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①过于:太长。②极端,最:太甚。太平。③高,大:太空。太学。④很:不太好。⑤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太白

tàibái

即金星。亦名启明,长庚,明星。据《诗·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长庚皆金星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chánggēng”。太白经天即太白昼见。《汉书 王莽传》太白司艾,西岳国师典致时阳,白炜象平,考量以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秋,七月,金以太白经天,曲赦畿内。②古星象家以为太白星主杀伐,故多以喻兵戎。旗名。河神名。即大白。大酒杯。⑥山名。在陕西省眉县东南。唐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⑦李白的字,李太白。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太半

tàibàn

超过半数以上。死者太半。唐 柳宗元《梓人传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太保

tàibǎo

①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春秋后废,复置。后代沿置,多为重臣加衔,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晋书 谢安传》以总统功,进拜太保。②宋元时称庙祝、巫师为太保。③对绿林好的尊称。④对仆役的尊称。

太伯

tàibó

太伯一般指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吴氏,名泰。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公亶父。《史记 太史公自序》太伯避(季)历,江蛮是適。

太卜

tàibǔ

掌管卜筮的官。为殷六太之一。周时属春官,为卜官之长。秦有太卜令。北魏有太卜博士。 北齐有太卜局丞。北周有太卜大夫。隋唐设太卜令。宋以太卜隶司天台,不置专官。屈原《楚辞·卜居》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太仓

tàicāng

①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史记·平準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晋书 武帝纪》(咸宁二年九月)丁未,起太仓于城东,常平仓于东西市。《清史稿·食货志一》:“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②胃的别名。本以太仓喻胃,后径称胃为太仓。《灵枢经·胀论》:“胃者,太仓也。”黄庭内景经·脾长:“脾长一尺掩太仓。”梁丘子注:“太仓,胃也。”

太仓稊米

tàicāngtímǐ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比喻非常渺小。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唐·白居易《和<思归乐>》:“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

太仓一粟

tàicāngyīsù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多少大家集个成数出来;但恐太仓一粟,无济于事。”聂绀弩《阔人礼赞》:“而你又肯要,那算什么呢?在他不是九牛一毛,太仓一粟么?”

太常

tàicháng

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甲子,出太庙禘袷时享及温成皇后乐章,肄于太常。

太常公

tàichánggōng

指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他在宣德年间曾任太常寺卿。明归有光《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太初

tàichū

道家术语,最早源于《列子》,在道家哲学中代表无形质,只有先天一炁,比混沌更元始的宇宙状态。成玄英认为:“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孔颖达:“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太上老君开天经》认为,太初是道教老君创世纪中的第二个世代。伏羲开天,女娲造人,至此洪荒中有了宇宙和生命。故“太初”表示新的起点。参见“泰初”。

太弟

tàidì

皇帝尊其弟之称。《晋书 怀帝纪》(永兴元年)十二月丁亥,立为皇太弟。《晋书·刘聪载记》:“僭即皇帝位……尊元海妻单氏曰皇太后、其母张氏为帝太后,乂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 《资治通鉴 晋纪八》羊后自以于太弟炽为嫂,恐不得为太后,将立清河王覃。唐 张说《圣德颂》:“处储闈,有尚元子之德;居藩邸,有辞太弟之高。”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五年,以景遂为太弟;景达为元帅,封齐王。”

太阿

tàiē

①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秦 李斯《谏逐客书》: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水浒传第七回》太阿巨阙应难比,干将莫邪亦等闲。②指商伊尹。因其辅太甲为阿衡,故称。③喻权柄。

太阿倒持

tàiēdàochí

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与臣下相共便是太阿倒持,结果便会为臣下所劫弑。”

太阿在握

tàiēzàiwò

太阿:泰阿,宝剑名;握:执持。比喻掌握权柄。明·沈德符《野获编·内臣兼掌印厂》:“世宗神圣,以至今上,俱太阿在握,可无过虑。”

太阿之柄

tàiēzhībǐng

太阿:宝剑名;柄:器物的把儿。比喻权柄、权力。清·觉佛《女英雄》:“昏君无北伐之心,奸相操太阿之柄。”

