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檯颱

舞臺,寫字檯,颱風;天台山

tái I.

①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史记·孝武本纪》:“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②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③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④量词:一台戏。⑤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⑥姓。⑦桌子、案子:写字台。⑧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⑨《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惠之早霣,诸吕不台。”⑩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可指朝廷。《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土人李贲连结数州豪杰同时反,台遣高州刺史孙冏、新州刺史卢子雄将兵击之,冏等不时进,皆于广州伏诛。11.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如: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尧台禹佐,未始能阶,殷相周师,固非云拟。II.tāi天台:山名,在中国浙江省;地名,在中国浙江省。台州市。

台兵

táibīng

古代指由代表中央政府的行台派出的军队。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 卷二》:“凡朝廷遣大臣督诸军於外,谓之行臺。自臺出师,谓之臺兵。”《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台兵御之,屡败。《资治通鉴 宋纪四》贼势既衰,台兵垂至,但令卿还,何忧于贼!

台臣

táichén

古代谏官,特指元代御史台的长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台臣共言苏轼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宋神宗赵顼):壬子,诏轼落职,如英州。

台殿

táidiàn

楼台殿宇,亭台殿堂。《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兼以外筑长城,内营台殿,赏费过度,天下骚然。唐 权德舆《朝元阁》:缭垣复道上层霄,十月离宫万国朝。胡马忽来清跸去,空馀台殿照山椒。唐 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望晓》台殿暖宜攀,风光晴可玩。唐 牛增孺《玄怪录 卷三》:月色如昼,街陌绳直,寺观陈设之盛,灯火之光,照灼台殿。

台甫táifǔ

①旧时民间人初次见面礼节,即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与人交往直呼其名为失礼,故初交时多问字号而忌问名官场现形记请教尊姓台甫?②尊称他人的名字或别号。《儒林外史 第十回》三公子道:“先生贵姓,台?”那人道:“晚生姓陈,草字和,一向在京师行道。”

台辅

táifǔ

三公宰辅之位。《后汉书 袁绍传》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晋书 谢安传》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

台阁

táigé

台与阁的并称。亦泛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聊斋志异 续黄粱》台阁之想,由此淡焉。入山不知所终。《聊斋志异 贾奉雉》如此猎取功名,虽登台阁,犹为贱也。③宋代酒库于每年迎引新酒时所举行的游艺活动。④官府台阁。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台阁生风

táigéshēngfēng

台阁:东汉尚书的办公室。泛指官府大臣在台阁中严肃的风气。比喻官风清廉。《晋书 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

台光táiguāng

请人光临的书面敬语。敬希台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谨择十月初三日,因小孙秋闱侥幸,敬治薄酒,恭候台光。

台衡

táihéng

喻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宫帝座前。《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陛下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邪?且臣岂不知今日附(张)昌宗立取台衡,附(魏)元忠立致族灭!唐 杨炯《为刘少傅等谢敕书慰劳表》:"臣等窃循愚蔽,谬荷恩私,或位联辅弼,职在台衡。"

台隍

táihuáng

亭台,城堑,可指代城池。唐 王勃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台吉

tái

清对蒙古贵族封爵名,源于汉语王太子、王太弟,是蒙古部落首领的一种称呼,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皇太极”其实并非他的本名,是满语音译,也有写作“黄台吉”的。后来“黄台吉”登上汗位,就有人献媚说,“黄台吉”大汗是天意,因为,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很象是汉人说的“皇太子”一词,证明他天生就是该做太子继承汗位的。此后“黄台吉”这个名字的汉文就写成了“皇太极”,现在所有的历史教材中对于这个人名就逐渐统一了。《清史稿·太宗纪二》蒙古贝勒诺木齐、台吉吴巴什等请降,且约献东关为内应。《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其(楚依)十二旗阵亡台吉俱赠一等台吉,赐号达尔汉,子孙承袭。

台谏

táijiàn

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称台谏。清代统归于都察院,职权不再分别,虽亦统称台谏,与宋之台谏性质有所不同。《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八》初,谏官陈旭建议裁节班行补授之法,下两制台谏官集议。《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若群臣狃以故习,导谀讳过;大臣蔽贤,所主非实;台谏纠慝,有言非公;凡此之属,必罚无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帝(宋高宗)谓赵鼎曰:“大臣,朕之股肱,台谏,朕之耳目,职任不同,而事体则一。”

台军

táijūn

六朝时对官军的称谓。《宋书·殷孝祖传》:“孝祖负其诚节,凌轢诸将,臺军有父子兄弟在南者,孝祖并欲推治,由是人情乖离,莫乐为用。”《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未时,张敬儿斩(刘)休范首,台军及贼衆俱不知。”“贼帅丁文豪设伏,破台军于皁荚桥,直至朱雀航,王道隆、刘勉并战没。”《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孔觊)闻台军已近,大惧,堕床,曰:“悬赏所购,唯我而已;今不遽走,将为人擒!”《南齐书·五行志》:“臺军与义师偏众相攻於南江诸郡。”

台隶

táilì

地位最低下的奴仆。罪人为奴而又逃亡者,抓回来则为"陪台"。在《世袭社会》中大致将奴隶之名称归为两类∶政事奴隶∶皂、隶、舆、阍、司宫、寺人;生活奴隶∶僚、仆、台、圉、牧、竖、奴、婢、徒人。《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舆马台隶,应为科品。" 李贤注:"台、隶,贱职也。"唐 卢照邻 《咏史》之一:"髠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续资治通鉴宋纪十六》帝(赵光义)尝谓近臣曰:“累有人言储贰事,朕以诸子冲幼,未有成人之性,所命僚属,悉择良善之士,至于台隶辈,朕亦自拣选,不令奸险巧佞在其左右。读书听讲,咸有课程,待其长成,自有裁制。何言事者未谅此心邪?”章炳麟 《五无论》:"非吾族也,孰有圣哲旧邦,而忍使其遗民陷为台隶?"

