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 sù I. | ①住,过夜,夜里睡觉;一夜:住宿。留宿。露宿。宿舍(shè)。宿营。宋 张元干《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宿雁落、寒芦深处。”②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宿将(经验丰富的老将)。宿儒。名宿。《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桂阳宿贼卜阳、潘鸿等逃入深山,尚穷追数百里,破其三屯,多获珍宝。③平素,素有的:宿愿。宿志。宿疾。宿敌。宿心。宿意《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宜贬斥,以惩不轨。《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元)载等奏以:“国家运祚灵长,非宿植福业,何以致之!”④隔夜的,隔年的:宿雨(昨夜的雨)。宿根。宿草。⑤早有预备。《聊斋志异 阿纤》既而品味杂陈,似所宿具。⑥《孟子·公孙丑下》宿,止也。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⑦姓。II.xiǔ夜:一宿。两宿。经宿。III.xiù星座:星宿。 |
宿饱 | sùbǎo | 经常饱。《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飢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明史·忠义传六·王家录》:“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士常不宿饱。”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老儒故善治生,冬不裘,夏不絺,食不肴,饮不荈,妻子不宿饱。” |
宿弊 | sùbì | 积久的弊病。宿弊一清。痛矫宿弊。《新唐书·温璋传》璋素彊干,鉏宿弊,豪右慴服,加检校吏部尚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法度未修而宿弊尚存,浮费不节而国用空虚…元 王祯《农书 卷四》更其宿弊,均其惠利,但具为教条,使相勉励,不期化而民自化矣。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兹欲剔除宿弊,诚宜大加整顿。 |
宿弊一清 | sùbìyīqīng | 多年的弊病一下就肃清了。推行新政策后,公司顿时宿弊一清。《清史稿·林则徐传》:“吴中洊饥,奏免逋赋,前在籓司任,议定赈务章程,行之有效,至是仍其法,宿弊一清。” |
宿兵 | sùbīng | ①驻扎军队。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宿甲者,吴宿兵候外越也。” 宋 陈亮《送吴恭父知县序》:“鄞濒海,海盗出没鬼神,不可踪跡,间来掠民家,輒去,朝廷虽宿兵,不能禁。” 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上》:“中国所购兵轮、商舶,苟有器无人,皆可资敌,何独於铁路而疑之,独不可宿兵以守之乎?”《资治通鉴 汉纪十》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②旧日的兵。 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 |
宿逋 | sùbū | 久欠的税赋或债务。唐 杜牧《吏部尚书崔公行状》民有宿逋不可减於上供者,必代而输之。宋 吴处厚《青箱杂记 卷六》章圣践祚之初,天下宿逋,数百万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二》(宋理宗)诏赐两淮、京、蜀曾经战争之地田税三年,其宿逋悉除之。明 宋濂《贞节堂记》初,思恭尝娶妻生一子,贫寓外家,庄遗钱使营生产,且偿思恭之宿逋。” |
宿藏 | sùcáng | 指积年储藏的钱粮等财物。谓从前所埋藏。宋 苏辙《南京祈晴青辞》饥者未饱,而淫雨为沴,秋稼殄瘁,沦为涂潦,宿藏将尽,岁计莫续。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张氏银窖》彼方毁旧垣,再筑於旧基,得乌银数十大笏,皆掩有之,盖张氏之宿藏也。宋 王得臣《麈史·古器》安陆石嵓村耕夫,得宿藏一镜,光明莹然,不为土所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所在自有宿藏,是以取给,是国家不费斗粮尺帛,坐收所失之关隘也。 |
宿酲 | sùchéng | 犹宿醉。三国魏 徐干《情诗》:"忧思连相属,中心如宿酲。"《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郭贽)至是饮酒过量,遇入对,宿酲未解,帝(赵光义)怒,责授祕书少监,寻出知荆南府。清 纳兰性德 《瑞鹤仙·丙辰生日自寿起用弹指词句并呈见阳》词:"无寐,宿酲犹在。小玉来言,日高花睡。"参见“宿酒”。 |
宿舂 | sùchōng | 本指隔夜舂米备粮。后以“宿舂”指少量的粮食。《周书·韦孝宽传》:“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命之劳。”宋 苏轼《杭州上执政书之二》:“然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 |
宿处 | sùchù | 住宿的地方。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谢灵运)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
