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虣 | bào I. | ①强大而突然来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暴动。暴力。暴涨。暴发。风暴。暴风骤雨(亦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史记·项羽本纪》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聊斋志异 霍生》其妻归宁,王知其驴善惊,先伏丛莽中,伺妇至,暴出。②过分急躁的,容易冲击的:脾气暴躁。暴跳如雷。《孟子·公孙丑上》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③凶恶残酷的:凶暴。暴虐。暴君。暴戾恣睢(残暴凶狠,任意胡为)。暴政。横征暴敛。④横蹋,损害:自暴自弃。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孟子·离娄上》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孟子·万章上》象(舜之弟)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西汉·贾谊《过秦论》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汉景帝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⑤鼓起来,突出:暴起青筋。⑥徒手搏击:暴虎冯(píng)河(喻有勇无谋)。⑦暴露;张扬:显露,如“暴露无遗”。《孟子》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朱注》暴,显也。《庄子·外物》德溢乎名,名溢乎暴(德性减少是由于追求名声,声誉降低是由于自我张扬)《後汉·窦融传》皆近事暴著。《注》暴,露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暴齐氏过恶。⑧突然;猝然。《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大象二年五月,以高祖为扬州总管,将发,暴有足疾,不果行。唐·柳宗元《敌戒》:“矜(自负)壮士暴死。”《聊斋志异·狼三则》:“屠暴起。”⑨姓。II.pù同“曝”。①晒、曝晒(用强烈阳光照晒)如:一曝十寒(喻无恒心)《小尔雅》暴,晒也。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②曝光,公开。《孟子·万章上》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宋 苏洵《心术》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
暴崩 | bàobēng | 帝王或帝后突然死亡。《汉书·霍光传》:“上暴崩,即其夜於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始,许后暴崩,吏捕诸医,劾衍侍疾亡状不道,下狱。”《魏书 皇后列传 卷一》显祖(拓跋弘)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旧唐书·宪宗纪下》:“上崩於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新唐书·后妃传下·懿安郭太后》:“帝奉养礼稍薄,后鬱鬱不聊……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 |
暴虎冯河 | bàohǔpínghé | 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故暴虎冯河之怒,敌虽逞于凶残。 |
暴风骤雨 暴风疾雨 | bàofēngzhòuyǔ bàofēngjíyǔ | 来势急速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九回》:“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清史稿·灾异志三》:“同治三年六月初十日,定海暴风疾雨,坏各埠船,溺死兵民无数。”郑振铎《海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
暴伉 | bàokànɡ | 同“暴抗”,也指横暴傲慢。《清史稿卷九 世宗本纪》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於文帝之寡恩也。 |
暴客 | bàokè | 强盗。《易·系辞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汉书 王莽传中》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聊斋志异 荞中怪》目稍瞑,忽闻有人践荞根,咋咋作响。心疑暴客。《聊斋志异 赌符》甚而枵腹难堪,遂栖身于暴客;搔头莫度,至仰给于香奁。 |
暴戾 | bàolì | 残暴酷虐;粗暴乖戾。苟免暴戾。《诗·小雅·頍弁序》:“(幽王)暴戾无亲,不能宴乐同姓,亲睦九族。” 孔颖达疏:“王之政教酷暴而戾虐。”《史记·六国年表序》:“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唐 柳宗元《时令论下》:“若陈隋之季,暴戾淫放,则无不为矣。” 秦牧《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绝大多数神经病人都是相当沉默的……狂躁暴戾,反而是神经病中较少有的表现形式。”《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 |
暴戾恣睢 | bàolìzìsuī | 暴戾:凶恶、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史记·伯夷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第十二回》这位新官,或是慈祥恺恻,叫人感恩;或是暴戾恣睢,叫人畏惧,做书的人,都不暇细表。 |
暴敛 | bàoliǎn | 谓强行征收税赋。《新唐书·杨玚传》:"玚始为麟游令,时窦怀贞大营金仙、玉真二观,檄取畿内尝负逆人赀者,暴敛之以佐费,玚拒不应。"《新五代史·杂传十八何泽》:"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兵,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三》今者既因暴敛,复遭签发,室家田里,不得保聚,身犯锋镝,就死何辜!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旗丁诛求於州县,州县暴敛於平民。" |
