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ǒng

①高起,直立:高耸入云。耸立。耸拔。耸峙。②惊动:耸动。耸人听闻。《资治通鉴 汉纪九》兵者凶事,一方有急,四面皆耸。南朝梁 江淹《别赋》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宋 苏轼《方山子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时西北用兵,边奏日耸,(宋真宗赵恒)便殿延访,或至旰昃。《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辽)用兵西夏,旋许乞盟,边鄙不耸,辽人安之。③聋: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耸翠

sǒngcuì

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唐 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聊斋志异 西湖主》但见小山耸翠,细柳摇青,行人绝少,无可问途。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我深入层峦耸翠的山区。”

耸动

sǒngdòng

(肩膀、肌肉等)向上动。他肩膀微微耸动一下,脸上显出吃惊的神情。②惊动,故意夸大事实,使人吃惊。耸动视听。恐惧震动;使人震惊。耸,通“悚”。宋 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潘甫)且称见率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时皆耸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九》(秦)桧倡言曰:“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③感动。使人感动或激励。《朱子语类 卷一一九》因诵《子张问达》一章,语言琅然,气节慷慨,闻者耸动。宋 苏轼《御试制科策》:“人君之言与士庶不同,言脱於口而四方传之,捷於风雨。故太祖、太宗之世,天下皆讽诵其言语,以为耸动之具。”

耸观

sǒngguān

①踮足观看。唐 司空图《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每属岁时,竞先迎奉,宗姻列侍,士庶耸观。”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每殿庭臚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五》吕颐浩、张浚引勤王兵入城,都人夹道耸观,或以手加额。②高耸的寺观。南朝梁 简文帝《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诗:“层岑偃蹇,耸观岧嶤。”

耸壑sǒnghè

①跳出溪谷。明 刘基《拟连珠之二七》:“盖闻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耸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②喻出人头地。《西游记第三十回》丰神真是奇男子,耸壑轩昂美俊英。明 李东阳《送董生天锡还宁都诗》:“未论耸壑遇房相,且赏清谈似阿戎。”参见“耸壑昂霄”。

耸壑昂霄

耸壑凌霄

sǒnghèángxiāo

sǒnghèlíngxiāo

出于幽谷,高入云霄。比喻成就比别人高。跳越溪谷,直入云霄。新唐书·房玄龄传:“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僕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西游记第八回》变作一个白衣秀士,真个丰姿英伟,耸壑昂霄。《旧唐书·房玄龄传》:“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

耸然

sǒngrán

①高耸貌。唐 皮日休《霍山赋》:“岳之尊,端然御极,耸然正位,静然而听,凝然而视。”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②惊惧貌。诧异貌。耸,通“悚”。《三国演义 第八九回》只见蜀兵安然无事,大桶小担,搬运水浆,饮马造饭。朵思见之,毛发耸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司马)光得书耸然,后竟如其虑。宋 苏轼《方山子传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敬畏貌。耸,通“竦”。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 卷九》仁宗闻其名,欲召见,会寇入平凉,诏图形以进,於是天下始耸然畏慕之。

耸人听闻

sǒngréntīngwén

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第三十五回》:“比较那史册上的朱云请剑,李膺破柱,更足耸人听闻。”

耸入云霄

sǒngrùyúnxiāo

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尖峰岭耸入云霄,十分壮观。

耸身

sǒngshēn

纵身向上。 汉 扬雄《解难》:“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虖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立世阿毗昙论·南阎浮提品》:“是人登金边山顶,转面向北,耸身远望,唯见黑暗,怖畏而反。”《聊斋志异 马介甫》万石耸身定息,如恐脱落;马强脱之。而坐立不宁,犹惧以私脱加罪。

耸视

sǒngshì

敬畏地注视。耸,通“竦”。《旧唐书·崔琯传》:“庄色于朝,羣公耸视;谠词不挠,淑问攸归。”《续资治通鉴 卷第七十一》玛尔戬盛装以出,诸羌耸视无斗志,宪师乘之,杀获万计,斩冷鸡朴。

耸听

sǒngtīng

故意夸大其辞,使人震惊。危言耸听。你不要耸听他人。

sǒng

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②惊,惊惧。通“㞞”,用以指人软弱

怂恿

怂慂

怂惥

sǒngyǒng

从旁劝说鼓动。怂惥尤力。《方言 第十》怂慂,劝也。南楚凡己不欲喜而旁人说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谓之食阎,或谓之怂慂。唐 刘秀《凉州卫大云寺碑》乃怂恿司马等佥议装严於北面化十善十恶。《聊斋志异 嫦娥》嫦娥微笑,阳怂恿之。

sǒng

①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竦立。②恭敬,肃敬:“竦然异之”。③同“”。

竦服

sǒngfú

慑伏;敬佩。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六年》:“太皇太后谕旨:‘天意不顺,宜罢宴。’众皆竦服。”明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孙小溪书》:“辱手翰。以忠耿自誓,无任竦服。”

竦剑

sǒngjiàn

仗剑;持剑。《魏书·鹿悆传》:宗臣名将,挥戈于泗滨 ;虎士雄卒,竦剑于汴渚。明·陈子龙《寒食雨郊行》:会当竦剑侍天阙,柔情无数不敢陈。

竦桀

竦傑

竦杰

sǒngjié高耸特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芙蓉峰最爲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太平御览》卷七一引南朝宋 刘义庆《幽明录》:“衡山三峰最爲竦桀,自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西游记第六十六回》芙蓉峰竦杰,紫盖岭巍峨。

竦立

sǒnglì

挺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为瓌异。”朱自清《怀魏握青君》:“电灯灭后,月光照了满院,柏树森森地竦立着。” ②恭敬地站着。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问者爇香於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

竦诮

sǒngqiào

争相讥笑。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南岳献嘲,北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峯竦誚。”

竦息

sǒngxī

谓因恐惧而屏息。《汉书·叙传上》:“定襄闻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三国魏 曹植《陈审举表》:“臣诚竦息,不遑寧处。”《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诸葛)恪征行之后,曹所奏署令长职司,一更罢选,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明 归有光《怀竹说》:“竦息顾虑,择地而蹈,将不能以一日自安。”

竦踊

sǒngyǒng

焦躁不安的样子。《晋书·傅玄传》:“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唐 王维《与工部李侍郎书》:“古人有此,今也未闻,所以竦踊惕息,通夕不寐。”

竦峙

sǒngzhì

耸立;挺立。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