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ǎo

①查究,处治:检讨。②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三国魏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③研究,推求:研讨。探讨。④索取:讨还(huán)。⑤求,请求:讨教(jiào)。讨饶。⑥惹:讨厌。讨人喜欢。⑦娶:讨老婆。

讨捕

tǎobǔ

搜捕。《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僖宗李儇)诏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军节度使、监军亟加讨捕及招怀。 宋祁《乞减税札子》:"盗贼既广,讨捕必严,兵盗相拏,邦国深患。" 沈德符 《野获编邢部矐仇人目》:"诈称西粤所遣讨捕逃伍者,絷执舜宾,锒铛发解。"

讨春tǎochūn

①游春,探春。清 钱谦益《赠陆墓邵叟是僧弥之父诗》:“忙为市南行药去,閒从城北讨春还。”清 黄景仁《广陵杂诗》:“讨春何限好,其奈晚秋何!”②算命,打卦。《西游记第九回》:“龙王道:‘有,有,有!但是一个掉嘴口讨春的先生。’”

讨恶翦暴

tǎoèjiǎnbào

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

讨负

tǎofù

讨债。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邻人出讨负,被杀於野。”一本作“讨责”。责,“债”的古字。

讨价还价

tǎojiàhuánjià

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巧问了他讨价还价,便道:‘真个亏你些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我们的方针是不拒绝谈判,要求对方完全承认八条,不许讨价还价。

讨类知原

tǎolèizhīyuán

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章炳麟《与简竹居书》:“稽其典礼,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无忘国故,斯其要也。”

讨理

tǎolǐ

治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今民贫赋重,若不讨理军实,去其浮冗,则民力决不可宽。章炳麟《宣言》余去岁游宛平,见其储藏之富,宫墙之美,赫然为中国冠弁。唯教师亦信有佳者,苦於熏莸杂糅,不可讨理。惜夫圣智之业而为跖者资焉。

讨流泝源

讨流溯源

tǎoliúsùyuán

泝/溯。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清 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自少读诗,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诸大家,皆欲讨流泝源,穷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诗之难。”

讨禽

讨擒

tǎoqín

讨伐、擒获。三国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晋书 元帝纪》江州刺史华轶不从,使豫章内史周广、前江州刺史卫展讨禽之。《晋书 孝武帝纪》(咸安二年)十一月甲午,妖贼卢悚晨入殿庭,游击将军毛安之等讨擒之。《魏书·卢玄传》:“天兴中讨禽之,事在帝纪。”《魏书·吕罗传》:“詔罗率骑一千讨擒之。”《隋书·艺术传·耿询》:“柱国王世积讨擒之,罪当诛。”

讨试tǎoshì

犹考查。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东莱王韩晋明篤好文学,疑彼製作,多非机杼,遂设讌言,面相讨试。”周书·姚僧垣传:“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讨试,僧垣酬对无滞,梁武帝甚奇之。”

讨是寻非

tǎoshìxúnfēi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明·无名氏《白兔记·诉猎》:“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讨是寻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料想苍天不负亏。”

tào

①罩在外面的东西:褥套。手套。外套。②加罩:套裤。套袖。③重叠的:套版。套耕。套种(zhòng)。④装在衣物里的棉絮:被套。⑤同类事物合成的一组:一套制服。套路。套数。套曲。配套。⑥模拟,照做:套用。套语。生搬硬套。⑦用绳子等做成的环:牲口套。圈套(喻陷害人的布置)。⑧栓系:套车。⑨用谎骗取:套取。套购。套汇。⑩河流或山势弯曲之处(大多用于地名):河套。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