宿德 | sùdé | 年老有德者。《后汉书 袁绍传》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东观汉记·北海敬王睦传》:“而睦谦恭好士,名儒宿德,莫不造门。”《资治通鉴 宋纪一》(长孙)嵩宿德旧臣,历事四世,功存社稷。《新唐书·张玄素传》:“孔颖达、赵弘智皆宿德鉅髦,兼识政机,望数召见,述古今,增懿明德。”清 恽敬《坛经书后》:“未悟之先,拂拭导之;既悟之后,拂拭养之。宗门宿德皆如此。”参见“硕望宿德”。 |
宿顿 | sùdùn | 临时寄宿。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 卷二》:"明晚有天罗王,衣青袍,从者十七人,自南方来此宿顿,是以到此只候。"《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上每旦乘辇诣几筵前焚香,宿顿也如之。"《元典章·户部二·官吏》:"今后江南之任官员,许令宿顿馆驿,放支饮食马匹草料,庶几官员不致沿路生受。" |
宿恶 | sù’è | ①元凶;大恶人。《后汉书·酷吏传·黄昌》:“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彊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姦,皆奔走它境。”《资治通鉴 魏纪四》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宋 李纲《申督府密院相度措置虔州状》:“臣深求其故,乃知招安之后,田业荒芜,耕种不具,州县救目前之急,不暇存恤,又督逋负,宿恶乘之,相煽愈固。” 明 唐顺之《叙广右战功》:“其来,虽桀猾宿恶未尝輒杀,其可諭者,諭之;其不悛者,必遣还巢而后捕之。”②大罪恶。《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又斯都耆帅李求承,昔手杀龚禄,嶷求募捕得,数其宿恶而诛之。”《宋史·吴奎传》:“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於淮闽,豪猾畏敛。” |
宿分 | sùfèn | 犹宿缘。前定的缘分。唐 康骈《剧谈录·严史君遇终南山隐者》:“汝得至此,当有宿分。” 唐 裴铏《传奇·崔炜》:“崔子既来,皆是宿分,何必匆遽,幸且淹驻。” 《聊斋志异 萧七》彼与君无宿分,缘止此耳。 |
宿愤 | sùfèn | 旧日的愤怨。各弃宿忿。宿忿旧恶。汉 班固《封燕然山铭 序》:“将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宋 叶适《取燕》一:“使契丹政令犹强,社稷犹固,我独抗宿愤,劳累战,虽得燕蓟,而财竭民怨,内溃外叛,遂以失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若其果自败盟,则可一振威武,恢复故疆,摅累朝之宿愤矣。元刘祁《归潜志 卷十三》:“霏微滴沥,溅面洒肌,浩荡铿鍧,惊心动魄。可以起壮志,可以醒醉魂,可以洗尘纷,可以平宿愤,亦天下伟观也。” |
宿服 | sùfú | ①朝服。《仪礼·士冠礼》:“有司皆如宿服。”郑玄注:“宿服,朝服。”贾公彦疏:“知宿服朝服者,以其宿服如筮日之服,筮日朝服转相如,故知是朝服也。”②一向佩服。《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孙)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
宿负 | sùfù | ①旧欠的债务。旧时常指拖欠的赋税。《晋书 武帝纪》:“复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逋债宿负皆勿收。”“(太康)六年春正月庚申朔,以比岁不登,免租贷宿负。”②指前世的欠债。 |
宿构 | sùgòu | 预先拟构。比喻写文章既轻易又迅速。《三国志 卷二十一 魏书 王粲传》:“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宣宗李忱)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聊斋志异 仙人岛》 “桓因谓:‘王郎天才,宿构必富,可使鄙人得闻教乎?’” |
宿憾 | sùhàn | 旧日结下的仇恨。三国魏 曹植《酒赋》:“和睚眦yázì之宿憾,虽怨讎其必亲。”《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然性不宿憾,寻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贵。《宋史·李继隆传》:“时权臣与处耘有宿憾者,忌继隆有才,继隆因落魄不治产,以游猎为娱。”《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冯太后)然所宠幸左右,苟有小过,必加笞棰,或至百余;而无宿憾,寻复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贵。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吴应期岳州失守,退至交水,郭壮图绞杀之,以其失陷封疆也。壮图与应期,有宿憾焉。” |
宿猾 | sùhuá | 一贯奸猾不逞之人;巨恶。《后汉书·皇甫规传》:“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諂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 唐 赵璘《因话录·商上》:“旬朔内,坊市姦偷宿猾,慑气屏跡。”《明史·黄宗载传》:“巨奸宿猾,多謫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 |
宿慧 | sùhuì | 先天的智慧;先天聪慧。《镜花缘 第八回》如此天资,若非宿慧,安能如此。 |
宿疾 | sùjí | 一向有的病,旧病。先生有吐血的宿疾。《镜花缘 第一百回》其友方抱幽忧之疾,读之而解颐、而喷饭,宿疾顿愈。 |
宿计 | sùjì | 一向采用的计策。明 刘基《郁离子·田璆论救楚》:“远交而近攻,秦之宿计也。” |