暴露无遗 | bàolùwúyí | 指某物显现出来,完全没有遗留。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要在这里发现敌人主力,那敌人一切诡计就暴露无遗。”周恩来《评马歇尔离华声明》:“美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已原形毕露,蒋介石政府的卖国外交亦暴露无遗。” |
暴掠 | bàolüě | 抢劫,掠夺。《宋书 本纪武帝上》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 |
暴慢 | bàomàn | ①凶暴傲慢。《论语·泰伯篇》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管子·明法解》:“暴慢之人,诛之以刑,则祸不起。”刘向《说苑·修文》:“凡人之有患祸者生於淫泆暴慢,淫泆暴慢之本生於饮酒。”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明 宋濂《故陈夫人赵氏石表辞》:“女教不行於天下,淑婉之道消而暴慢之风盛。”②指凶暴傲慢的人。《大戴礼记·用兵》:“疎远国老,幼色是与,而暴慢是亲。” 唐 柳宗元《时令论上》:“非秋无以选士厉兵,任有功,诛暴慢……申严百刑,斩杀必当。” |
暴蔑 | bàomiè | 欺罔蔑视。《左传·襄公二十年》:“ 庆氏 无道,求专 陈国 ,暴蔑其君,而去其亲。”《宋书·五行志五》:“司马越杀繆播等,暴蔑人主。” 宋 司马光《上谨习疏》:“虽以晋、楚、齐、秦之彊,不敢暴蔑王室。岂其力不足哉?知天下之不己与也。” |
暴内陵外 | bàonèilíngwài |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周礼 夏官 司马上》:“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 |
暴逆 | bàonì | ①暴虐,残害。《墨子·非命中》:“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使下不亲其上。”②凶暴忤逆。《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时楚王戊暴逆无道,刑辱申公,与吴王谋反。”《北齐书·封隆之传》:“尒朱暴逆,祸加至尊。”③指凶暴忤逆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武殄暴逆,文復无罪,庶心咸服。”《史记 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刘向《说苑·奉使》:“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 |
暴虐 | bàonüè | 凶暴残虐。《史记 太史公自序》“子羽暴虐,汉行功德。”“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西汉·贾谊《过秦论》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
暴虐浮躁 | bàonüèfúzào | 急躁而不沉稳,带有暴虐和浮躁的双重特征。“暴虐”指的是粗暴残酷,“浮躁”则指的是急躁不安,两者结合形成了一种急躁且不沉稳的状态。 |
暴虐无道 | bàonüèwúdào |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秦始皇暴虐无道激怒人民,故有陈涉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秦王朝。《晋书 桓彝传》:“遂肆意酒色,暴虐无道,多所残害。” |
暴取豪夺 | bàoqǔháoduó | 豪:强横。用暴力劫夺。宋 苏轼《策断上》:“国用不足,则加赋于民,加赋而不已,则凡暴取豪夺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
暴人 | bàorén | 凶恶的人;暴君,小人。《管子·正世》:“刑罚不足畏,则暴人轻犯禁。”《墨子·尚同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韩非子·说林下》:“衞将军文子见曾子,曾子不起,而延於坐席,正身见於奥。文子谓其御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庄子·人间世》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衒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不原本於枉直,苟好胜而肆怒者,暴人也。” |
暴身 | bàoshēn | ①犹暴尸。《韩非子·存韩》:“臣斯暴身於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②裸露身体。《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或盛暑炎赫,日中暴身;隆冬酷寒,去衣驰走。 |
暴师 | bàoshī | 谓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孙子·作战》:“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先是大鸿臚田广明征益州,暴师连年。”《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刘)裕议迁都洛阳。谘议参军王仲德曰:“非常之事,固非常人所及,必致骇动。今暴师日久,士卒思归,迁都之计,未可议也。”宋 叶适《外论二》:“暴师淮水之上,久未有功。” |
暴尸 | bàoshī | 暴露尸骸。桓宽《盐铁论·论勇》:“(聂政)功成求得,退自刑於朝,暴尸於市。”《后汉书·五行志一》:“固(李固)是日幽毙于狱,暴尸道路。”《后汉书 刘表传》弃亲即仇之计已决,旃旆交于中原,暴尸累于城下。陈登科 肖马《破壁记第十章》:“这个小流氓和老流氓一道去见阎王,暴尸黄沙了。” |
暴室 | bàoshì | 官署名。属掖庭令,主织作染练。宫中妇人有疾病及后妃之有罪者亦居此室。《汉书·宣帝纪》:“既壮,为取暴室嗇夫许广女。”颜师古注:“暴室者,掖庭主织作染练之署,故谓之暴室,取暴晒为名耳。或云薄室者,薄亦暴也。今俗语亦云薄晒。”《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八年,詔废后,送暴室,以忧死。” 李贤注引官仪:“暴室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晋书·赵王伦传》:“收吴太妃、赵粲及韩寿妻贾午等,付暴室考竟。” 宋 苏辙《学士院端午帖子·皇太后阁诗之三》:“蚕宫罢採擷,暴室献朱黄。” |
暴殄 | bàotiǎn | 灭绝,残害。任意浪费、糟蹋。郭沫若 《论诗三札》二:“你何苦要那样地暴殄,要使它无形中消灭了呢?”参见“ 暴殄天物 ”。《红楼梦 第56回》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明 郑若庸《玉玦记·改名》:“寄语富儿休暴殄,俭如良药可医贫。”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 |
