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 | tián | 像糖或蜜的滋味,喻使人感到舒服的,与“苦”相对:甜品。甜食。甜菜。甜瓜。甜美。甜润。甜适。甜爽。甜言蜜语。 |
甜酸苦辣 | tiánsuānkǔlà | 指种种不同的味道。常用以比喻生活上的种种遭遇和复杂感受。茅盾《蚀·幻灭》:“像我,在外这两年,真真是甜酸苦辣都尝遍了!”叶圣陶《过去随谈》:“不曾沉溺于恋爱里头,备尝甜酸苦辣各种滋味。” |
甜乡 | tiánxiāng | 指梦境。清 惜秋 旅生《维新梦·入梦》:“愁魂怨魄,化为胡蝶甜乡绕。”《笑林广记 不怕死的》一夕更已深,夫展被登床,灭烛独卧,渐入黑甜乡,不复有他念矣。 |
甜言美语 | tiányánměiyǔ | ①犹言说好听的话。②指好言好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水浒传》第七五回:太尉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好共歹,只要成全大事。 |
甜言媚语 | tiányánmèiyǔ | 解释见“甜言软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滴珠叹了一口气缩做一团,被吴大郎甜言媚语,轻轻款款,扳将过来。” |
甜甜蜜蜜 | tiántiánmìmì | 指人内心感到幸福、愉快、舒适。王朔《空中小姐》:“再后面是一大串喃喃的、甜甜蜜蜜的表白,算是打了一巴掌后的几揉。” |
甜言蜜语 | tiányánmìyǔ | 说的话像蜜糖一样甜。比喻动听而骗人的话。《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季布得之心中怕,甜言蜜语却安存。”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卞福坐在旁边,甜言蜜语,劝了一回。 |
甜言软语 | tiányánruǎnyǔ | 甜蜜温柔的话。宋 赵长卿《柳梢青》词:“甜言软语,长记那时,萧娘叮嘱。”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8卷:“终日将买酒为由,甜言软语,哄动他夫妻二人。” |
甜嘴蜜舌 | tiánzuǐmìshé |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他的甜嘴蜜舌使我信以为真,结果上了当。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 |
菾 | tián/tiàn | ①“甜菜”。也称“莙荙菜”。主根为肉质块根,含糖质,可制糖。《本草注》菾通甜,因其味微甜也。《西游记第七六回》老魔道:“爷爷呀,割断外边的,这里边的拴在心上,喉咙里又菾菾的恶心,怎生是好?”②草木长茂貌。 |
恬 | tián | 从心,从舌,合起来的意思是把心思放在舌头上去感受滋味的甜美,一般人平时的心思早就跑到外面有意思或重要的事情上了,哪里还有心思把注意放在舌头上啊?因此这个字所指的关键是"把一切事情都放下",所以,本义:放下其它一切事情,去安心地感受滋味的甜美。安静,安然,坦然,安逸,舒适:恬静。恬适。恬然。恬谧。恬淡(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风恬俗美。《老子》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恬淡志安贫。波恬浪静。《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恬于势利,好古乐道,欲以文章成名于后世。《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三》以翰林学士王举正参知政事。既入谢,帝(宋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参见“浪恬波静”、“波恬浪息”。 |
恬安 | tián’ān | 安静;安逸。《汉书·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恬安不营,则盗贼销。”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旧五代史·晋书·张希崇传》:“昔班仲升西戍,不敢擅还,以承詔故也。我今入关,断在胸臆,何恬安於不测之地,而自滞耶!” |
恬不为怪 | tiánbùwéiguài | 恬:安然;为:认为。指看到不合理的事物,毫不觉得奇怪。东汉 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 附记编行堂集事》因喻及高纲身为汉军,且为高其佩之子,世受国恩,乃有此等悖逆之事,恬不为怪。 |
恬不为意 | tiánbùwéiyì | 处之泰然,满不在乎。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岂有仁圣在上,群贤并用,而肯恬不为意乎。《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岳柱)度量弘廓,有欺之者,恬不为意,或问之,则曰;“彼自欺也,我何与焉!” |
恬不知耻 | tiánbùzhīchǐ | 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 |
恬不知怪 | tiánbùzhīguài | 、安然处之,不以为怪。语本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汉·贾谊《治安策》:“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宋·苏轼《谢中书舍人表》:“既任止于训词,故权移于胥史,恬不知怪,习为故常。”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日久相沿,恬不知怪,惜无有正之者。 |
恬不知愧 | tiánbùzhīkuì | 见“恬不知耻”。清·阎尔梅《房琯论》:“军法,大将失律者,斩。琯失律,宜斩;不斩而罢,已属非法,尚恬不知愧,宾客盈门。” |
恬不知羞 | tiánbùzhīxiū | 解释见“恬不知耻”。清·王韬《凇隐漫录·冯佩伯》:“特不解当时妇女,何以恬不知羞,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 |
恬畅 | tiánchàng | 恬静豁达。 西汉 陆贾《新语·怀虑》:“故气感之符,清洁明光;情素之表,恬畅和良。”《世说新语·德行》“王丞相往看之” 刘孝标注引丞相别传:“导少知名,家世贫约,恬畅乐道,未尝以风尘经怀也。”《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虽神识恬畅,然无济世大略,谢安以为惠帝之流,但清谈差胜耳。” |
恬淡 | tiándàn | 指人的性格恬静;恬静淡泊。《老子·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魏晋 阮籍《咏怀》恬淡志安贫。 |
恬澹 恬淡 | tiándàn | 心境安然淡泊,不慕名利。《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汉 王充《论衡.自纪》:“充性恬澹,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少有志行,恬澹寡欲,扈从封中岳还,即求弃官,隐于嵩山之阳。亦作”恬淡”。《老子》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阮籍《咏怀》恬淡志安贫。 |
