服从,亦名不益高。若佻脱不合,便丧十年所保。” 《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两兄皆登甲榜,而孝廉益佻脱。②轻薄而活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臙脂》:“对户庞姓之妻王氏 ,佻脱善谑,女闺中谈友也。” |
铫 | tiáo I. | 古代兵器,像矛。II.yáo ①古代一种大锄。②姓。III. diào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铫子(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沙铫。药铫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