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 | shù | ①众多:庶务。庶物。庶绩。富庶。庶事。《论语·子路篇》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五》宋兴,六圣相继,与民休息,故生齿既庶,财用有馀。②平民,百姓:庶民。庶人。黎庶。庶子不可同日而语。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③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庶子(妾生的儿子)。庶母(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废嫡dí立庶shù庶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④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庶免于难。庶免于患。庶乎可行。庶无他变。庶全大体。庶雪国耻。《左传 吕相绝秦》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今方念愆,庶消厥咎。《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今因其追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六》(袁)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后汉书 董卓列传》灾异屡降,阴雨为害,使者衔命宣布恩泽,原解轻微,庶合天心。《后汉书 袁绍传》故冒践霜雪,不惮劬勤,实庶一捷之福,以立终身之功。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资治通鉴 魏纪二》宜模仲尼之泛爱,近则郭泰之容济,庶有益于大道也。《资治通鉴 晋纪五》(张)华曰:“卿二人于中宫皆亲戚,言或见信,宜数为陈祸福之戒,庶无大悖,则天下尚未至于乱,吾曹得以优游卒岁而已。”《资治通鉴 晋纪六》(司马)伦、(孙)秀闻三王兵起,大惧,诈为表曰:“不知何贼猝见攻围,臣懦弱不能自固,乞中军见救,庶得归死。”《晋书 愍帝纪》今欲因城未陷为羞死之事,庶令黎元免屠烂之苦。参见“庶几”。 |
庶常 | shùcháng | 庶吉士的代称。《书·立政》:“太史﹑尹伯庶常吉士”故有此称。周秉钧易解:“庶,众也。常,祥也。吉,善也。庶常吉士﹐言上列各官皆祥善也。”明置庶吉士取义于此。《花月痕第二回》也不招庶常同往,只带随身小童,名唤秃头,雇车出城… |
庶弟 | shùdì | 指同父异母的弟弟。《史记·吴王濞列传》(高帝)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能,晋相维翰之庶弟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虞集)性孝友,抚庶弟,嫁孤妹,恩义备至。 |
庶方 | shùfānɡ | 诸方。《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晋书 文帝纪》光泽庶方,永终尔明德。 |
庶妃 | shùfēi | 多指未正式册封,没有名号的妃子。但不同庶妃之间地位差距较大。可以是皇帝的低位妾室的称谓,也可以是实际地位和享受待遇并不低下的妃嫔册封前的称谓。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7篇》爱新觉罗玄烨y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tóng佳氏时为庶妃。 |
庶府 | shùfǔ | 指朝廷诸掌管府藏之吏。指政府各部门。《隋书·经籍志二》百司庶府,各藏其事,太史之职,又总而掌之。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类以聚於朝廷,则百司庶府,无不得其人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省、密院,所以行陛下诏命也,百官庶府,所以行朝廷号令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秦桧又从而备百司庶府,以讲礼乐于其中,其风俗固已华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庶府积蠹,未闻有所搜革。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建炎初,大驾驻跸南京、扬州,而东京置留守司,则百司庶府为二:其一曰“在京某”,其一曰”行在某司”。 |
庶妇 | shùfù | 指嫡子的众妾或庶子的妻妾。《仪礼·士昏礼》:“庶妇则使人醮之,妇不馈。” 、郑玄注:“庶妇,庶子之妇也。”《尔雅·释亲》:“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
庶功 | shùgōng | 亦“功庶”。为各种事功。《尚书·益稷》:“敷纳以言,明庶以功。”孔传:“使陈布其言,明之皆以功大小为差。”后以“庶功”称各种事功。《淮南子·主术训》:“奸邪灭迹,庶功日进。”《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简恤尔众,时亮庶功,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
庶官 | shùguān | ①各种官职。《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孔传:"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汉 王符《潜夫论·实贡》:"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则庶官无旷。"《汉书 王莽传》摄皇帝遂开秘府,会群儒,制礼作乐,卒定庶官,茂成天功。《晋书 愍帝纪总论》内外混淆,庶官失才,名实反错,天纲解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丙子,帝(宋真宗赵恒)谓辅臣曰:“庶官中求才干则不乏,询德行则罕见其人。夫德为百行之本,德行之门必有忠臣孝子,岂无德行者能全其忠孝乎?②百官。多指一般官员。《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采庶官之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宋 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明史·张津传》:"陛下延访大臣,而庶官不预,非所以明目达聪也。" |