宿将 | sùjiàng | 久经战阵的将领。《战国策·魏策二》:“太子年少,不习於兵。田朌宿将也,而孙子善用兵。战必不胜,不胜必禽。”《资治通鉴 梁纪十七》宿将已尽,后进少年并出在外,军旅指,一决于(羊)侃,侃胆力俱壮,太子深仗之。《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内虽明察,外若不了,老臣宿将皆轻帝。唐 李希仲《蓟门行》:“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鳌拜横暴,又宿将多战功,叙名在末,而遇事专横,屡兴大狱,虽同列亦侧目焉。徐迟牡丹:“不少西北军的宿将重掌军权。” |
宿酒 | sùjiǔ | 犹宿醉。隔夜仍使人醉而不醒的酒力。《二刻拍案惊奇 卷三九》到得天未大明,狱卒宿酒未醒,尚在朦胧,那人已从屋檐跳下。参见“宿酲”。 |
宿旧 | sùjiù | ①旧交;老友;指旧部,旧有人员。刘孝标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正始中,曹爽用为中书,主选举,宿旧者多得济拔。"《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帝(宋太祖赵匡胤)燕籓臣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②长者;年长有德之人。《北齐书·李玙传》:"玙意不愿策名两朝,虽以宿旧被徵,过事即绝朝请。"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试辟廱太学,锋锐涉敏,同舍畏伏,尊以宿旧,垂三十年。" |
宿留 | sùliú | ①停留;等待。《史记·孝武本纪》:“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閒使求僊人以千数。”司马贞索隐:“宿留,迟待之意,若依字读,则言宿而留,亦是有所待,并通也。”《后汉书·韦义传》:“今岁垂尽,当选御史,意在相荐,子其宿留乎?” 李贤注:“宿留,待也。” 唐 韩愈《顺宗实录三》:“故啟宿留於江陵 ,久之方行。”②谓存之于心。《汉书·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考之文理,稽之五经,揆之圣意,以参天心。” 王先谦补注:“此宿留,亦谓存其言於心,以待后时之参验也。”③谓使宿卫、滞留。《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书与琮曰:‘卿不师 日磾,而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 |
宿鹭 | sùlù | 栖息的鹭;亦指双栖之鸳鸯。唐 郑谷《江际诗》:“万顷白波迷宿鷺,一林黄叶送残蝉。”唐 张祜《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宋 范成大《初归石湖诗》:“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叶中。”明 高启《新荷诗》:“叶低浮水上,茎弱裊风前,乍覆游鱼戏,难藏宿鷺眠。” |
宿麦 | sùmài | 隔年成熟的麦。即冬麦。《晋书 武帝纪》弘农雨雹,伤宿麦。 |
宿莽 | sùmǎng | ①经冬不死的草。《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②特指墓前野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至座有良朋,车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则车中人望望然去之矣。” ③借指死亡。明·屠隆《彩毫记·仙翁指教》:“今朝握手江湖上,劝蚤晚抛尘网,朱颜暗里销,白发愁中长,你看今古英雄俱宿莽。” |
宿名 | sùmíng | ①谋取名誉。《庄子·徐无鬼》:“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俞樾《诸子平议·庄子三》:“宿读为缩,国语·楚语:‘缩於财用则匱。’战国策·秦策:‘缩剑将自诛。’韦昭、高诱注并曰:‘缩,取也。’枯槁之士缩名,犹言取名也。释文曰:‘宿,积久也。’於义未安。”①素来的名望;久已享有的名望。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説之。’”《宋史·王旦传》:“初, 祐以宿名久掌书命,旦不十年继其任,时论美之。”③素有名望的人。王闿运《余世松诔》:“修学於二纪,显闻於八年,旧交宿名,不无觖望,犹率行孤意,不能献酬羣心。” |
宿命 | sùmìng | 佛教名词。“宿”是指睡觉的地方后来被引申为最后归处的意思,“命”是指动植物的生命。宿命,指人们认为人一生的贫富、寿数等受到既定的祸福吉凶的限制。《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帝(宋徽宗)常梦被召,如在籓邸时,见老君坐殿上,仪卫如王者,谕帝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 |
宿鸟 | sùniǎo | 归巢栖息的鸟。唐 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
宿诺 | sùnuò | 谓未及时兑现的诺言。《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仲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朱熹集注:“宿,留也,犹宿留之宿。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 |
宿肉 | sùròu | ①隔日备肉;留肉过夜。《礼记·王制》:“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孔颖达疏:“六十宿肉者,转老,故恒宿肉在帐下,不使求而不得也。” 陈澔集说:“宿肉,谓恒隔日备之。”《论语·乡党》:“祭於公,不宿肉。”②留存过夜的肉。 蔡邕《太尉杨公碑》:“厨无宿肉,器不雕鏤。” |