暴殄轻生 暴殒轻生 | bàotiǎnqīnɡshēnɡ bàoyǔnqīngshēng | 暴:突然;殄:指尽,绝殒:死亡;轻生:把生命看得很轻。突然自杀身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 |
暴殄天物 | bàotiǎntiānwù | 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 商王 受 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孔传:“暴绝天物,言逆天也。”孔颖达疏:“普谓天下百物,鸟兽草木,皆暴绝之。” 《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王涯丞相听罢,叹道:‘我平昔暴殄天物如此,安得不败?’” 《聊斋志异 钱卜巫》余生平暴殄天物,上干天怒,遂至饥冻以死。 |
暴跳如雷 | bàotiàorúléi | 暴:暴烈,急躁。急怒叫跳,像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卖人参的听了,“哑叭梦见妈,说不出的苦”,急的暴跳如雷。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三回》:他哥哥知道了,气得暴跳如雷。叫了他去骂。清·俞万春《荡寇志》:气得暴跳如雷,拍着桌子大骂贱婢。 |
暴谑 | bàoxuè | 开玩笑过分。文选·左思《吴都赋》:“翘关扛鼎,拚射壶博,鄱阳暴謔,中酒而作。”刘逵注引何晏曰:“鄱阳恶戏难与曹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禁童子之暴謔,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宋 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梅圣俞之卒也…… 子才曰:‘比见圣俞面光泽特甚,意为充盛,不知乃为不祥也。’时钦圣面亦光泽,文通指之曰:‘次及钦圣矣。’众皆尤其暴謔。” |
暴扬 | bàoyáng | 暴露传扬。《汉书·杜钦传》:“假令章(王章)内有所犯,虽陷正法,事不暴扬,自京师不晓,况於远方。”《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李怀光顿兵不进,数上表暴扬卢杞等罪恶;众论喧腾,亦咎杞等。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昔王数项,袁公檄曹,若不具録其文,难以暴扬其过。”《聊斋志异 凤仙》又数日,怀绣履一双来,珠嵌金绣,工巧殊绝,且嘱刘(赤水)暴扬之。《醒世姻缘传 第二八回》:“若要一一的指説他那事款……又恐未必都是那一方的人,所以不忍暴扬出来。” |
暴雨 | bàoyǔ | ①中国气象部门一般把24小时内降雨量为50—100毫米之间的雨叫暴雨。②泛指大而急的雨。《晋书 元帝纪》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 |
暴躁如雷 | bàozàorúléi | 暴:暴烈;躁:急躁。形容大发脾气或十分着急的样子。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李玉英狱中讼冤》:“李雄见打得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闹将起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 |
暴著/暴着 | bàozhe | 显露,昭著。《汉书·游侠传·原涉》:“涉治冢舍,奢僭踰制,辠恶暴著。”宋 王安石《上徐兵部书》:“恭惟执事,宽通精明,暴著有年,宜留本朝,辅助风教。” 清 赵翼《偶书 诗》:“文人致青云,初以文为媒;才名日暴著,积渐登三台。”《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丹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 |
暴卒 | bàozú | ①突然死亡。清 方苞《狱中杂记》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云。②指突然进犯之士卒。 |
瀑 | bào I. | ①瀑河:水名,在中国河北省。亦作“鲍河”。②暴雨。II.参见“瀑pù”。 |
瀑流 | bàoliú | ①方言。喷涌的泉水。清 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七:“齐人谓泉涌高数尺曰瀑流,又曰趵突。”②瀑布。 唐 李白《蜀道难》诗:“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厓转石万壑雷。” 唐 岑参《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诗:“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绿》:“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
曝 | bào I. | ①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②比喻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事情在报上曝后,引起了轰动。也作暴光。II. pù晒:一曝十寒。 |
爆 | bào | ①猛然炸裂并发出响声:爆豆。爆花。爆竹。爆炸。爆破。爆裂。②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爆发。爆满。爆冷门。③烹调方法,快速油烹:爆鸡丁。④鼓出来:眼睛爆出。 |
爆表 | bàobiǎo | ①原意指仪表爆炸,通常指仪表指针超过表上所示的极限。最近几日,“爆表”一词已成热词。“爆表”是网友对空气质量指数(AQI)超标的戏称,在空气检测中,空气质量指数设置的最高数值为500,AQI超过500的即为“爆表”。②引申义是形容人特别牛,特别厉害。如:颜值爆表。 |
爆竹 | bàozhú | ①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②供燃爆用之竹。 |
儤 | bào | ①古代官吏值班人。②试用:新官随朝儤使一年。③考场外代笔人。 |
儤直 | bàozhí | 古时官吏连日值宿或值班。《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二》凡官军子弟年及二十者,与民官子孙同儤直一年,方许袭职。 |
犦 | bào | 也叫犎(fēng)、封牛、峰牛。一种野牛。颈上有高起二尺多的峰,形似骆驼。 |
犦牲 | bàoshēng | 用于祭祀的犦牛。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钧天无人帝悲伤,謳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