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 | sì | ①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如:大理寺(职掌审核刑狱案件)《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广雅》寺,官也。(按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处。)《续资治通鉴 卷第六十》丙子,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宗实(宋英宗)辞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许之。②佛教的庙宇。寺宇(寺院);寺刹(寺和塔);寺主(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寺庵(僧和尼所居的寺庙);寺寝(祠庙的后殿)。《广韵》寺,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某些宗教供礼拜、讲经的处所。清真寺。③奄人,内监。古代皇宫内供使令的小臣。《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附:两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僧侣居住的地方)。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等人士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
寺壁 | sìbì | 寺庙壁画。南朝齐 谢赫《古画品录·第四品》:“(蘧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颜氏家训·杂艺》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南朝陈 姚最《续画品·解蒨》:“全法章蘧,笔力不逮,通变巧捷,寺壁最长。” |
寺观 | sìguàn | 佛寺和道观,泛指庙宇。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观。北魏 杨炫之《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 韩愈《论佛骨表》(陛下)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江南官田,为权豪、寺观欺隐者多,宜免其积年收入,限以日期,听人首实,逾限为人所告者征,以其半给告得。 |
寺监 | sìjiān | 古时太常寺、光禄寺、将作监、都水监等寺、监两级官署的并称。宋 司马光《论谷宜归一札子》:“其旧日三司所管钱谷财用,事有散在五曹及诸寺监者,并乞收归户部。”《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宋徽宗)尝开献书之路,而以书献者,有自布衣取甲科以令百里,或加秩一等,或解武弁而寄寺监丞、之禄。 |
寺人 | sìrén | 古称宫内供使令的小臣。即后世所称的宦官、太监。《左传 寺人披见文公》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 。”杜预注:“寺人,内奄官竖貂也。”自东始即以称宦官。《诗经 秦风 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后汉书·宦者传序》:“閽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新唐书·于志宁传》:“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轢贵仕。”宋 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内押班张迪者,帝所亲幸之寺人也。谕曰:“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至周仅具其职,司阍闼洒扫、给令而已。……”清 昭槤《啸亭续录·御前大臣》:“本朝鉴明 弊政,不许寺人干预政事,命内务府大臣监之。” |
寺舍 | sìshè | ①官舍。管子·度地:“官府寺舍及州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后书·马援传:“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 李贤 注:“寺舍,官舍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辄加厚恩,愿赐复十年。②僧舍。旧唐书·辛替否传:“寺舍不能保其身,僧尼不能护妇子,取讥万代,见笑四夷。” |
寺院 | sìyuàn | 庙宇,古刹,寺庙。佛寺的总称。亦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神学院等。《西游记第五十回》幸得那山凹里有楼台房舍,断乎是庄户人家,庵观寺院,且去化些斋饭,吃了再走。 |
巳 | sì | ①地支的第六位,属蛇。②用于计时: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巳sì” 满,“已”半,空是“己” |
巳牌 | sìpái | 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官府在衙门前挂牌报时,故称某时为某牌。《水浒传第七回》且说林冲连日闷闷不已,懒上街去,巳牌时,听得门首有人叫道:“教头在家么?” |
汜 | sì | 汜水:水名,在中国河南省。 |
祀 | sì | ①祭:祭祀。祀天。祀祖。《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八陵废祀,可胜抔土之悲。②中国殷代指年:十有三祀。《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钱)若水上言曰:“臣闻唐室三百馀祀,魏博一镇,戎兵少于今时,而无边患者,何也?③可指一个朝代。西汉·贾谊《过秦论》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晋 刘琨《劝进表》天祚大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陛下而谁! |
祀典 | sìdiǎn | ①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晋书 武帝纪》二年春正月丙戌,遣兼侍中侯史光等持节四方,循省风俗,除禳祝之不在祀典者。南朝宋 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唐高宗)诏:“诸路淫祠非在祀典者,并日下毁去。”②祭祀的仪礼。南朝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敬躬祀典,告奠圣灵。"唐 陈羽《明水赋》:"神灵是享,祀典攸传。"清 叶廷管《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元氏在后汉为常山相治,故相与长史,得为境内之山陈请祀典。" |
祀社 | sìshè | 祀社亦称"祭灶"、"送灶"。汉族节日习俗。本为古代"五祀"之一。汉代祀灶日在夏初,至晋代乃定于腊月二十四日,此后则普遍于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迷信认为,灶神于此日上天,故向天帝禀报一家善恶之事,汉族民间有请灶神、供灶糖、焚轿马灶疏、食糯米饭等习俗。接灶在除夕表示灶神已由上天返回本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夏,四月,甲午朔,日有食之。遣官祀社以救日。 |
祀灶 | sìzào | 又称祠灶、祭灶、送灶。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一种习俗。本为古代“五祀”之一。汉代祀灶日在夏初,至晋代乃定于腊月二十四日,此后则普遍于二十三或二十四日送灶。中国人认为,灶神于此日上天,故向天帝禀报一家善恶之事,中国民间有请灶神、供灶糖、焚轿马灶疏、食糯米饭等习俗。接灶在除夕,表示灶神已由上天返回本宅。又,中国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而北方则是二十三南方则是二十四日的前夜送灶。《史记 孝武本纪》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见上,上尊之。 |
禩 | sì | 同“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