庶乎 | shùhū | 犹言庶几乎。近似,差不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陛下(赵匡胤)诚能以三方所得之利,减诸道租赋之人,则庶乎德泽均而民力宽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朕(宋孝宗)今以手诏戒谕之,俾深思古谊,视所部为一家,周知其经费而通融其有无,廉察其能否而裁抑其耗蠹,庶乎郡邑宽而民力裕也。《朱子治家格言》:为人若此,庶乎近焉。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
庶几 | shùjī | ①差不多;近似。《易·繫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高亨注:“庶几,近也,古成语,犹今语所谓‘差不多’,赞扬之辞。”《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朱熹集注:“庶几,近辞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且苻坚庶几善道,终不肯纳叛臣之言,绝二国之好。《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世祖(陈霸先)天姿睿哲,清明在躬,早预经纶,知民疾苦,思择令典,庶几至治。《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六》柳泌言于上(宪宗李纯)曰:“天台山神仙所聚,多灵草,臣虽知之,力不能致,诚得为彼长吏,庶几可求。”上信之。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二》:“(欧阳公)作奏议,便庶几陆宣公。”②希望;但愿。《诗·小雅·车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殽,式食庶几。”袁梅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汉书·王莽传》:今诚未皇于轻靡而备味,庶几与百僚有成,其勖之哉!《资治通鉴 汉纪十》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三》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北史·周纪下·宣帝》:“朕以眇身,祗承宝运,虽庶几聿修之志,敢忘燕翼之心。”《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九》朝野虽有谓(高)骈不足恃者,然犹庶几望之。宋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序》: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③或许,也许。《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宋 苏轼《贾谊论》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今欲保族全身,不失大义,莫若逃之龙城,逊辞谢罪,以待主上之察,若周公之居东,庶几感寤而得还,此幸之大者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资治通鉴 唐纪五》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茅盾《子夜十》:“他劝竹斋在吴荪甫头上加一点压力,庶几吴赵的妥协有实现的可能。”④有幸。《汉书·公孙弘传》:“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明 徐光启《甘薯疏 序》:“有言闽、越之利甘藷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今疆埸无虞,流徙有归,四境之内,举获安堵,朕(宋高宗)心庶几焉。⑤借指贤才:《易·繫辞 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颜回。后因以“庶几”借指贤才。王充《论衡·别通》:“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三国志·吴志·张承传》:“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晋书 王羲之传》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唐 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今此州户万有餘,岂无庶几者邪?” |
庶几乎 | shùjīhū | ①庶几。或许,大概可以。《庄子·田子方》:“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金 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②庶几。近于,略同。《汉书·苏武传》:“令且貰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
庶吉士 | shùjíshì | 亦称庶常。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明史卷六 本纪第六》(永乐二年三月)己酉,始选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一》隆准颀身,圣祖见而锺爱,令读书宫中,受学於庶吉士福敏,过目成诵。 |
庶绩 | shùjì | 各种事业。《尚书·尧》:“允釐百工,庶绩咸熙。”孔传:“绩,功也;言众功皆广。”《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允厘庶绩,风雨不迷。《旧唐书·薛登传》:“故尧资八元而庶绩其理,周任十乱而天下和平。”《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望于台、阁、寺、监妙简贤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绩。何启等新政论议:“五曰分职守以釐庶绩。” |
庶竭驽钝 | shùjiénúdùn | 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庶可 | shùkě | 差不多可以。《续资治通鉴 元纪七》如此,则国用庶可支,臣等免于罪矣。《聊斋志异 赵城虎》隶集诸猎人,日夜伏山谷,冀得一虎,庶可塞责。 |
庶老 | shùlǎo | 古代士之告老退休者。《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庶老,直假郡县,各赐鸠杖、衣裳。 |
