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疎 | shū I. | ①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jiě)。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②分散:疏散。仗义疏财。③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luò)。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北周 庾信《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宋 秦观《千秋岁 水边沙外》:“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聊斋志异 江中鬼》群起四顾,渺然无人,惟疎星皎月,漫漫江波而已。④不亲密,关系远的:亲疏。疏远。《庄子·盗跖》子不为行,即将疏戚无伦,贵贱无义,长幼无序。《史记·屈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⑤不细密,忽略:疏忽。《晋书 武帝纪》诸令史前后,但简遣疏劣,而无有劝进,非黜陟之谓也。唐 杜甫《哀王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⑥空虚:志大才疏。⑦不熟悉:生疏。晋 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⑧粗劣:疏食。疏粝。⑨古同“蔬”,蔬菜。⑩分条说明的文字,同“书疏”,即信札。作动词表示写作:同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疏。注疏(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汉书 苏武传》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晋书 葛洪传》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武三思阴令人疏皇后秽行,榜于天津桥,请加废黜。上(中宗李显)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穷核其事。唐 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一》柳璨因疏其素所不快者于(朱)全忠曰:“此曹皆聚徙横议,怨望腹非,宜以之塞灾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凡民养生之具,日用而家有之,今欲尽令疏实,则家有告讦之忧,人怀隐匿之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11.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12.姓。II.参见shù。 |
疏薄 | shūbáo | 疏远淡薄。《晋书·后妃传下·荀豫章君》:“自以位卑,每怀怨望,为帝所谴,渐见疏薄。”《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浸疏薄。 |
疏不间亲 | shūbùjiànqīn | 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卑不谋尊,疏不间亲。”《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 |
疏财仗义 | shūcáizhàngyì | 讲义气,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救困扶危、疏财仗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夫妻两口,为人疏财仗义,好善乐施。 |
疏斥 | shūchì | 亦作“疎斥”。疏远排斥。《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明帝时,众役并兴,戚属疏斥。”晋 葛洪《抱朴子·酒诫》:“夫灌夫之灭族,陈遵之遇害,季布之疏斥,子建之免退,徐邈之禁言,皆是物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石)堪曰:“先帝旧臣,皆被疏斥,军旅不复由人,宫省之内,无可为者,…”新唐书·柳冕传:“自以久疏斥,又性躁狷,不能无恨。” 《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上(德宗李适)初即位,疏斥宦官,亲任朝士,而张涉以儒学入侍,薛邕以文雅登朝,继以赃败。明 陆采《怀香记·受诏安边》:“阳为尊崇之名,阴寓疎斥之计。”《东周列国志 第二五回》:“彼耽於声色,将怠弃政事,疎斥忠良。” |
疏舛 疎舛 | shūchuǎn | 粗略紊乱;疏漏错乱。《晋书·舆服志》:“自晋过江,礼仪疏舛,王公以下,车服卑杂。”《宋书·律历志下》:“古历疏舛,颇不精密,羣氏纠纷,莫审其要。”宋 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李心传,蜀人,去天万里,轻信记载,疎舛固宜。”《清史稿·食货志一》:“所有各省本年应进民册,均展至明年年底。倘再疏舛,定当予以处分。” |
