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ù I.

①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数词。数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数控。②几,几个:数人。数日。③技艺,学术:《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④命运,天命:天数。气数。西汉·贾谊《治安策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宋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卦数。屈原《楚辞·卜居》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⑥证据。《庄子·知北游》子之知道,亦有数乎?II.参见shǔ。III.参见shuò。IV. 参见sù。

数度

shùdù

①犹制度。《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庄子·天下》:《庄子·天下》“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宋 曾巩《礼阁新仪目录 序》:“然而古今之变不同,而俗之便习亦异,则法制数度其久而不能无弊,势固然也。”②指广长。广,指口径;长,指上下。《周礼·春官·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郑玄注:“数度,广长也。”③指天象星宿运转的度数。明 唐顺之 季彭山《春秋私考 序》:“至於地里古今之沿革,姓名氏族之派,星历之数度……皆辨析毫釐,务极该实。”④几次。明 沉德符《野获编·妓女·杜韦》:“牧之咯血在口,力弱不能吐,则韦以口承之,即嚥入喉,一嚥一殞絶,顷刻间必数度。”⑤计算。旧题 唐 柳宗元《龙城录·夜坐谈鬼而怪至》:“时风雪寒甚,窗外点点火,明若流萤,须臾千万点,不可数度。”

数奇

shùjī

数,命运。奇,单数。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汉书·李广传》:“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颜师古注:“言广命隻不耦合也。”唐 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唐 刘禹锡《赠尹果毅诗》:“问我何自苦,可怜真数奇。” 清 唐孙华《酬徐薲洲侍郎诗》:“数奇一旦遇知己,翻然如掣韝中鹰。”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五章五》:“这真是一部数奇的汽车,在前我们同赴南岳的时候被碰坏一次,这回在大火中受下虚惊,停在下摄司,就在十四日的晚上又真真正正被人偷走了。”

不偶

shùjībùǒu

奇:单数,古人认为单数不吉;不偶:不遇。指命运不好,事多不顺利。用以形容人的经历坎坷,潦倒失意。·汪琬《资政大夫驻防京口协领祖公墓志铭》:“官止于协领,年止于下寿,抑何数奇命偶也?” 《聊斋志异 司文郎》当前踧落,固是数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其由此砥砺,天下自有不盲之人。

数计

shùjì

以数字来计算。《汉书·贾捐之传》“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唐 颜师古注:“校谓数计也。”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宋 梅尧臣《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诗》:“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李可染《国画大家白石老人》:“他数十年来作画之多,真是难以数计。”

数四

shùsì

犹三四。表示为数不多。犹言再三再四。多次。《晋书 符坚载纪上》(邓)羌于是大饮帐中,与张蚝、徐成等跨马运矛,驰入(慕容)评军,出入数四,旁若无人,搴旗斩将,杀伤甚众。《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帝执烛正坐,厉声呵止之,如是者数四。《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又置(杨)愔于棺中,载以轜车,几下钉者数四。

数武

shùwǔ

“不远处,没有多远”之意。(武: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泛指脚步)如:行不数武。《聊斋志异 蛇人》出门数武,闻丛薪错楚中,窸窣作响。

shù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①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fà)。束之高阁。束手无策。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清 谭嗣同《潼关》:“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②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③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④控制,限制:束身。无拘无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赵)鼎在越,惟以束吏恤民为务,每言:“不束吏,虽善政不能行,盖除害然后可以兴利。”⑤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⑥姓,为姓氏的时候,要读作"kun"第三声。山东汶上城东有束姓,音同捆。

束帛

shùbó

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汉书 王莽传》宰衡位宜在诸侯王上,赐以束帛加璧,大国乘车、安车各一,骊马二驷。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四回》:“乃使老大夫烛武,先见杞子、逢孙、杨孙,各以束帛为赆。”《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生(安大业)反金受物,报以束帛。《聊斋志异 云少先生》束帛缄贽,仪礼优渥

束刍

shùchú

①捆草成束。刍,意为草,束刍则为成束的草。《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明日贼攻城,设百楼,巡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岳飞)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②喻男女成婚。参见"束薪"。③祭品。明 李东阳望狄梁公祠用前韵诗:寄远束刍谁与致,冲寒瘦马不胜骑。

束带

shùdài

腰带一类的带子。②整饰衣服。表示端庄。《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公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晋书 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资治通鉴 随纪三》(杨)素至东宫,偃息未入,(杨)勇束带待之,素故久不进以激怒勇。

束带顶冠shùdàidǐngguān《红楼梦第十二回》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亦顶冠束带

束发

shùfà

束扎发髻。②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16岁)。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③指用以束发的头饰。

束金

shùjīn

束修之金。旧时入塾的学费。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仆家贫,办束金不易。”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褚生》:“都中设帐者多以月计,月中束金完,任其留止。”

