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 | bēi | ①伤心,哀痛:悲哀。悲伤。悲怆。悲痛。悲切。悲惨。悲凉。悲愤。悲凄。悲恸。悲吟。悲壮。悲观。悲剧。乐极生悲。南朝梁 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宋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②怜悯:悲天悯人。唐 韩愈《争臣》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唐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元稹《遣悲怀三首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③思念;眷念。《史记‧高祖本纪》:“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萬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 |
悲不自胜 | bēibùzìshèng | 胜:禁受。悲伤得自己禁受不了。形容极悲伤。东汉《荀悦纪·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悲不自胜。《晋书 愍帝纪》群臣号泣攀车,执帝之手,帝亦悲不自胜。《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衣冠拜谢,悲不自胜,因此戒酒。唐·无名氏《异闻集·柳毅》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
悲怅 | bēichàng | 悲哀惆怅:悲怅失意 |
悲愁垂涕 | bēichóuchuítì | 垂:垂下。涕:泪。因为悲哀、愁苦而落泪。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
悲怆 | bēichuàng | 悲伤:曲调悲怆凄凉。《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再说宋江在行宫内,因思渡江以来,损折许多将佐,心中十分悲怆。 |
悲摧 | bēicuī | 悲痛。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 |
悲怛 | bēidá | 哀痛。《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巫医无灵,竟以溘逝。生悲怛欲绝。即以婢赐金为营斋葬。 |
悲愤填膺 | bēifèntiányīng | 填:充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中。羽人《文化五千年·文坛三杰——曹氏父子》:“曹植听了这个题目,不禁悲愤填膺。”清·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
悲风 | bēifēng | 使人倍觉凄凉的风声。寒风,秋风。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三国魏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宋 苏轼《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宋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悲歌 | bēigē | 悲伤的歌曲。哀声歌唱;悲壮高歌。《乐府诗集 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唐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宋 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明 陈子龙《渡易水》:“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
悲歌击筑 | bēigējīzhù | 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史记 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宋·陆游《老将》诗:百战西归变姓名,悲歌击筑醉湖城。 |
悲歌慷慨 | bēigēkāngkǎi | 指激昂高歌,以抒发感慨。形容壮烈的气概。宋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清·黄宗羲《桐城方烈士妇墓志铭》乃至变乱之间,尽丧其平生,岂其悲歌慷慨之性欤。 |
悲哽 | bēigěng | 悲伤哽咽。《隋书·虞世基传》:“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唐 崔橹《过蛮溪渡》诗:“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值钱。” 宋 陆游《跋<朝制要览>》:“先君捐舘舍三十有四年,统得此於故庐,伏读悲哽,敬识卷末。” 《聊斋志异 马介甫》歹俄顷,父扶童子出,相对悲哽。《聊斋志异 阿英》既至,嫂望见悲哽。《聊斋志异 香玉》香玉以一手握绛雪,相对悲哽。 |
悲观厌世 | bēiguānyànshì | 对生活失去信心,厌弃人世。生活的艰辛,爱憎的苦恼,使她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 |
悲观主义 | bēiguānzhǔyì | 对世事所怀消极看法的处世观。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投降主义根源于民族失败主义,即民族悲观主义。” |
悲号 | bēihào | ①悲伤呼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后汉书 袁绍传》斯蒙恬所以悲号于边狱,白起歔欷于杜邮也。《后汉书 刘表传》若乃天启尊心,革图易虑,则我将军铺匐悲号于将军股掌之上,配等亦当敷躬布体以听斧锧之刑。唐 李白《北上行》:“惨慽冰雪里,悲号絶中肠。” 清 昭槤《啸亭杂录·尹文端公》:“次年召还,临行时,吏民环送悲号。” 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他常常在慨叹,有时甚至于悲号。”②悲凉的嗥叫声。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臣闻騏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宋 司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清狖悲号裂翠崖,老蛟怒鬭摧丹壁。” |
