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 | tí | ①哭,出声地哭:啼哭。啼泣。悲啼。啼笑皆非。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②鸟兽叫:啼鸣。啼叫。虎啸猿啼。唐 金昌绪《春怨/伊州歌》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啼号 | tíháo | 哭叫。《礼记·杂记下》“中路婴儿失其母焉” 汉 郑玄 注:“言其若小儿亡母啼号,安得常声乎?”晋 陶潜《庶人孝传赞》:“亲戚扶持晓谕,莫能移之,啼号益盛。”明 袁宏道《答毛太初书》:“远处荒村,儿女啼号。” 《聊斋志异 黎氏》三十分丧妻,遗二子一女,晨夕啼号,萦累甚苦。 |
啼痕 | tíhén | 泪痕。宋 秦观《满庭芳》词:“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啼红 | tíhóng | 喻指女子流泪。花朵上逐渐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泪。宋 王炎《南柯子 山冥云阴重》:“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
啼饥 | tíjī | 因饥饿而号哭。唐 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苏曼殊《海哥美尔氏名画赞》:“此劳动者同盟罢工时,室人顦顇,幼子啼饥之状也。”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啼饥的猫头鹰也没有,吠月的犬声也没有。”参见“啼饥号寒”。 |
啼饥号寒 | tíjīháohán | 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贫民窟里百姓们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唐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
啼泣 | tíqì | 啼哭,哭泣。《汉书 霍光传》显及禹、山、云自见日侵削,数相对啼泣,自怨。清·林觉民《与妻书》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
啼啼哭哭 | títíkūkū | 哭泣不止。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20回:“俺女儿金莲时常想起了他,就要啼啼哭哭。” |
啼天哭地 | títiānkūdì | 呼天叫地的哭号,形容非常悲痛。元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阑路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明·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
啼笑皆非 | tíxiàojiēfēi |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沙汀《烦恼》刘久发啼笑皆非地站起来了。 |
啼血 | tíxuè | 传说杜鹃总要啼到口里出血才止,所以用“啼血”指杜鹃啼得悲苦。唐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 王令《送春/春晚》:“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 向子諲《忆秦娥》:“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
遆 | tí I. | 古同“递”;名词,同姓,姓氏。《集韵》遆,姓也。遆姓,中国百家姓书籍里有之。II.dì①形声。字从辵,从帝,帝亦声。“帝”意为“原初的”、“与生俱来的”。“辵”指行走。“辵”与“帝”联合起来表示“幼儿走出的最初几步”。本义:人生第一次行走。幼儿不借助父母的搀扶实现初次独立步行。②动词,古同“递”,如遆拔赛、遆辑。 |
蹄蹏 | tí | ①马、牛、猪等生在趾端的保护物,亦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蹄子。蹄筋。《谷梁传·昭公八年》马候蹄。释文:“蹄,马足也。”《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唐· 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用如动词:踢。) ②兔网,捕兔的工具。《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又如:蹄筌(蹄和筌。蹄是捕兔器,筌是捕鱼器)。 |
蹄涔 | tícén | 东汉·高诱注:涔,雨水也,满牛蹄迹中,言其小也。蹄涔不容尺鲤。《淮南子·泛论训》:"夫牛蹏/蹄之涔,不能生鳣/鳝shàn鲔wěi。"唐 蒋贻恭《咏虾蟆》:"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清 曾国藩《书<归震川文集>后》:"浮芥舟於蹏涔之水,不复忆天下有四海涛者也。" |
蹄趹 | tíguì/jué | 牲口踢蹬。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方欲整辔趋过,有一失勒牡驴,随之而行,致骡蹄趹。” |
蹄间三寻 蹄閒三寻 | tíjìànsānxún |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战国策 韩策一》:“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史记·张仪列传》引此文,司马贞索隐:七尺曰寻。言马走之疾,前后蹄间一掷过三寻也。 |
蹄啮 | tíniè | ①马用蹄踢和用嘴咬。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倾轧。《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朱)瑾先系二悍马于庑下,将图(徐)知训,密令人解纵之,马相蹄啮,声甚厉,以是外人莫之闻。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有恶马,不可驭,蹄囓伤人多矣。”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定数》:“二马蹄齧,遂曳像於地,腹中珍货悉露。”《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齧者也!”《聊斋志异 造畜》驴暴日中,蹄啮殊喧。②引申指劣马。唐杜甫《遣兴》诗之二:“君看渥洼种,态与駑駘异。不杂蹄齧间,逍遥有能事。” |
蹄躈 | tíqiào | 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蹄窍五,即算一头牲畜。噭,口;躈,肛门。可代指牲口。《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汉书·货殖传》引此文作“马蹏噭千”, 颜师古注:“噭,口也。蹄与口共千,则为马二百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阿纤》 但道南村古姥有数石粟,粜作路用,烦驱蹄躈一致之也。 |
蹄闲三寻 | tíxiánsānxún | 解释见“蹄间三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