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訴 | sù | ①叙述,倾吐:告诉。诉苦。诉愿。诉衷情。倾诉。《晋书 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②控告:诉讼。控诉。上诉。申诉。败诉。撤诉。 |
诉屈 | sùqū | 申诉冤屈。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清史稿卷十七 宣宗本纪二》(道光二十年七月)甲辰,英船泊天津口外,递信与琦善诉屈。 |
诉雪 | sùxuě | 谓申诉冤屈以求洗雪。诉雪过犯。《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盖自祖宗以来,凡得罪经断诉雪者,比比而有。清 袁枚《续新齐谐·温将军》:"我家修宗祠事发矣,卖地者之祖先鬼有周姓者,甚强,初控土地城隍各神,我已为诉雪矣。" |
诉冤 | sùyuān | 向人诉说冤屈。《杨家将 第二十回》诉冤枉人杨延昭,为毒谋深害、陷没全军、欺君误国事。 |
粟 | sù | ①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沧海一粟。②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农贵粟。唐 李绅《悯农二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粟菽:谷子和豆类,泛指庄稼。刘基《苦斋记》:“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③可作及物动词表示用粟喂。《孙子·行军》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④姓。 |
粟帛 | sùbó | 谷粟与布帛。《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劝分务本,穡人昏作,粟帛滞积,大业惟兴。”《三国演义.第一一回》:融常使人遗以粟帛;母感融德,故特使慈来救。 |
粟饭 | sùfàn | 糙米饭。《宋书·宗悫传》:“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慤/悫què至,设以菜葅/菹zū粟饭。”《资治通鉴 唐纪三》(窦)建德每战胜克城,所得资财,悉以分将士,身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蔬,菇粟饭;唐 李华 东都圣禅寺无畏三藏碑:“见油饵尚温,粟饭餘煖。”《三国演义 第十三回》:“野老进粟饭,上与后共食,粗糲不能下咽。” |
粟红贯朽 | sùhóngguànxiǔ | 粟:小米;红:指腐烂变质;贯:穿线的绳子;朽:腐烂。谷子变色了,钱串子损坏了。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东汉 班固《汉书 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清·褚人获《坚瓠十集·反乞巧文》:“膏梁素封,粟红贯朽,问以十字,不识八九。” |
僳 | sù | ①傈僳lìsù: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②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