台门táimén

高贵的门第。①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台为基,故称。《礼记·礼器》:“天子、诸侯臺门,此以高为贵也。”《礼记·郊特牲》:“臺门而旅树。”孔颖达疏:“两边起土为臺,臺上架屋,曰臺门。”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②泛指高大的门。清 翟灏《通俗编·居处》:“凡高大之门,时俗漫呼之曰臺门,虽未尝有筑土为基之实,而其名僭矣。”③城门。晋 崔豹《古今注·都邑》:“城门皆筑土为之。累土曰臺,故亦谓之臺门也。”

台盘táipán

①台面,桌面。②旧时指上等场面。《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两傍虽有几席,都是穿草鞋,穿短打的一班人,还有些上不得台盘的,都在天井里等着吃。

台省

táishěng

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臺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南北朝以来,虽然尚书台已多改称尚书省,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的制度,但“臺省”之称仍沿用不变。《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二》(陈)霸先闻(周)文育军不利,辛未,自表东讨,留高州刺史侯安都、石州刺史杜棱宿卫台省。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秦桧)及归,骤用为相,力引一时仁贤如胡安国、程瑀、张焘之徒,布在台省,士大夫亟称之。

台使

táishǐ

①六朝时指朝廷使者。《晋书·成都王颖传》:“虓长史刘舆见颖为鄴都所服,虑为后患,祕不发丧,伪令人为臺使,称詔夜赐颖死。”《资治通鉴 齐纪一》世祖(刘宋孝武帝)徵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督之。②唐 时指未正名的监察御史。《通·职官六》:“又有臺使八人,俸亦於本官请,餘同监察。” 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御史有臺使、里使,皆未正名也。”

台司

táisī

指三公等宰辅大臣。文选·羊祜《让开府表》:"臣昨出,伏闻恩诏,拔臣使同台司。"李善注:"台司,三公也。"《后汉书 袁绍传》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唐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寄深且戎幕,望重必台司。"《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宋徽宗赵佶)尝收其(蔡京)素所不合者,如赵挺之、张商英、刘庆夫、郑居中、王黼之属,迭居台司以柅之。宋 刘克庄《沁园春·平章生日丁卯》词:"雅怀厌倦台司。新天子殷勤留帝师。"

台檄

táixí

古代朝廷用于征召、晓谕、诘责等方面的文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疏未下,(丁)大全夜半以台檄调省兵百馀人,露刃围(董)槐第,迫之出,舆槐至大理寺,欲以此胁之。明 沈德符《野获编·果报·毁经谪为冥官》宁波府同知龙德孚者,武陵人,今君御观察膺尊人也,在官奉台檄,勘普陀山二僧毁律事。

台衔táixián

对他人姓名与官衔的敬称。亦泛指姓名与官衔。 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敬列台衔于左:…沙汀《祖父的故事·龚老法团》:“于是他极仔细地在自己的台衔下盖上一枚印章。”

台宪

臺憲

táixiàn

指御史台或御史台官员。《新唐书·王源中传》源中上言:“臺宪者,纪纲地,府县责成之所。”宋 林逋《追和集贤李建中工部》贫典郡符资月给,老持臺宪减霜稜。《金史·世宗纪上》上谓御史大夫李石曰:“臺宪固在分别邪正,然内外百司岂谓无人。惟见卿等劾人之罪,不闻举善。自今宣令监察御史分路刺举善恶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台宪固在分别邪正;然内外百司,岂谓无人!

台榭

táixiè

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孔颖达疏引李巡曰:“臺,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臺上有屋谓之榭。”汉 扬雄《逐贫赋》瑶台琼榭,室屋崇高《资治通鉴 随纪二》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圃、台榭,以乐其生于干戈之馀,上下宴乐,而钱塘为乐国矣。宋 曾觌《水龙吟》:“银蟾台榭,玉壶天地,参差桂影。”《聊斋志异 西湖主》攀扉一望,则台榭环云,拟于上苑,又疑是贵家园亭。《红楼梦 第一○二回那日,尤氏过来送探春起身……觉得凄凉满目,臺榭依然,女墙一带都种作园地一般,心中悵然如有所失。

台颜táiyán

犹尊颜。用于称对方的敬辞。《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宋江昨者西岳得识台颜,多感太尉恩厚,于天子左右力奏,救拔宋江等再见天日之光。《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员外见了,却待要走,被王倩一把扯住道:‘员外,久别台颜,一向疎失。’”

台谕táiyù

尊称有一定地位的人的书信,其中的“谕”字意为谕示。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和正式性。《三侠五义》相爷呼唤,有何台谕?

台宰

táizǎi

宰相的高位。《后汉书·谢弼传》:“夫台宰重器,国命所继。”《新唐书·萧俛传》:“令孤楚罢执政,西川节度使王播赂权幸求宰相,俛劾播纤佞不可污台宰,帝不许。” 宋 范仲淹《上张右丞书》:“人神协赞,贰於台宰。”

台盏táizhǎn

有托的杯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尤氏听说,忙笑着又拉他出来坐下,命人拿了台盏斟了酒,

tái

①举,提高:抬头。抬手(喻通融宽恕)。②合力共举:抬轿子。③〈方〉[抬杠]喻争辩。④〈量〉用于两人抬的东西:十抬妆奁。

抬脚动手

táijiǎodòngshǒu

指一举一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一:“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