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①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②中国朝代名:南朝宋(刘宋)。北宋;南宋。宋代。词。③响度单位,一宋约相当于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响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④一种字体:宋体。⑤姓。

宋意

sòng

荆轲的好朋友,《燕丹子》一书有载,谋士田光燕太子丹说:“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之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后来与夏扶高渐离等人一起送别了荆轲秦舞阳晋 陶渊明《咏荆轲》:“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sòng

①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讼事。讼案。讼词。《论语·颜渊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聊斋志异 诸城某甲》父讼笑者。众敛金赂之,又葬甲,乃解。②争辩是非:争讼。聚讼纷纭。③自责:自讼。④古同“颂”,颂扬庚辰,复种谔礼宾副使、知岷州,韩绛再相,尝讼其前功故也。

讼牒

sòngdié

诉状。宋 韩琦《答孙植太博后园宴射》诗:铃索声沉讼牒稀,优游大司养疎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讼牒不问大小轻重,或罚使输金,或抑使买盐。元 张养浩《牧民忠告·弭讼》起讼有原,书讼牒者是也。清 王韬《淞滨琐话·倪幼蓉》讼牒朝投,判牍夕下,署无留案,狱无滞囚。

讼棍sònggùn

挑唆讼事,从中取利的人。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戊戌三十九岁》平定州讼棍已革生员郭嗣宗,借其出嫁女自刎案,京控三次,省控四次,钦差行辕控二次。《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沉大年又补了一张呈子。知县大怒,说他是个刁健讼棍,一张批,两个差人,押解他回常州去了。

讼理

sònglǐ

谓断案公平,无冤案。《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颜师古注:“讼理,言所讼见理而无冤滞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晋书 武帝纪》兴化之本,由政平讼理也。《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惟在大法而小廉,政平而讼理,庶几仰格穹苍,弭消沴戾。参见“政平讼理”。控诉,诉讼。《魏书·恩倖传·茹皓》其父因皓讼理旧勋,先除兖州阳平太守,赐以子爵。唐 韩愈《张中丞传 后叙》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辰后,成往访周,始知入城讼理。

讼师sòngshī

同义词:律师。帮人办理诉讼事务的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立状式》被告抄入手,乃请刀笔讼师,又照原词多方破调,骋应敌之虚情,压先功之劲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面来与个讼师商量告状。

讼田

sòngtián

为争田地而诉讼。《后汉书·逸民传·高凤》:“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时有山阴人孔平诣子良讼嫂市米负钱不还。子良叹曰:‘昔高文通与寡嫂讼田,义异於此。’乃赐米钱以偿平 。”《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延寿出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

讼系

sòngxì

被控告而监禁、下狱。汉 荀悦《汉纪·景帝纪》:“其令八岁以下、八十以上及孕子未乳当鞫系者,无讼系之。” 宋 朱彧《萍洲可谈 卷三》:“乡人聚观,饮酒醉又殴击,往往因此又致讼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成(生)自经讼系,世情尽灰,招周(生)偕隐。”

讼阋

sòngxì

争讼。汉 应劭《风俗通·皇霸·三王》俗儒新生,不能采综,多共辨论,至於讼阋。晋 葛洪《抱朴子·弭讼》讼阋秽辱,烦塞官曹。《清史稿·德宗纪一》以四川州县民、教讼阋,谕魁玉等持平讯断。

讼言

sòngyán

①责备的话。《魏书·尒朱荣传》今海内草草,异口一言,皆云大行皇帝,鸩毒致祸。臣等外听讼言,内自追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命下,朝论哗然,未有敢讼言攻之(张说)者。②公开说,明说。讼,通“公”。《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裴駰集解:徐广曰:“讼,一作公也。”駰按:韦昭曰,讼犹公也。清 姚鼐《南园诗存 序》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於章奏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讼狱

sòngyù

诉讼。《管子·小匡》:“无坐抑而讼狱者,正三禁之。”《孟子·万章上》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临川黄崖宰是邑,谓此钱出於讼狱之人,恐惹词诉。”清 赵翼《偶书所见诗》:“小则滋讼狱,大则兴甲胄。”徐特立《加紧农村工作是战胜之最大保证》:“讼狱不平,对于政治是很有影响的。”

sòngyuàn

争吵、怨恨。宋 晁补之《书陈唐父绵州守遗爱事后》:“夫子产古之遗爱,亦可谓善人者非耶?而用其民一年,不惟未信而已也,至相与讼怨而蘄杀之;三年而后,怨者化而怀,仇者慕而如父母然。”参见“怨讼”。

sòng

①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送信。送审。输送。护送。呈送。②赠给:送礼。赠送。雪中送炭。③陪伴人到某一地点:欢送。送别。送亲。④丢掉:断送。

送钩

sònggōu

犹藏钩。古代一种游戏。唐 李商隐《无题诗》:“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冯浩笺注:“送钩,古皆作藏彄,后多作藏钩,字异而事同也。隔座送钩者,送之使藏,今人酒令尚有遗法。”

送故迎新

sònggùyíngxīn

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来。东汉 班固《汉书 王嘉传》:“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元 杨景贤《刘行首》第一折你与我逞精神送故迎新。