悲恨 | bēihèn | 悲伤怨恨。《汉书·刑法志》:“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唐 李德裕《瀑泉亭诗》:“向老多悲恨,悽然念一丘。”宋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和尚)带着悲恨而去。”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五幕》:“他们抬头望着忠王的去路,听见枪声响了,又增加无穷的悲恨。” |
悲怀 | bēihuái | 悲哀;忧伤。忧伤的情怀。《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文帝)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汉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聊斋志异 阿纤》女闻之,拔关纳入,诉其孤苦,意凄怆悲怀。 |
悲欢离合 | bēihuānlíhé | 泛指聚合、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 蒋捷《虞美人 听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悲恚 | bēihuì | 犹悲愤。唐 薛用弱《集异记·邬涛》:“至夜,女子復至,悲恚之甚,涛乃以景霄呪水洒之,於是遂絶。”资治通鉴 汉纪十九》及死,太子悲恚发病,忽忽不乐。 |
悲笳 | bēijiā | 悲凉的笳声。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
悲慨 | bēikǎi | 悲伤感慨。晋 王羲之《又与殷浩书》:“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宋 刘克庄《水调歌头·游蒲涧追和崔菊坡韵词序》:“后二十五年,奉使岭外,拜公祠像,俯仰今昔,輒和公所作水调歌头,以寓悲慨云。”何其芳《画梦录·独语》:“绝顶登高,谁不悲慨的一长啸呢?” |
悲凉 | bēiliáng | 悲哀凄凉。南朝宋 颜延之《秋胡》原隰多悲凉。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 |
悲鸣 | bēimíng | 悲伤地叫。绝望的悲鸣。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笳鼓悲鸣。遣人惊。” |
悲凄 | bēiqī | 悲伤凄切。远处传来悲凄的哭声。晋 陶渊明《杂诗诗二首 其二》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
悲切 | bēiqiè | 非常悲痛。宋·岳飞《满江红 写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悲秋 | bēiqiū | 看到秋天草木凋零而感到伤悲。唐 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宋 刘兼《酬勾评事》:“闲庭欹枕正悲秋。忽觉新编涴远愁。才薄只愁安雁户,年高空忆复渔舟。”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清 章丙麟《狱中赠邹容》:“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
悲天悯人 | bēitiānmǐnrén | 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悲天悯人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 |
悲恸 | bēitòng | 悲伤痛哭;悲伤。《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帝生不逮密太后(拓跋焘生母),及有所识,言则悲恸,哀感傍人,太宗(拓跋嗣)闻而嘉叹。 |
悲痛欲绝 | bēitòngyùjué |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
悲翁 | bēiwēng | ①古曲名。思悲翁的省称。晋 陆机《鼓吹赋》:“簫嘈嘈而微音,咏悲翁之流思。”南朝陈 沉炯《长安少年行》:“杖策寻遗老,歌啸咏悲翁。” 唐 王维《奉寄韦太守陟诗》:“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②忧伤的老人。北周 庾信《竹杖赋》:“拉虎捭熊,予犹穉童;观形察貌,子实悲翁。”新唐书·张荐传:“(颜真卿)行年八十,被羸老之疾,拘囚环堵之间,顾眄鉤戟之下,呼嗟愤恚,失寝忘食,不知悲翁何以堪此!”宋 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
悲喜交集 | bēixǐjiāojí |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悲喜交集的父亲紧紧抱住了久别的儿子。《晋书·王廙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
悲啸 | bēixiào | ①凄戚长鸣。刘向《新序·杂事五》:“龙兴而鸟集,悲啸长吟。”王褒《洞箫赋》:“玄猨悲啸,搜索乎其间。”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②指萧瑟作响。 茅盾《子夜十七》:“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吴公馆更显得阴沉可怖。”③悲切长号。 三国魏 曹植《杂诗之三》:“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别鹤操》:“右旧説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之闻之,愴然而悲。” |
悲吟 | bēiyín | ①哀叹。张衡《南都赋》:“寡妇悲吟,鵾鸡哀鸣。”《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②悲歌。三国魏 繁钦《与魏文帝笺》:“暨其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晋 左思《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唐 白居易《咏怀》:“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 |
悲怨 | bēiyuàn | 悲伤怨恨。《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七》:“其诗无凄凉悲怨之词,皆艳丽欢愉之语。”《西游记第十四回》撇得那长老(唐僧)孤孤零零,点头自叹,悲怨不已。 |
悲壮 | bēizhuàng | 心绪哀伤,意气激昂。声节悲壮。(情节)悲哀而壮烈的。悲壮的追悼大会。唐·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 和庞佑父》:“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