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桮/柸 | bēi | ①盛酒、水、茶等的器皿:杯子。杯盘狼藉。杯中物(指酒)。《孟子·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②杯状的锦标:奖杯。杯赛。夺杯。 |
杯葛 | bēigě | boycott的音译,集体抵制之意,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 |
杯弓蛇影 | bēigōngshéyǐng |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应彬请杜宣饮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亦“弓影杯蛇”“弓影浮杯”"杯影蛇弓“。 |
杯弓市虎 | bēigōngshìhǔ | 指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参见“杯弓蛇影”、“三人成虎”。詧盦《学界风潮记 天津商学界之活动》:“同时传来上海有罢市之说,以致杯弓市虎,危机伺伏,人心恐惶,险状万分。” |
杯觥交错 | bēigōngjiāocuò | 比喻相聚饮酒时的欢乐。觥,酒器。近30年未见的几个老同学齐聚一堂,杯觥交错,乐不可支。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回:“五位客各跟家人到了。序齿而坐,潜斋孝移相陪,杯觥交错。” |
杯斝 | bēijiǎ | ①古代酒器。泛指酒杯。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所谓连城之璧,亦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者,治以为杯斝,此已当时重宝也。”《西游记第九十四回》笙歌缭绕如仙宴,杯斝飞传玉液清。清 刘大櫆 翰林侍讲张君墓志铭:“君与人饮酒,淋漓终日如不厌,及其闭门端坐,未尝一持杯斝。”②指酒或饮酒。明 王世贞《答与绳太常诗》:“耕钓一二翁,杯斝三五巡。”清 孔尚任《桃花扇·拜坛》:“这才去野哭江边奠杯斝。” |
杯珓 | bēijiào | 在神明前占卜吉凶的器具。掷在地上,看它的俯仰。原用蚌壳投掷于地,视其俯仰情形,断其吉凶。后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壳状替代。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金主(海陵王完颜亮)自言曩时尝过此祠,持杯珓祷曰:“使吾有天命,当得吉卜。”投之。吉。 |
杯酒 | bēijiǔ | ①一杯酒。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盃酒,接慇懃之欢。”②指饮酒。《新唐书·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盃酒间可解。”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杯酒戈矛 | bēijiǔgēmáo | 比喻在宴会上引起的仇恨。欧阳巨源《负曝闲谈 第二十五回》:“就是有天在吴侍郎席上他请教我我没有理他那个人,这真是杯酒戈矛了!”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三曰倾轧性,彼此相阋,各欲得而甘心,杯酒戈矛,顷刻倚伏也。” |
杯酒解怨 | bēijiǔjiěyuàn |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杯酒解怨的方式现在还在使用。《新唐书 张延赏传》:“吾武夫虽有旧恶,杯酒间可解。” |
杯酒言欢 | bēijiǔyánhuān | 相聚饮酒,欢快地交谈。《神雕侠侣》杨过:今番良悟,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鲁迅《伪自由书·观斗》:“然而军阀们也不是自己亲身在斗争,是使兵士们相斗争,所以频年恶战,而头儿个个终于是好好的,忽而误会消释了,忽而杯酒言欢了,忽而共同御侮了,忽而立誓报国了,忽而……。” |
杯茗 | bēimíng | 一杯茶。 |
杯茗之敬 | bēimíngzhījìng | 请人饮宴的谦辞。《镜花缘第十一回》:“吴之和对唐敖、多九公道:‘二位大贤由天朝至此,小子谊属地主,意欲略展杯茗之敬,少叙片时,不知可肯枉驾?’” |
杯盘狼籍 | bēipánlángjí | 狼藉:杂乱的样子,酒饭后桌子上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座中欢饮,杯盘狼籍。《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狠藉。”宋 苏轼《前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籍。”《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美娘)醉眼蒙胧,看见房中灯烛辉煌,杯盘狼籍。” |
杯圈 杯棬 | bēiquān | 古代一种木质的饮器,尤指酒杯。《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郑玄注:“圈,屈木所为,谓巵匜之属。” 孔颖达 疏:“杯圈,妇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后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犹杯酒。 宋 苏辙《早睡》诗:“杯棬相勤酬,往往见讥诮。”明 高攀龙《三时记》:“文山公曾谒其祠,辄与二公杯棬酬酢。” |
杯杓 桮杓 | bēisháo | 酒杯與杓子。借指飲酒。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资治通鉴 随纪三》每恐谗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以勤忧积念,惧履危亡。 |
杯蛇鬼车 | bēishéguǐchē | 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参见“鬼车”。 |
杯水车薪 | bēishuǐchēxīn |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清·李绿园《歧路灯 第七十四回》有新债未动毫分的,除了承许夏鼎三十两外,大有杯水车薪之状。 |
杯水之谢 | bēishuǐzhīxiè | 比喻微薄的酬谢。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次日,凤四老爹果然别了万中书,不曾受他杯水之谢,取路往杭州去了。” |
杯水主义 | bēishuǐzhǔyì | 一种性道德理论,产生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该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满足性欲的需要应该像喝一杯水那样简单和平常。这一理论主张性的需求应当被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类似于基本生理需求。贾平凹《废都 第三集》我周围的一些人津津乐道杯水主义,我向来看不起他们这样做 |
杯影蛇弓 | bēiyǐngshégōng | 同“杯弓蛇影 ”。《花月痕第四五回》:“杯影蛇弓魔入幻,帷灯匣剑鬼生疑。” |
杯盂 | bēiyú | 指酒杯。唐 白居易《马上作 诗》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益都临淄县雨雹,大如杯盂,野无青草,赤地如赭。 |
盃 | bēi | 同“杯”。盃殇:古代酒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