送货上门

sònghuòshàngmén

亲自将货物送到客户门上。指人自愿送上门来承担某种结果。这是你送货上门,不能怪我了。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姑且我们认为那个女孩子不值钱,送货上门,以求达到什么目的,可你王纬宇并不是一头种马。”

送究sòngjiū

犹送问。《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詹事府示:不准喧哗,如违送究。”

送爵荐脯sòngjuéjiànfǔ

古代新妇婚后第二天初见舅姑时,先行祭礼,而后舅姑用酒食劳之。清 谭嗣同 《仁学》三七:“古者舅姑飨妇,行一献之礼,送爵荐脯,直用主宾相酬酢者处之。诚以付托之重,莫敢不敬也。”

送款

送欵

sòngkuǎn

①传送情意。南朝梁 王僧孺《咏姬人》:“何因送款款,半饮杯中醁。”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初,(张)文表闻宋师来伐,潜送款于赵璲suì,具言奔丧朗州,为廖简所薄,因即私斗,实无反心。②投诚;归降。《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密遣其子送款于秦,请为内应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密遣其子送款于秦,请为内应。《梁书·侯景传》:“输诚送款,远归圣朝。”《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一》夫木朽不雕,世衰难佐,不如送款关中,可以功名两全。《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冬十月)壬申,齐晋州刺史崔嵩夜密使送款,上开府王轨应之。”“送款之后,犹持两端,是不信。”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又贼帅李仲文遣兄仲威送欵。”唐 张说《破阵乐》:“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蔡有闻蔡公兵到,先遣心腹出城送款。”《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八》不若且送款(张)存敬,徐图向背。

送目

sòngmù

①投以目光,注视。南朝齐 王融《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诗之五》:“送目乱前华,驰心迷旧婉。”南朝梁 江淹《拜中书郎表》:“未有伎惭美舆,蒙送目之赏。”胡之骥注:“説苑曰:晋平公为驰逐之车,立於殿下,羣臣得观焉。”《三国演义 第二十回》:“(关羽)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②远眺;远望。宋 张炎《喜朝天·清暑堂赠蔡君谟词》:“人多送目天际,识渡舟帆小,时见潮回。”宋 王安石《桂枝香词 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清 吴伟业《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孤馆披襟坐,危栏送目凭。”

送任

sòngrèn

送亲属去当人质。《晋书·石勒载记上》:“王师退还,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于勒。”《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孙渊)復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任。”胡三省注:“送任,谓送质子也。”参见“任子”

送死

sòngsǐ

①自寻死路。何必白白去送死。②指父母丧葬之事。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史记 货殖列传序》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害死。《三国演义 第四十八回》(徐)庶曰: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曹操送死吾母,吾已说过终身不设一谋,今安肯破兄良策?

送往劳来

sòngwǎngláolái

形容忙于交际应酬。同“送往迎来”。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送往事居

sòngwǎngshìjū

往:死者;居:生者。礼葬死者,奉养生者。《左传·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宋·陈亮《祭朱寿之文》少不失父,老不哭子,送往事居,后先更迭,以终于无憾。

送往迎来

sòngwǎngyínglái

为走的欢送,来的欢迎。形容忙于交际应酬。《庄子·山木》:“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第一回》况且他们来的是客,你我有地主之谊,书上还说送往迎来。

送喜

sòngxǐ

犹报喜。唐 杜甫《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诗》:“卫幕衔恩重,潘舆送喜频。”唐 薛能《鄜州进白野鹊诗》:“不忧雪路填河远,唯对天颜送喜忙。”五代 佚名《鹊踏枝 叵耐灵鹊多谩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清 丘逢甲《白鹊诗》:“皎皎雕陵鹊,南飞送喜鸣。”

送行

sòngxíng

①送人启程远行。到机场送行。宋 周邦彦《兰陵王 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②饯行。设宴为他送行。

送眼流眉

sòngyǎnliúméi

以眉目传情的一种方式。·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济南蒋稼,其妻毛氏,不育而妒。嫂每劝谏,不听,曰:‘宁绝嗣,不令送眼流眉者仇气人也。’”

送诣

sòngyì

送到,送往。《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徙送诣七十馀万人。”《南史·贼臣传·侯景》:“东阳人李瞻起兵,为贼所执,送诣建邺 。” 《聊斋志异 大男》母以其太稚,姑送诣读。

送迎

sòngyíng

①送往迎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閾。”《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噲,噲跪拜送迎,言称臣。”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宋 王銍《默记卷中》:“两州送迎,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於道。”宋 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陈毅《泗宿道中诗》:“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②指文笔的宕开与承接。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廻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

送终

sòngzhōng

①指长辈亲属临终前晚辈在身旁照料。赶回去给老太太送终。②指为长辈亲属办理丧事。养老送终。《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后汉书·章帝纪》而今贵戚近戚,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汉书·货殖传》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

送粥米sòngzhōumǐ

已婚女子分娩后风俗。分娩后第五天或第七天(县城一带忌七日)娘家备米、面、鸡蛋等食品和一块衣料前往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