庶类 | shùlèi | 万物,万类。《国语·郑语》:“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韦昭注:“禹除水灾,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魏书·高祖纪》:“今东作方兴,庶类萌动。”《资治通鉴 随纪二》大理少卿河东赵绰固争曰:“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宋 曾巩《回枢密侍郎状》:“处大寒而不变,乃知松柏之坚;兼庶类而并容,则维江之广。” |
庶寮 庶僚 | shùliáo | ①百官。汉 张衡《思玄赋》:“戒庶寮以夙会兮,僉恭职而并迓。”《晋书 武帝纪》于是群公卿士,百辟庶僚,黎献陪隶,暨于百蛮君长…《资治通鉴 宋纪十》况今万品千群,俄折乎一面,庶僚百位,专断于一司,于是嚣风遂行,不可抑止。南朝梁 沉约《齐太尉文宪王公墓志铭》:“微言永谢,庶寮谁仰。”《清史稿·礼志七》:“諭部院大臣董率庶僚,常朝按期赴班,毋旷闕。”②指一般官吏。《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王公以下,爰及庶寮,宜辅导太子,副朕遗意。《新五代史·杂传·裴皞》:“我见桑公於中书,庶寮也;桑公见我於私第,门生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凡龌龊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率由庶僚一二年即登政府,仍止除一厅,谓之伴拜。《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邸吏以庶僚不得上遗表,却之,帝迄不见也。明 张居正《三辞恩命疏》:“即使臣职居冗散,列在庶僚,亦足以震耀一时,垂声千载。”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张璁》:“璁以庶僚,躐致宰相。” |
庶民 | shùmín | 百姓;平民。先秦《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孟子·尽心下》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即日罢杨彪、黄琬、荀爽为庶民。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
庶明 | shùmíng | 群贤。《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臣羣寮以为在昔《虞书》敦敍九族,庶明励翼,五帝损益,此道不废。” |
庶孽 | shù’niè | ①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称。何休注:“庶孽,众贱子,犹树之有孽生。”《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衞之诸庶孽公子也。”《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资治通鉴 汉纪八》封三庶孽,分天下半。《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苻)法自以庶孽,不敢当。《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魏征)对曰:“自周以来,皆子孙相继,不立兄弟,所以绝庶孽之窥窬,塞祸乱之源本,此为国者所深戒也。”明 方孝孺《深虑论》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赖宗社之灵,削平庶孽。方当登进贤良,与民休息,而乃侈然自足,为无谓之润色,能勿恧乎!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譬犹父有重病,庶孽知医,虽不得汤药亲尝,亦欲将验方呈进。”②造孽反叛。《晋纪总论》宣景遭多难之时,诛庶孽以便事,不及修公刘、太王之仁也。 |
庶人 | shùrén | 平民,百姓。《周文 敬姜论劳逸》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孔传:“有大疑,先尽汝心以谋虑之,次及卿士、众民。”《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公孙丑下》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汉书·食货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鉅万,而贫者食糟糠。”《镜花缘 第七回》:“请旨謫为庶人,以为结交匪类者戒。”《资治通鉴 周纪一》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资治通鉴 周纪二》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庶士 | shùshì | ①众士。《尚书·毕命》:“兹殷庶士,席宠惟旧。”孔传:“此殷众士,居宠日久。”《诗·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冬至》:“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 ②官府小吏。《国语·鲁语下》:“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韦昭注:“庶士,下士也。”《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孔颖达疏:“庶士,府史之属。”《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 ③军士。《荀子·正论》:“庶士介而夹道。”杨倞注:“庶士,军士也。” |
庶事 | shùshì | 指各种政务政事。《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晋书 景帝纪》式是百辟,总齐庶事。《晋书 孝武帝纪》: “其内外众官,各悉心戮力,以康庶事。” |
庶孙 | shùsūn | 庶出之孙。嫡子之子当嫡子在世时也为庶孙。《仪礼·丧服》:“庶孙之妇,庶孙之中殤。”《史记·晋世家》:“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欒宾相桓叔 。”《汉书·哀帝纪》:“孝哀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仪礼·丧服》“有适子者无适孙” 汉郑玄注:“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长子在,则皆为庶孙耳。”《资治通鉴 周纪一》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 |
