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ǒng

害怕,恐惧:毛骨然。悚悚栗。惧。百声悚应。

 

悚动

sǒngdòng

犹震动。《资治通鉴 宋纪二》夜,邀檀道济同宿,(谢)晦悚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北齐书·杨愔传》:“愔辞气温辩,神仪秀发,百僚观听,莫不悚动。” 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卷上》:“及﹝昭君﹞入辞,光彩射人,悚动左右。”《明史·刘宗周传》:“詔纳其言,宣付史馆,中外为悚动。” 郭沫若《沸羹集·怎样使双十节更值得纪念》:“在会谈已经得到结果的十月八日的晚上,适逢其会中共代表团的秘书李少石在汽车上被人枪杀了。这事在当时很引起了剧烈的悚动。”

悚骇

sǒnghài

惊恐。《旧唐书·宪宗纪下》:“人情悚骇,宰相奏对,多请罢兵。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疏上,曾闻之,气魄悚骇,如饮冰水。”

悚汗

sǒnghàn

因惶愧而汗出。《宋书·符瑞志下》:"谨上《嘉禾甘露颂》一篇,不足称扬美烈,追用悚汗。" 苏轼《与姜唐佐秀才书》之一:"特辱远访,意贶甚重。衰朽废放,何以获此,悚汗不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五》旁列者见之(刘安世),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

悚疚之至sǒngjiùzhīzhì

极度愧疚和不安。“悚疚”:极度愧疚和不安的心情,“之至”表示程度之深,表达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内疚和不安的情绪。

悚惧

sǒngjù

害怕。悚惧不安。《西游记·第五回》玉帝见奏,悚惧。

悚栗

sǒnglì

恐惧战慄。汉 应瑒《慜骥赋》:“惧僕夫之严策兮,载悚慄而奔驰。”《旧唐书·徐有功传》:“则天厉色詰之,左右莫不悚慄, 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 宋 苏舜钦《杜公谢官表》:“居常悚栗,日俟窜投,而陛下收臣於贱朽之中,拔臣於毁谤之内。”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七》:“即使面对更深更大的丑恶,我将更不感到悚慄了。”《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

悚怯

sǒngqiè

惶恐胆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武孝廉》:“因念妇腊已高,终非良偶,因以百金聘王氏女为继室。心中悚怯,恐妇闻知,遂避德州道,迂途履任。” 

悚庆

sǒngqìng

欢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癸巳,杖杀入内高品江守恩於郑,坐擅取民田麦穗及私役军士故也。论者谓朝廷行罚不私,中外莫不悚庆。"

悚然

sǒngrán

①形容害怕的样子,毛骨悚然。悚然惊心。三国演义 第八九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宋 欧阳修《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聊斋志异 韩方》韩悚然起敬,伏地叩谢。《雷峰塔奇传第四回》:汉文看见这个道人仙风道骨,状貌清奇,不觉悚然起敬。②直竖貌。《西游记 第十回》:“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红楼梦 第一○一回》:“(凤姐)虽然毛发悚然,心中却也明白。”

悚息

sǒngxī

因惶惧而屏息。《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三年》:"(王)元逵、(何)弘敬得诏,悚息听命。"《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二十》(张)俊悚息承命。《明史·周冕传》举朝悚息,无敢复言,冕独抗章争之。《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悚息靡宁,勤求致灾之由。

悚惕

sǒngtì

①恐惧;惶恐。举坐悚惕。②常用为奏章或书信中的套语。③警惕。④敬畏。

sǒng

①挺立。②方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