恬淡寡欲 | tiándànguǎyù | 清静淡泊,很少欲望。指不追名遂利。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然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五回: 贫道原是恬淡寡欲的,可惜这个顽徒,道行未深,经过京城繁华地面,信手挥霍。 |
恬淡无为 | tiándànwúwéi | 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庄子·胠箧》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庄子·刻意》:“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荀悦《纪·宣帝纪四》:“太平之责塞,优游之望得,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休徵自至,寿考无疆。”唐 王邕《修养杂诀气铭》:“恬淡无为,以道自怡,妙中之妙,微中之微。” |
恬淡无欲 | tiándànwúyù | 心境清静淡泊,没有世俗的欲望。汉 王充《论衡 道虚》:“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云笈七签》卷四十: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 |
恬荡 | tiándàng | 淡泊坦荡。《东观记·卓茂传》:“茂为人恬荡,乐道推实,不为华貌。” 晋 张华《励志诗》:“安心恬荡,栖志浮云。”《资治通鉴·光武帝建武元年》:“宽仁恭爱,恬荡乐道。” |
恬和 | tiánhé | 安静平和。文子·微明:“老子曰:清静恬和,人之性也。”宋书·刘义庆传:“前徵奉朝请武陵龚祈,恬和平简,贞洁纯素。”《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九》始,(萧)嵩以(韩)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太平广记卷三○三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崔圆:“是日风色恬和,波流静謐。”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王贞白》:“性恬和,明易象。” |
恬谧 | tiánmì | 安静。唐 欧阳詹 |
恬默 | tiánmò | 恬淡沉静。晋 葛洪《抱朴子·正郭》:“空背恬默之涂,竟无有为之益,不值祸败,盖其幸耳。”《北齐书·杨愔传》:“性既恬默,又好山水,遂入晋阳西悬瓮山读书。”《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而浮伪之徒,自知其学问文采不足表见於世,乃窃其名以自售,外示恬默,中实奔竞。” 清 方文《云间五子诗·彭燕又宾》:“行路或咨嗟,达士乃恬默。” |
恬然 | tiánrán | 指安静,不在意的样子。安然,泰然。处之恬然。《淮南子·原道训》:“恬然无思,澹然无虑。”《晋书 王献之传》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唐白居易《琵琶引 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野老清淡,恬然自得。”《聊斋志异 姬生》生恬然不为怪,因述狐之有情。 |
恬然自足 | tiánránzìzú | 谓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故和靖能高卧孤山,而足迹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而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诚甘心于隐,而非假借也。” |
恬如 | tiánrú | ①安然,泰然。 东汉 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伐木血出以为怪者》:“左右皆怖伏地,而叔高恬如也。”《晋书·王述传》:“性沉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 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张昺》:“辽乃逆格之,凡杀四头。左右皆怖伏地,而辽恬如也。”②恬淡貌。 清 黄宗羲《郑兰皋八十寿序》:“先生泊如恬如,而其中之确如者,又未尝少踰乎銖黍。” |
恬退 | tiántuì | ①《聊斋志异 贾奉雉》贾屡疏恬退,未蒙俞旨,未几而祸作矣。淡于名利。安贫守道即恬退。吾家(谢瞻)素以恬退为业,不愿干豫时事,交游不过亲朋。《续资治通鉴 卷第二十》吕端曰:“(韩)见素性恬退,喜修炼。”帝(宋真宗赵恒)难之。《续资治通鉴 卷第五十一》于是帝(宋仁宗)谕曰:“知卿(吕公著)有恬退之节。”因赐五品服。《续资治通鉴 卷第八十》臣备位宰相,职当选官,而识短见狭,士有恬退滞淹或孤寒遗逸,岂能周知! |
恬嬉 | tiánxī | 嬉戏逸乐。宋 李纲《乞益修政事札子》:“自经一稔之后,上下恬嬉,不復勤恤民隐。”清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花月痕第二十回》大抵太平日久,老成宿将悉就凋零,大官既狃恬嬉,后进方循资格。 |
恬雅 | tiányǎ | 沉静文雅。《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吏部郎江智渊素恬雅,渐不会旨。”《明史·陆树声传》:“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通籍六十餘年,居官未及一纪。” 清 姚鼐《恬庵遗稿 序》:“观察出其(恬菴先生)文,读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韵,真吾乡前辈文也。” |
恬言柔舌 | tiányánróushé | 犹言甜言蜜语。唐·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故有知之者,有怒之者,怒不附己者,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怒守直道而违己者。” |
恬愉 | tiányú | 快乐。成玄英疏:“恬愉,乐也。”《庄子·盗跖》:“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於体。” 晋 支遁《咏怀》:“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 宋 王安石《进圣节功德疏右语》之二:“伏愿备膺多福,大庇羣生,人永恬愉之安,物无疵癘之苦。” 清 龚自珍 《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君受劾归,不问世事,恬愉冲夷,沦隐以没。” |
湉 | tián | 湉湉:形容水面平静,如:“白露烟分光的的,微涟风定翠湉湉”。清光绪皇帝名载湉。 |
餂 | tián | ①用甜言蜜语诱取、探取。《孟子》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西游记 第87回》 “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 《聊斋志异 红玉》诚恐宋人餂我。今实布腹心:仆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② 同“舔”。《圣经 以赛亚书》 “列王必作你的养父、王后必作你的乳母.他们必将脸伏地、向你下拜、并餂你脚上的尘土.你便知道我是耶和华、等候我的必不至羞愧。” 《聊斋志异 秀才驱怪》及几,伏餂器中剩肴;舌一过,连数器辄净如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