太妃

tàifēi

①三国魏以来尊称诸王之母为太妃。《晋书 元帝纪》属太妃薨于国,自表奔丧,葬毕,还镇。《晋书·汝南王亮传》:“太妃,尝有小疾,祓於洛水。”《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三年秋冬间,便好出游行,太妃每乘青篾车,随相检摄。《旧唐书·宪宗纪上》:“甲子,郇王母王昭仪 …… 衡王母阎昭训等,各以其王并为太妃。”②清代尊封皇帝之祖父或父所遗留的妃、嫔为太妃、太嫔。《清史稿·后妃传一》:“先朝妃、嬪称太妃、太嬪。”

太夫人

tàifūrén

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东汉 班固《苏武传》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李)陵送葬至阳陵。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汉书 李文苏建传》太夫人已不幸。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上书太夫人。

太傅

tàifù

官名。①三公之一。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秦废。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以他官兼领。明清则为赠官、加衔之用,并无实职。参阅历代职官表卷六七。②辅导太子的官,西时称为太子太傅。《史记 吕太后本纪》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二月,以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

太公

tàigōng

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称祖父。清以来亦称曾祖为太公。对老者的尊称。④即太公望吕尚。《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参见“太公望”。⑤复姓。春秋有太公任。

太公望

tàigōngwàng

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俗称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王灭殷,封于齐 。《孟子·尽心下》:“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太官

tàiguān

官名。秦有太官令、丞,属少府。两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时太官掌百官之馔,属光禄卿。北齐、隋、唐因之。宋代以后,皇帝膳食归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汉景帝 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汉书 霍光传》“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诏太官上乘舆食如故。”《汉书·王莽传上》:“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遵帝王之常服,复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尽驩心,备共养。”《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其令太官勿复受。《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夏四月,禁进献御,减太官膳。

太憨生

tàihānshēng

娇痴。生,语助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曰:‘此女亦太憨生。’”《聊斋志异 阳武侯》时(阳武)侯十八岁,人以太憨生,无与为婚。

太华

tàihuá

山名。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太华。《尚书·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於太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唐 许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唐 崔颢《行经华阴》:“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太极

tàijí

①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易·繫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②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 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③谓天宫,仙界。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晋 葛洪《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籤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④古人把恒星分成三组叫三垣:太极、天市、紫微。明 王鏊《亲政篇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太监

tàijiàn

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太君

tàijūn

①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唐制,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君。宋代群臣之母封号有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等称。唐 韩愈《祭左司李员外太夫人文》:“某官某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某县太君 郑氏尊夫人之灵。”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 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②指仙女。唐 李商隐《燕台诗之二》:“安得薄雾起緗裙,手接云軿呼太君。”冯浩笺注引徐树穀云:“太君指仙女。”

太牢


tàiláo

①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庄子·至乐》:“具太牢以为膳。”成玄英疏:“太牢,牛羊豕也。”《庄子·达生》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战国策·颜斶说齐王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晋 葛洪《抱朴子·道意》:“若养之失和、伐之不解,百痾缘隙而结、荣卫竭而不悟,太牢三牲,曷能济焉。”清史稿·礼志一:“太牢:羊一、牛一、豕一。”亦有专指牛为太牢者。《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月,上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资治通鉴汉纪十五》既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参见少牢中牢②宴会。《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太老师


tàilǎoshī

尊称老师的父亲、父亲的老师或老师的老师。《儒林外史.第二○回》:“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也称为“太先生”。

太乐

tàilè

见“大乐”

太庙

tàimiào

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晋书 孝武帝纪》太元元年春正月壬寅朔,帝加元服,见于太庙。唐 李商隐《韩碑》:“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宋·欧阳修《伶官传》入于太庙。

