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 | sù | ①塑性:柔软,非流质,可任意变形的性质。②塑料:具有可塑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统称,经加热加压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材料。③用泥土等做成人、物的形象:塑像。泥塑木雕。雕塑。 | |
溯泝 | sù | ①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溯流而上。《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四》(孙)恩楼船高大,溯风不得疾行,数日乃至白石。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宋 苏轼《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九》汉水方生,溯流发舟。宋 吴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词:“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七》张士诚以舟师驻君山,又出兵自马驮沙溯流窥江阴。清·纪昀《河中石兽》: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②追求根源或回想:回溯。追溯。上溯。追本溯源。明 王守仁《象祠记》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③由东向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七》淮东之师由淮西溯汴,非旬馀不达。 | |
溯洄 | sùhuí | 逆着河流的道路往上游走。《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
溯流从源 泝流穷源 | sùliúcóngyuán sùliúqióngyuán | 顺支流上溯河源。比喻追根究底。同“溯流徂源”徂:往、到。推寻原委。廖仲恺《再论钱币革命》:“是以欲知货物本位钱币所借而行之纸币单位之购买力,第一步当溯源于其先所行币制之下钱币单位之购买力。若欲更进,则溯流穷源,至于原始以货物为交易媒介之第一例而止。” | |
溯流而上 | sùliúérshàng | 溯:逆流而上。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进。《尔雅·释水》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下曰溯游。《宋书·张兴世传》兴世乃令轻舸溯流而上,旋复回还,一二日中,辄复如此,使贼不为之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韩世忠与金人战于淮岸,夜,遣游奕军统制刘宝率舟师溯流,欲劫金人于濠州。 | |
泝水行舟 | sùshuǐxíngzhōu | 逆水行船。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公上言曰:‘缘谿诸蛮,狐鼠跧窜。王师步趍,不习嵌嶮,泝水行舟,进寸退里。’” | |
溯游 | sùyóu | 顺流而下。“游”指直流的水道。《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
愬 | sù I. | ①诉说,倾诉。诬告,即诽谤。愬,同“诉”。 《论语·颜渊》:“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宪问篇》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诗经·柏舟》薄言往愬。参见“赴愬”。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寄身锋刃,腷臆谁愬? ②向。潘岳《西征赋》愬黄巷以济潼。③告诉,申诉。庄子《秋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与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远方之民,县不见省,愬之州;州不见省,愬之监司;监司又不见省,则死且无告矣。《清史稿 卷一 太祖本纪》使人愬於明曰:“我先人何罪而歼於兵?”《聊斋志异 长治女子》陈奔验,果其女也。泣以愬宰。II.shuò恐惧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愬而再拜。 | |
蔌 | sù | ①菜肴:山肴野蔌。参见“肴簌”。②蔬菜的总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③形容鄙陋。④风声劲疾,如“棱棱霜气,蔌蔌风威”。⑤花落的样子,如“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花落红蔌蔌”,亦作“簌簌”。⑥液体流动的样子,如“清泉簌簌先流齿”。 | |
簌 | sù | 簌簌:a.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聊斋志异 辽阳军》遂共取头按项上,群扶之,风声簌簌,行移时,置之而去。b.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如“她的眼泪扑簌簌落了下来”。簌簌下起雨来。c. 纷纷下落的样子。《水浒传第四回》(魯智深)拿起一根折木头,去那金刚腿上便打,簌簌的泥和颜色都脱下来。宋 苏轼《浣溪沙词之九题注》:“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聊斋志异 雹神》簌簌雹落,大如绵子。d. 颤动貌。《红楼梦第八十二回》痰中一缕紫血,簌簌乱跳。 | |
簌落 | sùluò | 象声词。曹禺《原野》序幕:“偶尔塘畔簌落地跳来几只青蛙,相率扑通跳进水去,冒了几个气泡。” 《聊斋志异 鲁公女》自捋其须,白者尽籁簌落,又久之,黑者益落。 | |
樕 | sù | 朴樕:a.小树,如“林有朴樕。”b.喻平庸,如“青臣朴樕不足齿。” | |
遬 | sù | ①密:“别苗莠,列疏遬。” ②窘迫不安的样子:“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 ③古同“速”,迅速:“茎生有行,故遬长;弱不相害,故遬大。” 《史记·礼书》,“轻利剽遬,卒(猝)为遬风。”参见“剽遬” | |
谡謖 | sù | ①形容挺劲有力;挺拔。谡谡长松。②象声词。形容风声呼呼作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听松声謖謖,宵虫哀奏,中心忐忑,悔至如烧。” | |
玊 | sù | ①有疵点的玉。②琢玉的工人。玉工、玉匠。③姓。后汉有玊况。见《后汉书·侯霸传》。后人以玊为姓。 | |
鹔鷫 | sù | 传说中的一种西方神鸟鹔,鹔鷞也。《说文》五方神鸟也。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凤皇。 | |
鹔鷞 | sùshuāng | ①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鸟。《镜花缘 第二十回》鷫鹴岭上有个恶鸟,其名就叫‘鷫鹴’,常带许多怪鸟来至西山骚扰。②马名。③鼠名。即飞鼠。④“鹔鹴裘”。谓露凝为霜。古人以为鹔鹴飞则陨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