束马悬车

shùmǎxuánchē

束马:把马蹄包起,防止马滑倒;悬车:把车子钩牢,以防脱落。把马脚裹起来,把车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艰险情况。先秦 管仲《管子 封禅》:“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晋书·羊祜传》:“高上寻云霓,深谷肆无景,束马悬车,然后得济。”

束身

shùshēn

约束自己,不放纵。束身自修。②自己捆住自己,比喻归顺。束身以受命。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束身就缚

shùshēnjiùfù

束:捆。束身:自缚。缚:捆绑。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晋书·段灼传》:“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束身受命

shùshēnshòumìng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束身自爱

shùshēnzìài

犹言束身自修。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稍束身自爱者,不敢逸于常轨,以蒙青史之诛。”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

束身自好

shùshēnzìhào

束身:约束自己,不使放纵;自好:要求自己好。指保持自身纯洁。《后汉书·卓茂传》:“束身自修,执节淳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次即束身自好,优游卒岁,以自处于朝隐。

束牲

shùshēng

束,捆,缚。牲,供食用和祭祀用的家畜。古代订盟多用牺牲,或杀或不杀。束缚其牲,故曰束牲。《孟子·告子下》“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束手待毙

shùshǒudàibì

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敌军压境,我们要设法突围,不可束手待毙。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死一搏,也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宋史 礼志十七》:“与其束手待毙,曷若并计合谋,同心戮力。”

束手就毙

shùshǒujiùbì

毙:死。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宋·洪迈《容斋续笔·靖康时事》:“予顷修《靖康实录》,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束手就擒

shùshǒujiùqín

就:受;擒:活捉。捆起手来让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宋史·苻彦卿传》:“与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战,然未必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八回》宁王闹了两年,不想被新建伯王守仁一阵杀败,束手就擒。

束手旁观

shùshǒupángguān

犹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歧路灯第六二回》:“咱们不得束手旁观,睁着眼叫他陷于不义。巴金《秋 三九》:“梅因吐血而死。现在年轻的枚少爷又在吐血……又是一个悲剧,他们仍然只有束手旁观。”参见“袖手旁观”“束手坐视”

束手无策

shùshǒuwúcè

策:办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宋 王柏《鲁斋集》:“士大夫念虑不及此,一旦事变之来,莫不束手无策。”明 冯梦龙《智囊 卷一 上智部 总序》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

束手坐视

shùshǒuzuòshì

拱着手,坐着看,比喻对应当管的事无能为力或不管不问。添加军队,胁国民以服兵役,增征租赋,数倍于前。彼义侠之匈加利人,岂肯束手坐视此辜恩非礼之行哉!《明史·徐有贞传》:“京军一出,日费不赀,遇涨则束手坐视,无所施力。”

束苇

shùwěi

捆扎的芦苇。《史记·田单列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餘牛,为絳繒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唐 张随《纵火牛攻围赋》:“因七尺之殊状,画五彩之奇文,先事以谋,凿垣之门暗啟;及期而进,束苇之火遂焚。”

束修

束脩

shùxiū

①十条干肉。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②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论语·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晋书 符坚载纪上》坚于是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士之元子,皆束修释奠焉。《资治通鉴 唐纪三》(王世充)又以国子助教吴人陆德明为汉王师,令玄怨就其家行束修礼。③指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种)放七岁能属文,与其母偕隐谷中,以讲习为业,学者多从之,得束脩以养母。巴金《春 七》:“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修,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聊斋志异 大男》师奇之,愿不索束脩。④借指薪俸。《汉书 王莽传》窃见安汉公自初束脩,值世俗隆奢丽之时。⑤束带修饰。⑥约束修养。《资治通鉴 卷四十八》束修良吏进仕路狭。⑦也谓敛容肃敬。⑧束载干肉。引申为携带干粮。

束缊

shùyùn

亦作"束薀"。捆扎乱麻为火把。唐 康骈 《剧谈录浑令公李西平爇朱泚云梯》:"王师五千列阵而出,于时束蕴居后,约战酣而燎。《续资治通鉴卷 宋纪七》(赵普)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閤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刘克庄《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词:"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束缊还妇

束缊请火

shùyūnhuánfù

shùyùnqǐnghuǒ

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束缊:束一扎可烧的大麻为火把;请火:借火。《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从前有一个婆婆诬告儿媳偷家里的肉,儿媳百口莫辩被婆婆赶出家门,只好去找邻居大婶帮助伸冤。大婶深知她的为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拿一团乱麻到那个婆婆家去借火,说是自家的狗因为争吃别人家的肉被咬死。婆婆知错就去追儿媳回家。宋·秦观《谢馆职启》:“束缊还妇,虽蒙假借之私;惩羹吹虀,尚虑谴诃之及。”

束仪

shùyí 

奉师的酬礼。束,束修。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爱奴》:“河间徐生,设教於恩。腊初归,途遇一叟……叟曰:‘敬业姓施,有舍甥延求明师……君如苟就,束仪请倍於恩 。’”

束之高阁

shùzhīgāogé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束装就道

shùzhuāngjiùdào

整好行装走上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