疏数 | shūcù | ①稀疏和密集。《周礼·夏官·大司马》中春教振旅……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②远近。《谷梁传·隐公九年》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③指亲疏。唐 元稹《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推迁悲往事,疏数辨交情。④慢与快。《淮南子·说林训》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日月之行有疏数,故历久不能无差。⑤稀少和频繁。唐 李翱《答独孤舍人书》又以为苟相知,固不在书之疎数;如不相知,尚何求而数书。 |
疏达 | shūdá | ①豁达;开朗。《礼记·乐记》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孔丛子·陈士义》今东閭子疏达亮直,大丈夫也。宋 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为人疎达自信,持之以谦。②通达。《吕氏春秋·诬徒》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③指通晓。《汉书·谷永传》永於经书,汎为疏达。④疏浚使通畅。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謁者王诲疏达河川,遹荒庶坛。”⑤泛指通畅。清 陈确《地脉论》:地之气,本於天而演於水者也……大抵疏达者肥美,壅滞者瘠卤。《红楼梦 第八三回》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 |
疏淡 | shūdàn | ①稀疏;不浓密。梅花疏淡多姿。宋 秦观《望海潮词》:“梅英疏淡,冰澌溶洩,东风暗换年华。”宋 晁补之《盐角儿 亳社观海》:“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②疏远淡漠。由于志趣不同,他俩的关系渐渐疏淡了。 |
疏宕 | shūdàng | 亦作“疎宕”。亦作“疎荡”。①放达不羁。《北史·薛憕传》:“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疏宕不拘,时人未之奇也。” 宋 叶适《通直郎致仕总干黄公行状》:“是翁奋立寒苦,为乡先生,天质疎宕,不避就向背,教子必自达於义。”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徐伯龄》:“性颖敏,每书一目终身,但疎荡不拘小节,对客每跣足蓬头。”清 陈田《明诗纪事丁籤·刘寓生》:“同年刘奇进,在同馆中最年少,疏宕有美质。”②谓声调抑扬顿挫,文气流畅奔放。宋 苏轼《琴操·醉翁操引》:“好奇之士沉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絶伦。”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疎荡,颇有奇气。”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七四》:“综上所言,可知古文家之所谓古文,是有一套已被公认而趋于凝化的句法,是有一套所谓疎宕顿挫转折呼应的作法。”③恬淡隽永。清 张祥龄《半箧秋词 序录》:“词至白石(姜夔),疏宕极矣,梦窗(吴文英)辈起,以密丽争之。”清 姚莹《论诗绝句》之二七:“欧公文法本钦韩 ,长句何曾别调弹?标出格中疏宕处,当年原不学邯郸。” |
疏恶 | shū’è | 亦作“疎恶”。粗劣。《汉书·沟洫志》:“河决率常於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恶。”《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先是,朝廷遣中使赐朱克融时服,克融以为疏恶,执留敕使。宋 苏轼《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又看验得地性疎恶,合用梢桩,土薄水浅,地脉沮洳。”宋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三》:“自减半之后,通计五千五百馀匹,绵七千馀两,惟信州取足而疎恶不堪。” |
疏而不漏 | shūérbùlòu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你可记得三年前蔡指挥的事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有何理说。 |
疏放 疎放 | shūfàng | ①遵循自然,不受拘束。任性而为,不检点。杜甫《狂夫》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宋 陆游《读王摩诘诗赋古风》之九:"往来江湖间,垂老犹疏放。"②指文章不受常格拘束。词气疏放。③指遣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提点刑狱官躬诣属州县,详虑决遣,将枝蔓干连之人,日下疏放,务使施实惠以尽应天之实。《水浒传 第八十回》:"随取金银缎匹,赏赐叶春;其馀人匠,各给盘缠,疏放归家。"④疏忽松懈。明 单本《蕉帕记·捣巢》:"用挠钩将他搭上,休疎放,把囚车押在一边厢。" |
疏方 | shūfāng | 书写药方。疏,条陈,一条一条地书写。《聊斋志异 紫花和尚》盖邑有某生者,精岐黄而不以术行,三聘始至,疏方下药,病愈。 |