宿儒 | sùrú | 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儒:学士。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也指书读得很多的老学者。修养有素的儒士。《汉书·翟方进传》:“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 ,与方进同经。” 唐 韩愈《施先生墓铭》:“故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聊斋志异 褚生》于是两生同诣吕。吕,越之宿儒,落魄不能归,因授童蒙,实非其志也。 |
宿生 | sùshēng | ①老成博学的读书人。《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训之道,孰为其继。”⑥佛教语。犹前生。《水浒传第一一九回》自古道:贫富贵贱,宿生所载。寿夭命长,人生分定。明 屠隆《綵毫记·湘娥访道》:“知卿有缘,宿生来知卿有缘。红尘不恋,受清虚红尘不恋。” |
宿世 | sùshì | 前世;前生。唐 王维《偶然作》诗之六:“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一卷》不是老身大胆,一来可怜大娘青春独宿,二来要救陈郎性命。你两个也是宿世姻缘,非干老身之事。 |
宿水餐风 宿水飡风 宿雨餐风 | sùshuǐcānfēng sùyǔcānfēng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明·许三阶《节侠记·再贬》:“想当初关山万重,赋闲君今朝堪讽,也强似那宿水餐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8卷:“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明·陈汝元《金莲记·证果》:“梯山航海,白发将侵,宿雨餐风,红颜非故。” |
宿坛 | sùtán | 旧谓官员外出时寄宿神庙,设座理事。《三侠五义》第十五回:“今有包大人在天齊廟宿壇放告,有寃枉的没有?只管前去伸寃。” |
宿学 | sùxué | 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 |
宿雨 | sùyǔ | ①夜雨;经夜的雨水。《水浒传第四回》洞口藤萝,披宿雨倒悬嫩线。②久雨;多日连续下雨。 |
宿望 | sùwàng | ①素负重望的人。《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令既之武都” 裴松之 注引 晋挚虞三辅决录注:“(游殷)以子楚託之;既谦不受,殷固託之。既以殷邦之宿望,难违其旨,乃许之。”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信国辞相》:“赵葵南仲枢使,陈韡子华参政,皆一时宿望。”清 曾国藩《箴言书院记》:“湘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尽。”②旧时的声望;素来的名望。《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元年》:“帝乃追述允之宿望,称 奇之才,擢为祠部郎。” 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朝议置益政院官,院居宫中,选一时宿望有学者,如杨学士云翼、史修撰公燮、吕待制造数人兼之,轮直。”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礼部有修明礼、釐正文风之责,故秩宗清要,非儒臣有宿望者,不得滥竽其间。” |
宿卫 | sùwèi | ①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守护。侍奉保卫。《汉书 霍光传》“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宣成侯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善善及后世,其封光兄孙中郎将云为冠阳侯。”《汉书 王莽传》“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太傅博山侯(孔)光宿卫四世,世为傅相。”“前公宿卫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纳策尽忠。”《晋书 宣帝纪》:“群官要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宿卫并逃避,内外无相禁摄。②皇帝的警卫人员;禁军。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资治通鉴 汉纪九》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晋书 武帝纪》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资治通鉴 宋纪四》魏主(拓跋焘)之围和龙也,宿卫之士多在战陈,行宫人少。《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又以三方鼎峙,缮甲练兵,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资治通鉴 后周纪二》太祖皇帝(赵匡胤)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 |
宿雾 | sùwù | 夜雾。《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此时宿雾尽收,旭日初起。 |
