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 | tái I. |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苔。苔藓。苔原。南朝梁 何逊《边城思》:“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唐 李白《长干行 其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宋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宋 朱淑真《落花》:“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宋 姜夔《齐天乐词》:“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II.tāi舌苔: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
苔痕 | táihén | 苔藓滋生之迹。唐 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緑,草色入帘青。”宋 张耒《无题诗之一》:“出门蹄道苔痕满,隐几书尘鼠蹟多。”清 龚自珍《鹊楼仙词》:“安排疏密,商量肥瘦,自劚苔痕辛苦。” 郁达夫《偶过西台有感诗》:“偶向西臺臺畔过,苔痕犹似泪淋痕。” |
苔枝 | táizhī | 长有苔藓的梅枝。宋 范成大《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周密《乾淳起居注》:“苔梅有二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土,苔如绿丝,长尺余。”宋 姜夔《疏影 苔枝缀玉》:“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
苔藓 | táixiǎn | 一群小型的高等植物,没有真根和维管组织的分化,多生于阴湿环境中。唐 韩愈《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
骀 | tái I. | ①劣马,亦喻庸才:驽骀。羸骀。②马衔脱落:“马骀其衔,四牡横奔”。《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勒以救之,岂暇鸣和銮,调节奏哉! II.参见dài。 |
邰 | tái | ①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晋纪总论》至于公刘,遭夏人之乱,去邰之豳,身服厥劳。②姓。 |
炱 | tái | 俗称烟子。烟凝积成的黑灰:煤炱。松炱(松烟)。东汉·许慎《说文》积烟为炱煤。 |
跆 | tái | 踏;踩:跆藉(践踏)。 |
跆拳道 | táiquándào | 现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是一种主要使用手及脚进行格斗或对抗的运动。 |
鲐 | Tái | 也称鲭、油筒鱼、青花鱼。背青腹白。体侧上部有深蓝色波状条纹。生活在海中。黄海、渤海盛产。 |
鲐背 | táibèi | ①谓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尔雅·释诂上》:“鮐背、耇老,寿也。”郭璞 注:“鮐背,背皮如鮐鱼。”汉 焦赣《易林·震之比》:“耋老鮐背,齿牙动摇,近地远天,下入黄泉。” 《聊斋志异 聂小倩》又一媪衣𪑦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②代称老人。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垂髫鮐背,山农野叟,咸以手加额,仰面谢天。” |
鲐背鹤发 | táibèihèfà | 鲐背:鲐鱼背上有黑斑,老人背上也有,因用以指代老人。鹤发:白发。形容人年老高寿。明·陈继儒《读书镜 第四卷》:惟兄弟一二年,四三年相继而生,自竹马游戏,以至鲐背鹤发,其相与周旋,多至七八十年之久。 |
鲐背之年 | táibèizhīnián | 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曹植《魏德论》:”鲐背之老,击壤而嬉。“《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又一媪衣𪑦绯,插蓬沓,鲐背龙钟,偶语月下。“鲐在代称年老之人时,还可组词:鲐颜(老迈的容颜),鲐稚(老幼);鲐叟(老人)等。 |
薹 | tái | ①薹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丛生,扁三棱形,叶子很长,花穗浅绿褐色,生长在沼泽、水田里,叶子可用来制蓑衣或斗笠。②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顶上开花结实。嫩的可以当蔬菜吃。 |
儓 | tái | ①古代官署中的仆役。②用来碎土覆盖种子蔑的农具或古代对农民的称呼。 |
擡 | tái | 同“抬”。 |
斄 | tái I. | 古同“邰”,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武功县南。II.参见lí。 |
呔 | tái I. | 说话带外地口音。II. dāi突然大喝一声,使人注意(多见于早期白话)。《西游记》:“俺老孙来也,呔,哪里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