疏稿 | shūgǎo | 亦作“疏稾”。奏疏的草稿。《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沉炼)就枕头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来焚香盥手,写就表章。清 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呀!呀!了不得,就是参咱们的疏稿。这疏内数出咱七大罪,叫圣上立赐处分,好恨人也。 |
疏记 | shūjì | ①分条记载。《史记·匈奴列传》:“於是説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三张道陵七试赵升》所居门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为不善之事,不许隐瞒。②犹记叙;奏疏,公文。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鲁迅《书信集·致蔡元培》:“今若令作平常疏记论述文字,当亦能堪。” |
疏忌 | shūjì | 亦作“疎忌”。疏远猜忌。《晋书·周浚传》:“是时帝以王敦势盛,渐疏忌王导等。”《资治通鉴 陈纪九》太子左庶子卢贲,以高、威执政,心甚不平,时柱国刘亦被疏忌。《南史·陈长沙王叔坚传》:“时后主患创,不能视事,政无大小,悉决於叔坚,权倾朝廷,后主由是疎忌之。”《资治通鉴 陈纪三》其后上(隋文帝)亦疏忌(杨)素,乃下敕曰:“仆射国之宰辅,不可躬亲细务,但三五日一向省,评论大事。”《资治通鉴 后唐纪二》帝(后唐帝李存勖)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宋 陆游《南唐书·宋齐丘传》:“齐丘由是颇见疎忌。” |
疏间 | shūjiān | 疏远离间。《晋书·王敦传》:“时刘隗用事,颇疏间王氏,导等甚不平之。”《三国演义第六十回》:“黄权此言,疏间宗族之义,滋长寇盗之威,实无益於主公。”《杨家将 第十回》陛下只须传谕各营,坚壁勿战,俾遂得就中取事,疏间杨家父子。 |
疏贱 | shūjiàn | ①指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韩非子·主道》:“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汉书·梅福传》:“博览兼听,谋及疏贱。”《晋书·熊远传》:“求才急於疏贱,用刑先於亲贵,然后令行禁止,野无遗滞。”《资治通鉴 梁纪四》(萧)秀虽与上(梁武帝)布衣昆弟,及为君臣,小心畏敬过于疏贱,上益以此贤之。唐 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踈贱无由亲跪献,愿凭朱实表丹诚。” 宋 陆游《辞免赐出身状》:“重念某一介疏贱,行能无取。”②作动词,疏远贱视。《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元)稹上疏论谏职:愿陛下时于延英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 |
疏举 | shūjǔ | 逐条列举。贾谊《治安策》:“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文献通考·经籍十七》:“其中所録诸家跋语,有昭然伪妄而不能辨者,不暇疏举。” |
疏决 | shūjué | ①疏浚;开通。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旧唐书·玄宗纪下》:“己丑,令 范安及、韩朝宗就瀍chán洛水源疏决,置门以节水势。”②清理判决。疏决系囚。唐司空图《唐宣州王公行状》:“公命抵法以降,得自疏决。”《旧唐书·玄宗纪下》:“夏四月癸亥,令中书门下分就大理、京兆、万年、长安等狱疏决囚徒。”《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八》知制诰刘敞言:“疏决在京系囚,虽恩出一时,然在外群情,皆云圣意以皇女生,故施庆泽,恐非令典。”《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且疏决之名,本行于盛暑之际,死罪以下,皆递降一等;近年或至再三,自徒以下,一切赦之。 |
疏隽 | shūjùn | 亦作“疎隽”。放达超逸。宋 苏洵《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隽傲诞,不事绳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重和元年》:“(王黻fǔ)才疏隽而寡学术,然多智善佞。” |
疏狂 | shūkuánɡ | 亦作"疎狂"。亦作"踈狂"。指豪放﹐不受拘束。唐 白居易《代书诗寄微之》:“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宋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宋 柳永《蝶恋花》:“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朱敦儒《鹧鸪天 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聊斋志异 人妖》马生万宝者,东昌人,疏狂不羁。 |
疏阔 | shūkuò | ①粗略;不周密。《汉书 贾谊传》天下初定,制度疏阔。宋 苏洵《辨奸论》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②迂阔;不切合实际。疏阔之言。③久别。疏阔思良会。④疏远;不亲密。兄弟疏阔。⑤空间和时间的稀疏宽阔。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篇》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