太平

tàipīng

①社会安定。《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今率土大同,含生遂性,太平之法,方可流行。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 诗序》:“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宋·苏轼《教战守》安于太平之乐。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②谓高低、胜负。《秦并六国平话》卷中:“周霸不赶,在阵上高叫:‘秦将愿出阵分过太平。’”《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若有良将,愿求出阵,定个太平。”③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太平盛世

tàipíngshèngshì

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比喻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太平:社会安定。明 沈德符《野获编》:“余谓太平盛世,元夕张灯,不为过侈。”鲁迅《坟 灯下漫笔》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太平无事

tàipíngwúshì

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方正》:“惟高堂厚禄身享太平无事之日者,见月则乐也。”钱钟书《围城》:“直到大考,太平无事。”

太平无象

tàipíngwúxiàng

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太仆

tàipú

①官名。周官有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命,为王左驭而前驱。秦沿置,为九卿之一,为天子执御,掌舆马畜牧之事。南朝不常置。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历代沿置,清废。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②旧时对绿林好的尊称。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这的是小生的违拗,告太僕且躭饶。”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并没有这事。只是老不认的太僕,休怪,休怪!”

太亲翁tàiqīnwēng称姐夫或妹夫的父亲。《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方必开一来迫于太亲翁之命,二来是他女儿大伯子中举的大事,还有什么不愿意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你看太亲翁那么一把年纪,有了五个姨娘还不够,前一回还讨了个六姨。”巴金《秋二八》:“表姐夫答应了,太亲翁自然没有话说。”

太清

tàiqīng

①天空。陆佃注:“太清,天也。”王逸注:“上凌太清,游天庭也。”李白《古风其十九》:“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唐 李白《庐山谣》:“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清 薛福成 《宁波府学记》:“圣人之道之在天下,犹日月之悬于太清也。”②天道,自然。引申指太古无为而治之时。古人指元气之清者。道家天师道最高神太上所居。故亦泛指仙境。《庄子·天运》:“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 成玄英疏:“太清,天道也。”《庄子·列御寇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淮南子·本经训》:“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高诱注:“清,净也。太清无为之始者,谓三皇之时。”

太丘道广

tàiqiūdàoguǎng

太丘:东汉陈寔,曾为太丘长,世称陈太丘。指交游甚广。《后汉书·许劭传》:“太丘道广,广则难周。”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君谓:“亚子太丘道广,将谓举世尽贤者。”

太山

tàishān

①即泰山。山名。秦 李斯《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②即泰山。曲名。③即泰山。称岳父。

太山北斗

tàishānběidòu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太上

tàishàng

①最上,最高。最好的君主。《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墨子·亲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孙诒让《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最下腐刑极矣。”宋 秦观《心说》:“太上见心而无所取捨,其次无心,其次虚心,其次有心。”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七》:“我们的作为国家而存在的太上支配权已经是老早被操在了别的一些什么人手里。” ②犹太古,上古。《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郑玄注:“太上,帝皇之世。”陆德明《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 李善注:“太上,太古也。” ③指皇帝。《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颜师古 注引如淳曰:“太上,天子也。”王褒《四子讲德论》:“刺史见太上圣明,股肱竭力。” ④指上帝,天帝。明 乌斯道《月下弹琴记》:“太上以其影留下界,恐人褻慢,将命六丁取之。” ⑤太上皇。晋 干宝《晋纪总论》:“至乃易天子以太上之号,而有免官之謡。”唐 吴兢《贞观政要·论忠义》:“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清 李渔《玉搔头·奸图》:“那时节啊,我龙床肯让,愿为太上。” ⑥道教最高最尊之神的名前常冠以“太上”二字,以示尊崇。云笈七籤卷九:“太上曰:‘心有神识,识道可尊。’”此指太上道君 。         