庶务 | shùwù | ①各种政务;各种事务。晋 陆机《辩亡论下》:“百官苟合,庶务未遑。”《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自魏正始、晋中朝以来,贵臣虽有识治者,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方参议焉。《宋史·司马光传》:“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红楼梦 第一一○回》:“老爷是一味的尽孝,庶务上头不大明白。”《资治通鉴 晋纪八》(王)澄日夜纵酒,不亲庶务,虽寇戎交急,不以为怀。②旧时特指机关总务部门主管的各项事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纪二》治天下当崇大体,若朕事事躬亲,则庶务何由毕理乎?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第三章》:“后来,(成岗)考进长江兵工厂,当了一名职员--厂本部办公厅庶务科的办事员。” |
庶物 | shùwù | 各种事物。万物。《周文 里革断罟匡君》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庄子·渔父》阴阳不和,寒暑不时 ,以伤庶物…《隋书 百官志》置三公三孤,以为论道之官;次置六卿,以分司庶务。 |
庶姓 | shùxìng | 古代指与天子或诸侯国君异姓且无亲属关系者。《左传·隐公十一年》:“薛,庶姓也。”杜预注:“庶姓,非周之同姓。”《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贾)秀曰:“公主岂庶姓所宜称!秀宁取死今日,不可取笑后世!”唐 孔颖达疏:“礼有同姓、异姓、庶姓。同姓,王之同宗,是父之党也;异姓,王舅之亲;庶姓,与王无亲者。” |
庶羞 | shùxiū | 多种美味。《仪礼·公食大夫礼》:“上大夫庶羞二十,加於下大夫以雉兔鶉鴽。” 清 胡培翚《正义》引郝敬云:“肴美曰羞,品多曰庶。”唐 杜甫《后出塞诗》:“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维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欧阳修,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而吊之以文。章炳麟《沉荩哀辞》:“谨以清酌庶羞,奠国士沉君之灵。” |
庶尹 | shùyǐn | 众官之长。指百官。《尚书·益稷》:“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孔传:“尹,正也,众正官之长。”蔡沉集传:“庶尹者,众百官府之长也。”文选·陆机《辨亡论 上》:“庶尹尽规於上,四民展业於下。” 吕延济注:“庶尹,百官也。”《晋书 文帝纪》公光敷显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顺,庶尹允谐。《晋书 元帝纪》:“今宗庙废绝,亿兆无系,群官庶尹,咸勉之以大政,亦何敢辞,辄敬从所执。”“肆群后三司六事之人,畴咨庶尹,至于华戎,致葺大命于朕躬。”《纪泰山铭》:宰衡庶尹,交修皇极,四海会同,五典敷畅。 |
庶狱 | shùyù | 诸凡刑狱诉讼之事。蔡沉集传:“庶狱,狱讼也。”《后汉书·顺帝纪》:“寇盗肆暴,庶狱弥繁。”《晋书 武帝纪》:“先帝深愍黎元,哀矜庶狱,乃命群后,考正典刑。”“诏郡国五岁刑以下决遣,无留庶狱。”《晋书 元帝纪》(太兴四年)夏四月辛亥,帝亲览庶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初,京城左右军巡院典司按鞫,开封府旧选牙校分掌其职,帝(赵匡胤)哀矜庶狱,始诏改任士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宰相赵普等,以帝(赵光义)亲决庶狱,察见微隐,相率称贺。宋 陆游《谢赦表》:“四方万里,尚忧庶狱之亡辜。”《清史稿·高宗纪一》:“四月甲子,以旱命刑部清理庶狱。” |
庶政 | shùzhèng | 各种日常政务。勤庶政。劳心庶政。议庶政。《易·贲》:“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周文 敬姜论劳逸》卿大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晋书 文帝纪》公有济六合之勋,加以茂德,实总百揆,允厘庶政。《资治通鉴 晋纪二》(杜)预在尚书七年,损益庶政,不可胜数,时人谓之“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资治通鉴晋纪十七》(张)骏勤修庶政,总御文武,咸得其用,民富兵强,远近称之以为贤君。《晋书 陶潜传》出则允釐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六》刘裕拔起细微,能诛讨桓玄,兴复晋室,内厘庶政,外修封疆,吾何惜数郡,不以成其美乎!《资治通鉴 齐纪五》皇太后令曰:“嗣主冲幼,庶政多昧;且早婴疾,弗克负荷。太傅宣城王,胤体宣皇,钟慈太祖,宜入承宝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吾当归老别馆。”新唐书·高宗纪:“太宗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是岁,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 |
庶职 | shùzhí | 普通官职。《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耶律)贤适忠介肤敏,推诚待人,虽燕息不忘政治,故百司庶职罔敢媮惰,累年滞狱悉决之。清 俞樾《群经平议·孟子二》:“子柳子思为臣”:“为臣与为政相对,为政谓为正卿,为臣谓为庶职。” |
庶子 | shùzǐ | ①周 代司马的属官。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秦因之,置中庶子、庶子员。以后为太子属官。两晋、南北朝称中庶子、庶子。隋、唐以后,改称左右庶子。历代相沿,清末始废。《汉书·百官公卿表 上》:“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②旧时指嫡子以外的众子;亦指妾所生之子。贾公彦疏:“庶子,妾子之号,适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於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胡培翚正义:“长子、众子与适子、庶子,名异实同。凡长子者,则不独长子之弟为众子,而妾子亦为众子。言适子,则不独妾子为庶子,而适子之同母弟亦为庶子。经中凡以适对庶言者,适为适长一人,其餘皆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