疏懒 | shūlǎn | 指懒散;松懈。亦作“疎嬾”。松懈;懈怠。《北齐书·李绘传》:“下官肤体疏嬾,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宋·范仲淹《与朱氏书》:“此间疎懒成性,日在池塘,或至欢醉。”明·刘基《松叶酒歌寄梁安宅》:“我生疎嬾无所能,瘦皮黏骨危崚嶒。”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明 俞弁《逸老堂诗话 序》:“余性疏懒,平居自糲食粗衣外,无他嗜好,寓情图史,繙閲披校,竟日忘倦。” |
疏勒 | shūlè | 古西域诸国之一。王莽时称世善,唐名佉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带。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县。《后汉书·班超传》:“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閒也。”南朝陈 徐陵《关山月诗》:“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復几年。”唐 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节比全疏勒,功当雪会稽。”明 梁伯龙《念奴娇序·拟出塞曲》:“北接莎车,西通疎勒,班超原是一书生。”清 赵翼《张甥圣时宦新疆之奇台尉五年俸满告归喜赋》:“疏勒泉清禾满野,祁连山迥雪弥天。”典故: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唐 王维《老将行》:“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
疏篱 | shūlí | 稀疏的篱笆。宋 周邦彦《虞美人 疏篱曲径田家小》:“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宋 杨无咎《柳梢青 词》:“茅舍疏篱。半飘残雪,斜卧低枝。可更相宜,烟笼修竹,月在寒溪。”参见“麂眼疏篱”。 |
疏粝 疎糲 踈糲 | shūlì | ①粗糙的饭食。唐 韩愈《山石诗》:“铺牀拂席置羹饭,踈糲亦足饱我飢。”宋 黄庭坚《再和答为之》:“邻居接杖藜,过饭厌疎糲。”明 刘基《咏史之十八》:“蓽门翳蓬蒿,穷巷絶马跡;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明 刘基《苦斋记》:“不知醉醇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糲。”②粗疏浅薄。 |
疏林/疎林 | shūlín | ①修剪林木的枝条。南朝宋 谢灵运《昙隆法师诔》:“开石通涧,剔柯疏林。”②稀疏的林木。唐 王昌龄《途中作诗》:“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宋 寇准《书河上亭壁》:“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明 刘基《小重山词》:“城上高楼接海赮,疎林藏不尽欲栖鸦。”潘漠华《草野一》:“晨光透过疏林,金黄的,灿烂的,在漠漠的大地上跳舞。” |
疏率 | shūlǜ | 亦作“疎率”。①爽朗直率。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疎率,学通左氏。”《南史·张稷传》:“性疎率,朗悟有才略。”②粗疏轻率;粗略草率。《北齐书·祖珽传》:“珽性疏率,不能廉慎守道。”明 方孝孺《答俞子严书之二》:“又性钝劣,不善记忆……加以疎率,措虑不密,於书惟取其道理大意所在,不復检顾细微。” |
疏略 | shūlüè | ①远大的谋略。宋 文莹《玉壶清话 卷八》:"公常慕范滂有揽辔澄清天下之志,遂撰《澄清疏略》,皆切於时要。"②粗疏简略。明 方孝孺《深虑论四》:"汉唐之法驳杂而踈略,得贤主则治,不得其人即乱而亡。"③疏忽;忽略。粗略;粗心大意。《续资治通鉴 元纪一》时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清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此议自珍筹之两年而成,恐尚有小疏略及小窒碍处。"《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那卢柟原是疎略之人,两日钮成不去领这银券,连其事却也忘了。"④粗糙简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王)彦兵寡,且器甲疏略。" |
疏谋少略 | shūmóushǎolüè | 不善谋划。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那武将要是疏谋少略的,他自己无能,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么? |
疏明 | shūmíng | 亦作“疎明”。 ①通达明智。《庄子·应帝王》:“嚮疾强梁,物彻疏明。”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物,事也;彻,通也;事能通而开明也。”成玄英疏:“鉴物洞彻,疏通明敏。”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知己》:“中山刘颖士端,疎明简畅;潁川韩拯佐元,行备而文。”②简要明确。宋 叶适《法度总论二》:“及隋之末年,丧乱蠭起,痈疽溃裂;而太宗一旦立法定制,疏明简直,上下易遵。”③疏朗透光。 宋 张耒《局中晚坐诗》:“高林晚叶渐疎明,雨过长安万屋青。”元 刘因《登武阳诗》:“断虹云淡白,返照雨疎明。”④指疏淡的光辉。 宋 朱淑真《闲步诗》:“乍得好凉宜散步,朦朧新月弄疏明。” |