太上忘情

太上无情

tàishàngwàngqíng

tàishàngwúqíng

古人讲‘太上忘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圣人,太上老君。太上忘情’不是没有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层次。忘情,超脱了人世一切情感。照原始的解释,忘情是寂焉不动情,若遗忘之者。圣人不为情感所动。庄子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忘言不是说把要说的话给忘了,而是默默的体味它的意思,不以说话来表达。忘情也是如此。忘情绝不是无情,而是有情的,可是有情却不为情牵、不为情困,要把情处理得豁达洒脱。有情是好的,但是有情一有到沾滞、一有到不洒脱的地步,就把情给弄得乌烟瘴气了。‘圣人’和‘太上’绝不这样把情给弄糟了,甚至弄成恶形恶状化。淡然忘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清·林觉民《与妻书》:“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也同“最上忘情”,如:陵越 游戏《古剑奇谭》:“最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太社

tàishè

古代天子为群姓祈福、报功而设立的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晋书 元帝纪》咸宁初,风吹太社树折,社中有青气,占者以为东莞有帝者之祥。

太师

tàishī

古三公之最尊者。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孔传:“师,天子所师法。”秦废。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宋徽宗)诏:“太师、鲁国公蔡京五日一朝,次赴都堂治事,恩礼宠数,并如旧制。”

太史

tàishǐ

①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周文 敬姜论劳逸》少采夕月,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②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参之太史。”

太史公

tàishǐgōng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子迁继之,史记中皆称“太史公”或“太史”。《史记 太史公自序》“(司马)喜生(司马)谈,谈为太史公。”“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太史氏

tàishǐshì

史官。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而太史氏又能大张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跡否?”宋 梅尧臣《同梅二十五饮永叔家观所钞集近事刘敞诗》:“观书太史氏,全性市门翁。”

太守

tàishǒu

朝廷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太守与客来饮。太守宴也。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宋 苏轼《教战守》太守自谓也。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宋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太素

tàisù

①古代谓最原始的物质。南朝陈 徐陵《陈公九锡诏》:“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氲。”指孕育万物的大道。②引申为天地。③朴素,质朴。

太岁

tàisuì

①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②指太岁之神。古代数术家认为太岁亦有岁神,凡太岁神所在之方位及与之相反的方位,均不可兴造、移徙和嫁娶、远行,犯者必凶。③喻凶恶强暴的人。

太王

tàiwáng

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豳,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晋纪总论》至于太王,为戎翟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太尉tàiwèi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水浒传第八十回》却说蔡太师收得高太尉密书,径自入朝,奏知天子。

太翁

tàiwēng

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尊称,如“姜太翁”。“太翁”是国学文化精粹,对老者的尊称已再无词语能与之比拟。亦可指曾祖父或祖父。《聊斋志异 石》新城王钦文太翁家,有圉人王姓,幼入劳山学道。

太息

tàixī

①大声长叹,深深地叹息。《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史记·苏秦列传》:“於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 。’”司马贞索隐:“太息,谓久蓄气而大吁也。”汉 司马迁《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西汉·贾谊《治安策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宋 叶适《上西府书》:“天子为之忧愧太息,引咎镇抚,然后少安。”《资治通鉴 秦纪一》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令人太息古昔工程的坚美。”《聊斋志异 神女》君不幸得无妄之祸,闻之太息。②长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介宾注:“闰,餘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为闰以太息。”  

太虚

tàixū

①又名大虚。太虚,是道,道教术语。老子《道德经》认为,道大而虚静。所以,这里的“太虚”实际上就是指老子、庄子所说的“道”。《道德经》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②指玄理---谓空寂玄奥之境。《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崐仑,不游乎太虚。”清·田兰芳《留别石仙堂(袁可立堂号)诸生口号》:“犹喜太虚无点染,鄙夫留得旧空空。”《红楼梦第一二○回》:“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③谓宇宙,太空南朝梁 沈约《均圣论》:“我之所久,莫过轩羲;而天地之在彼太虚,犹轩羲之在彼天地。”唐 陆龟蒙《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明 杨继盛《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④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宋 张载 《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十四》:“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於天地之间。”

太虚幻境tàixūhuànjìng《红楼梦》中的一个虚构的仙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它以梦境的形式向甄士隐和贾宝玉显现,象征着一种虚幻的境界。“太虚”表示虚拟、空幻,“幻境”则表示仙境、奇妙的景象‌1

太玄

tàixuán

深奥玄妙的道理,大道。三国魏 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五》:“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张昭《甲寅春西湖小麦岭吊吴子一粟墓诗》:“神与太玄合,浩气摇江峦。”

