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 | sì I. | ①相类,像:相(xiāng)似。类似。似是而非。唐 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宋 王禹偁《村行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②好像,表示不确定:似乎。似应如此。《孟子·公孙丑下》:“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③表示比较,有超过的意思:一个高似一个。II.shì似的: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如“他乐得什么似的”。亦作“是的”(“的”均读轻声);亦有认为不可以写作“是的”。 |
似曾相识 | sìcéngxiāngshí | 好象认识和曾经见过。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清 纳兰性德《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词》:“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瞿秋白《赤俄之归途一》:“忽然有一位似曾相识的女郎跑来,才为我解围。” |
似懂非懂 | sìdǒngfēidǒng | 好像懂了;又像没懂。表示没有完全明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三位姨太太瞧了,亦似懂非懂的。”叶圣陶《得失》然而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教他们回讲往往讲不出来。 |
似是而非 | sìshìérfēi | 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似:像;是:对;非:不对。《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参见“恶似而非”。 |
似水流年 | sìshuǐliúnián | 流年:光阴。光阴像川流不息的江水;一去不复返。比喻光阴过得很快。青春岁月似水流年,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段时光。明 汤显祖《牡丹亭 惊梦》:“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
姒 | sì | ①古代称丈夫的嫂子或年长之妾:娣姒(a.妯娌,兄妻为“姒”,弟妻为“娣”;b.同夫诸妾,年长者为“姒”,年少者为“娣”)。《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五》母卒,(李)光进后娶,(李)光颜使其妻奉管龠,籍财物,归于其姒。②古代称姐姐。③ 姓。 |
伺 | sì I. | ①观察,侦候:窥伺。伺机。伺察。《资治通鉴 魏纪四》或谓帝曰:“(刘)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资治通鉴 卷七十九》又,北敌注目,伺国盛衰,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能守,一苇可杭/航也。《资治通鉴晋纪十八》(李)期颇闻之,数遣许涪至(李)寿所,伺其动静。《资治通鉴 宋纪十》唯伺朕(北魏文成帝)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资治通鉴 唐纪三》梁师都与突厥合数千骑寇延州,行军总管段德操兵少不敌,闭壁不战,伺师都稍怠,九月,丙寅,遣副总管梁礼将兵击之。《聊斋志异 柳氏子》厌旦伺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聊斋志异 青娥》儿女之情,人所不免,长者何当伺我? ②守候,等待。伺应(yìng)(等候响应)。三国·魏·邯郸淳《笑林》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聊斋志异 黄九郎》(何)生恐其遂绝,复伺之,蹀躞凝盼,目穿北斗。《聊斋志异 狐梦》才伏案头,女忽入曰:“劳君久伺矣。”《聊斋志异 阿绣》仆谋伺其来,操兵入共击之。II. cì〔伺候〕a.在人身边供使唤;b.照料饮食起居(“候”均读轻声)。 |
伺便 | sìbiàn | 等待合适的时机。《三国演义》第四回:“尝於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董)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三》虎虽轶山,(陈)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辽主前。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乘机伺便,二三年中,大勋集矣。” |
伺察 | sìchá | ①侦视;观察。《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司马懿)奏爽曰:‘……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常遣左右密伺察之,动止所为,莫不抄录。《旧唐书·李林甫传》:“伺察上旨,以固恩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托卜嘉既降金,金人使伺察反侧,有闻必达,太祖以为忠。茅盾《创造》一:“他还是闭着眼不动,却聚集了全身的注意力,在暗中伺察。”②指观测。《宋书·律历志下》:“宿度违天,则伺察无准。” |
伺觇 | sìchān | 伺察;窥探。《资治通鉴 随纪三》(独孤皇)后又遣人伺觇东宫,纤介事皆闻奏,因加诬饰以成其罪。 |
伺隙 | sìxì | 窥测可乘之机。伺隙进攻。《三国演义 第73回》未见东吴来伺隙,先看北魏又添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自此法之行,胥吏缩手无措,日夕伺隙,思败其谋,近日饶州德兴县、吉州吉水县人户,赴台探诉。《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 |
伺衅 | sìxìn | 亦作“伺舋”。找可乘之机。《魏书·程骏传》:“拾夤侥倖於西南,狂虏伺舋於漠北。”《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今康寧在南,伺衅而动。” 《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一》不如南趣滑台,阻河以待魏,伺衅而动,河北庶可复也。清 谭嗣同《仁学 二十》:“伺衅劫夺焚杀。” |
覗 | sì | 看;探视:窃覗。窥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