疏谬 踈繆 疏缪 | shūmiù | 粗率谬误。《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至景元中坐事诛”南朝宋 裴松之注:“此又干寳之疏谬,自相违伐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马)默又屡言濮王不宜称亲,帝(宋英宗)以为疏缪,故黜之。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疎谬。” |
疏孽 | shū’niè | 亦作“疎孽”。庶孽。旧指妾生之子。《后汉书·崔瑗传》:“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正统,扶立疎孽。” |
疏朴 疎朴 | shūpiáo | 粗略。简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疎朴,未为密緻耳。”隋 江总《摄山栖霞寺碑》:“山情率易,野製疏朴。” 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与胡雒君论文》:“专工诗者不能不作散语……散语率多古拙疏朴。” |
疏亲 踈亲 | shūqīn | 疏远与亲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 |
疏亲慢友 | shūqīnmànyǒu | 疏:疏远;慢:怠慢。疏远亲族,怠慢朋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 五十一回》不独疏亲慢友,种种骄傲,并将糟糠之情,也置度外。清·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
疏失 | shūshī | 疏忽;失误。搞会计工作可不能有半点疏忽。《西游记第十三回》老叟答礼道:“你起来。你可曾疏失了甚么东西?” |
疏食 | shūshí | ①粗粝的饭食,糙米饭。《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宪问篇》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礼记·丧大记》:“君之丧……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筭。”孔颖达疏:“疏,麄也;食,饭也。士贱病轻,故疏食。麄米为饭,亦水为饮。”《孟子·万章下》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汉书·王崇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明 刘基《旅兴诗之五》:“疏食可以饱,肥甘乃锋刃。” 王闿运《黄淳熙传》:“禁絶胥吏,扶持良弱,县中疎食水饮,二岁大治。”②引申为素食。 宋 叶适《赵孺人墓铭》:“而孺人特喜浮屠道,常危坐疏食,食才半掬,滋味甘酸未尝经口,若无飢饱之意。”③泛指瓜果。疏,通“蔬”。《吕氏春秋·仲冬》:“山林藪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④蔬菜和谷类。疏,通“蔬”。《汉书·地理志下》:“巴、蜀、广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颜师古注:“疏,菜也。” |
疏疏 | shūshū | ①犹楚楚。服装鲜明整齐貌。②稀疏貌。宋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宋 张耒《秋蕊香 帘幕疏疏风透》:“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③朦胧貌。 |
疏属 | shūshǔ | 远宗;旁系亲属。《史记·田单列传》:“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司马道赐,宗室之疏属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宋 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然其人心犹未溃也,故光武以宗室疏属,至与乞食之饥民聚谋协力,卒以诛莽而尽復业者二百年。”章炳麟《秦政记》:“耳孙疏属,皆气稟於县官。” |
疏数 | shūshù | ①稀疏和密集。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② 犹远近。范宁注:“谓灾有远近。远者为疏,近者为数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月之行有疏数,故历久不能无差。”③慢与快。高诱注:“疏,犹迟也。数,犹疾也。得其节,火乃生。” |
疏松 | shūsōng | ①(使)松散。疏松土壤。土质疏松。②稀疏的松林。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