宿昔 | sùxī | ①从前;往日。《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寧,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汉书 苏武传》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资治通鉴 唐纪一》上(唐高祖)曰:“昔汉光武与严子陵共寝,子陵加足于帝腹。今诸公皆名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何可忘也。公勿以为嫌!”唐 张九龄《照镜见白发诗》:“宿昔青云志,蹉跎白髮年。”清 曹寅《春日过顾赤方先生寓居诗》:“即此相逢犹宿昔,频来常带杖头钱。”②早晚。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③犹年老。《文选·谢朓诗》:“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平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李周翰 注:“宿昔谓衰老时也。”④夜晚;夜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⑤犹旦夕。比喻短时间之内。《韩非子·奸劫弑臣》:“卓齿之用齐也,擢湣王之筋,悬之庙梁,宿昔而死。”三国魏 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
宿心 | sùxīn | 本来的心意;向来的心愿。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司马垂曰:不若保护其(符坚)危以报德,徐俟其衅而图之!既不负宿心,且可以义取天下。《晋书 王羲之传》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 其为庆幸,岂非天赐! |
宿衅 | sùxìn | 往昔的嫌隙。《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除其宿衅,倍其惠泽,贯叙门次,显擢才能,如此而已。” |
宿意 | sùyì | 往日的心意。《晋书·王浑传》:“伤母弟至亲之体,亏友于款篤之义,惧非陛下追述先帝、文明太后待攸之宿意也。” 唐 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诗序》:“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輟赠於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 |
宿因 | sùyīn | 前世的因缘。《华严经 卷七五》:“宿因无失坏,今受此果报。”宋 陆游《苦贫》诗:“此穷正坐清狂尔,莫向瞿昙问宿因。” 明 林鸿《宿黄梅五祖寺》诗:“登攀访灵异,礼谒知宿因。” 《聊斋志异 莲香》是矣!闻母言,妾生时便能言,以为不祥,犬血饮之,遂昧宿因。 |
宿雨 | sùyǔ | ①夜雨;经夜的雨水。隋 江总《诒孔中丞奂诗》:“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宋 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明 吴本泰《西湖竹枝词》:“宿雨半收晴不稳,恼人最是鵓鳩啼。” 刘半农《回声诗》:“微风吹动了树上的宿雨,冷冰冰的向他头上滴着。”②久雨;多日连续下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十六回》:“我同述农走到江边一看,是夜宿雨初晴,一轮明月东方升起,照得那浩荡江波,犹如金蛇万道一般。”胡怀深《暮春野行诗》:“宿雨昨宵霽,万木浄如洗。” |
宿怨 | sùyuàn | ①怀恨于心。《孟子·万章上》:“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怨焉,不宿怒焉,亲爱之而已矣。”朱熹集注:“宿怨,谓留蓄其怨。”《汉书·邹阳传》:“夫仁人之於兄弟,无藏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②旧恨。宿怨私忿。《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新唐书·江夏王道宗传》:“高宗永徽初,房遗爱 以反诛,长孙无忌、褚遂良与道宗有宿怨,诬与遗爱善,流象州。”曲波《桥隆飙八》:“他是一个对旧社会有深仇大恨,对恶势力有宿怨的人。” |
宿贼 | sùzéi | 长期为盗贼者。《后汉书·刘表传》:“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其姦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三国志·吴志·董袭传》:“时 山阴宿贼黄龙罗、周勃聚党数千人,策自出讨,袭身斩罗勃首。”《资治通鉴·桓帝延熹七年》:“桂阳宿贼卜阳、潘鸿等逃入深山。”胡三省注:“宿贼,言积久为贼者。” |
宿斋 | sùzhāi | 古代指举行祭祀等礼仪前的斋戒。汉 刘向《新序·杂事二》:"还车反,宿斋三日,请於庙。"唐 贾岛《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诗:"朝谒此时闲野屐,宿斋何处止鸣砧。"宋 周密《武林旧事·乾淳奉亲》:"九月十五日,明堂大礼。十三日值雨,未时,奏请宿斋。" |
宿债 | sùzhài | ① 旧债。偿还宿债。《晋书·孝武帝纪》:“以比年荒俭,大赦,自太元三年以前逋租宿债皆蠲除之。”②佛教指前生欠下的罪债。只因我前生欠宿债,今世转来还。 |
缩 | sù I. | 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砂仁的一个变种,叶子披针形,花白色,蒴果绿色。种子棕色,亦称“缩砂”。果实和种子可入药。II.参见suō。 |
蹜 | sù | 见“蹜蹜”。 |
蹜蹜 | sùsù | 小步快走的样子。脚步细碎、频促。《论语·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聊斋志异 云翠仙》山路涩,母如此蹜蹜,妹如此纤纤,何能便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