太学

tàixué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后汉书张衡列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朕一月三临太学,黜陟幽明,躬亲奖励,罔敢倦违,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唐 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太学专处上舍生、内舍生,而外学则处外舍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温州州学教授叶琳,上书请兴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太学录

tàixué

太学录事的官职。太学中管记录、缮写的小吏,一般授予九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是春,召对杨甲,寻除太学录。

太液

tàiyè

①古池名。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班固《西都赋》:“前唐中而后太液。”②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之八》:“鶯歌闻太液,凤吹遶瀛洲。”唐 白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宋 王清惠《满江红 题南京夷山驿》:“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此借指南宋宫廷)③古池名。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时名西华潭。清称太液池。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蝀,西曰金鼇。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其中瀛台以南称南海。上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由地安门水门流入。

太一

太乙

tàiyī

①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庄子·列御寇太一形虚。《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 ②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於太一。”王肃注:“太一者,元气也。” 南朝宋 朱昭之《难夷夏论》:“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吸太一,吐故纳新。” ③天神名。战国 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 。”司马贞索隐引宋均云:“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④星名。即帝星。又名北极二。因离北极星最近,故隋唐以前文献多以之为北极星。星经卷上:“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⑤山名。文选·张衡《西京赋》:“於前则终南太一。”李善注:“书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 。五经要义曰: 太一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唐 王维《终南山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太医

tàiyī

古代宫廷中掌管医药的官员。周官有医师,秦有太医令丞,魏、晋、南北朝沿置。隋置太医署令。宋有医官院,金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亦以泛称皇家医生。《汉书 王莽传中》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太阴

tàiyīn

①月亮。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清 洪升《长生殿·闻乐》:“吾乃嫦娥是也,本属太阴之主,浪传后羿之妻。”《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司天言:“太阴当食之既,翼日,皇帝本命,请祷祀之。”极盛的阴气:冬为太阴。

太岳

tàiyuè

武当山曾被封为“太岳”,位于湖北省十堰,又名参上山、太和山。山势雄壮秀丽,周围八百公里,下临汉江,最高的天柱峰海拔一千七百公尺,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涧,它的特点是高瞻远瞩和幽深清秀兼而有之。

太宰

tàizǎi

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秦、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 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 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左传 吴许越成》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三代掌馔之官。《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卢辩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③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孙富平去位,以户部尚书杨本菴俊民署吏部事。”

太真


tàizhēn

原始混沌之气。文选·傅毅《舞赋》:“啟太真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李善注:“太真,太极真气也。”《子华子·阳城胥渠问》:“太真剖割,通之而为一,离之而为两,各有精专,是名阴阳。”仙女名。《云笈七籤卷九八》:“太真夫人者,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罗,字勃遂。”唐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③唐 杨贵妃号。《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唐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唐 罗隐《牡丹诗》:“日晚更将何所似, 太真无力凭栏干。”唐 张祜《集灵台·其一》“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鶯鶯)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明 杨珽《龙膏记·邪萌》:“丰若有餘,柔若无骨,嘖嘖太真、飞燕,旷世兼长。”④道教称黄金为太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金(释名)》引陶弘景曰:“仙方名金为太真。”

太祝

tàizhù

又称大祝,官名。太常寺的官,主管祭祀。商官有六太,其一曰太祝。国家祭祀中,太祝于太庙迎神,太乐奏迎神乐。太祝取玉币,皇帝受玉帛。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跪读祝文,最后奏乐送神。《史记 孝武本纪》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薄诱)忌方。参见“泰祝”。

太子

tàizǐ

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之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因之。天子号皇帝,故其嫡子称皇太子。

太子洗马

tàizǐxǐmǎ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秦汉始置,作先马,后人可能误写,作“洗马”,从此留下千古悬念。正史王朝统一将官名做“洗马”,而不用“冼马”或“先马”。

tài本义为大而又大。为太之异体字。《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义同。《字汇补》古文泰字。《说文长笺》天地交泰,故从二大。天地交泰为夳之范式。本义同,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