疏逖 疎逖 | shūtì | ①指荒远之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帝(宋神宗)切于求治,多延见疏逖小臣,咨访阙失。宋 岳飞《奏辞男云特转恩命第四札子》:"臣奋身疎逖,冒国宠荣,陛下误恩,擢置重任。"②指荒远地方的人。宋 王安石《尚书左丞余靖制》:"朕有大赉,虽疏逖微细必加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当时物议固已汹汹,乃至疏逖小臣诣阙上书,忠义激切,则天下公议从可知矣。③疏远,闲散。明 张居正《来雁说》:"居偏驳之朝,处疏逖之位,犹援物著化,垂视后来。" |
疏条 | shūtiáo | ①粗壮的枝条。北周 庾信《竹枝赋》:“惟我生民,虽復疎条劲柘,促节贞筠,杖端刻鸟,角首图麟,岂能相予此疾,将予此身?”②稀疏的枝条。南朝梁 吴均《与宋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③谓逐条陈述。《南史·后妃传下·陈后主张贵妃》:“时后主怠於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蔡临儿、李善度进请,后主倚隐囊,置张贵妃於膝上共决之。李蔡所不能记者,贵妃并为疏条,无所遗脱。” |
疏头 | shūtóu | 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为敬神佛而向人募捐的册子。亦指说明募捐原由的短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寻见送馒头的和尚,仟悔过疏头,烧了絪子,到佛殿上看众僧念经。 |
疏外 疎外 | shūwài | 疏远见外。《三国志·蜀志·刘永传》:“皓(黄皓)既信任用事,譖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疎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餘年。”《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以君疏外,讵可暗投?唐 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疎外自待。”明 张居正《答南列卿陈我度》:“比闻公不乐南行,谓孤听譖言,有所疏外於执事者,此过疑也。” |
疏顽 疎顽 | shūwán | ①懒散顽钝。《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恆恐子穀负辱清朝。”唐 唐彦谦《八月十六日夜月诗》:“赖将吟咏聊惆悵,早是疏顽耐别离。”宋 曾巩《西园席上诗》:“唯慙别乘疎顽甚,满足尘埃更有诗。”《水浒传第二二回》:“宋江疏顽小吏,今日特来相投。” 清 陈确《祭山阴先生文》:“生夙以疏顽,不省家计。”②指强硬,固执。清 黄景仁《送温舍人汝适归广州诗》:“我昔献赋来田间,骨节疏顽性孤鯁。” |
疏网 | shūwǎng | 稀疏的。喻宽大的法律。语出《老子》:“天恢恢,疏而不失。”《后汉书·杜林传》:“大初兴,详览失得,故破矩为圆,斵彫为朴,蠲除苛政,更立疏,海内欢欣,人怀宽德。”唐 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圆扉长寂寂,疏尚恢恢。”《资治通鉴·唐则天后永昌元年》:“臣乃知亦有无罪之人掛於疏网者。” |
疏香/疎香 | shūxiāng | 清淡的芳香。指梅花。宋 李元膺《洞仙歌词》:“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金 赵伯成《蜡梅诗》:“冷艳疎香寂寞滨,欲持何物向时人。” |
疏星 | shūxīng | ①指星星很少,很稀疏。距离很远的星星。郭沫若《静夜》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②流星。宋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 |
疏悻 | shūxìng | 直率倔强。《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武陵王曅多材艺而疏悻,亦无宠於帝。”胡三省注:“悻,直也,狠也。” |
疏烟 | shūyān | 亦作“踈烟”。 ①谓香火冷落。清 然修《金山诗》:“蘄王有庙踈烟冷,郭璞 无坟乱石多。”②稀薄的烟雾。宋 陈亮《水龙吟 春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
疏野 疎野 踈野 | shūyě | ①.犹旷野。唐 李翱《戏赠诗》:“县君好砖渠,绕水恣行游。鄙性乐疎野,凿地便成沟。”②粗略草率。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疎野。”③放纵不拘。唐 白居易《答裴相公乞鹤诗》:“不知疎野性,解爱凤池无?”明 方孝孺《上蜀府笺》:“语学术则泥古而不通,语才艺则执一而无取。举止踈野,言辞戇迂。” |
疏义 | shūyì | 疏通和阐发文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
疏引 | shūyǐn | ①断断续续地叫。南朝梁 沉约《愍衰草赋》:“秋鸿兮疏引,寒鸟兮聚飞。” 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 序》:“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②旧时募捐簿前的简短的说明文字。《醒世姻缘传 第三一回》:“砌了一本缘簿,里边使了连四白纸,上面都排列了红签,外边用蓝绢做了壳叶,签上标了‘万民饱德’四个楷字。自己做了一篇疏引。” |
疏影 | shūyǐng | ①疏朗的影子。宋 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 曹组《蓦山溪 梅》:“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宋·陈与义《临江仙》词:“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②词牌名。南宋姜夔自度曲。又名绿意、解佩环。双调一百十字,仄韵。宋 姜夔《暗香 旧时月色 序》: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
疏庸 | shūyōng | 疏懒,懒散。粗疏平庸。唐 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诗:"疏慵日高卧,自谓轻人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侍御史朱倬,殿中侍御史任古,劾尚书左仆射沈该:“天资疏庸,人品凡下。”明 张居正《答陈松谷相公书》:"正猥以疏庸,谬肩艰钜,恒有颠仆之虞。"清 姚鼐《怀陈伯恩》诗:"壮年车马剧驰奔,晚节疏慵日闭门。" |
疏虞/疎虞 | shūyú | ①疏忽,失误。《三国演义 弟65回》玄德曰:“先生乃吾之股肱心腹,倘有疏虞,如之奈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宋高宗)诏:“彦质与〈王燮〉同心讨贼,如托故避事,致有疏虞,当议重行窜责。”②稀疏破敝。《宣和遗事》后集:“篱落疎虞,不类人居。” |
疏愚 | shūyú | 亦作“疎愚”。粗疏笨拙;懒散愚昧。唐 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况稹早岁而孤,资性疎愚。”唐 方干《偶作诗》:“若於巖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宋 苏轼《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少而拙訥,老益疎愚。” |
疏源 | shūyuán | ①疏通水源。唐 李百药《王师渡水经襄阳诗》:“导漾疏源远,归海会流长。”②引申为发源。《晋书 惠帝纪》物号忠良,于兹拔本,人称妖孽,自此疏源。清 恽敬《大云山房文稿 二集叙录》:“道家、阴阳家支駢於易,法家、名家疏源於春秋。” |
疏远 | shūyuǎn | ①不亲近;关系上感情上有距离。②指不亲近的人,远门之人。《晋书·元帝纪》:“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③迂阔;不切实际或不着边际。④谓文字简短而意境超远。⑤遥远。⑥引申为迥异,差距大。⑦疏淡超逸。 |
疏瀹 | shūyuè | 疏:疏通;瀹:疏导(河道)。引申为洗涤义。《庄子 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 |
疏凿 | shūzáo | 亦作“踈凿”。开凿。唐 皇甫冉《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任疏凿兮与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唐 胡曾《咏史诗·故宜城》:“武安南伐勒秦兵,踈凿功将夏禹并。”宋 范成大《初入巫峡诗》:“伟哉神禹跡,疏凿此山川。”明 宋濂《阅江楼记》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清 吴伟业《滇池铙吹诗》:“莫向昆明道疏凿,道人知已劫灰销。” |
疏躁 | shūzào | 偏激浮躁。《新唐书·萧瑀传》:“贞观初,房玄龄、杜如晦新得君,事任稍分,瑀不能无少望,乘罅切詆,辞旨疏躁。太宗怒,废于家。”《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初,帝为会稽王,娶王述从妹为妃,坐世子道生及弟俞生。道生疏躁无行,母子皆以幽废死。”《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九》宇文融为人疏躁多言,好自矜伐,在相位,谓人曰:“使吾居此数月,则海内无事矣。” |
疏整 | shūzhěng | 清理整顿。宋 苏洵《田制》:“井田之兴,其必始於唐虞之世乎…… 周公承之,因遂申定其制度,疏整其疆界。” 《聊斋志异 小谢》见生,掷笔睨笑。近视之,虽劣不成书,而行列疏整。 |
疏钟 | shūzhōng | 亦作“踈鐘”。稀疏的钟声。唐 王维《酬郭给事诗》:“禁里疎鐘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清 陈廷敬《送少师卫公致政还曲沃诗》:“梦绕细旃闻夜雨,春回长乐远踈鐘。”清 岑霁《贯华阁晚眺诗》:“轻飈起长林,踈鐘应嵓谷。” |
疏踈 | shūzòng | 亦作“疎纵”。亦作“踈纵”。放达,不受拘束。纵容,不加约束。唐 孙棨《北里志·楚儿》光业性踈纵,且无畏惮,不拘小节。《旧唐书 柳浑传》 浑性放旷,不甚检束。僚长拘局,忿其疏纵。《宋史·孔承恭传》少疏纵,及长能折节自励。明 张居正《答闽抚庞惺庵》今人不达於治理,动以姑息疏纵为德,及罹於辟,然后从而罪之,是罔民也。《清史稿卷十二 高宗本纪三》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以疏纵阿睦尔撒纳,处斩。 |
踈 | shū | 古同“疏”、“疎”。①使阻塞的事物通畅:踈通。②使集中的事物分散:踈散。③事物间的空隙较大,与“密”相对:踈松。④不亲密,关系远:踈远。⑤不细密,忽略:踈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