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書 | shū | ①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②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唐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宋 晏几道《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宋 周邦彦《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宋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③文件:证书。说明书。④写字或写的字;抄写: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晋书 惠帝纪》(张)泓乃具草,令帝书之。唐 李商隐《韩碑》:“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⑤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书谯:书面驳斥。⑥字体:草书。隶书。楷书。⑦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⑧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⑨书写;记录,记载。《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书 武帝纪》古者岁书群吏之能否,三年而诛赏之。 |
书办 | shūbàn | 管办文书的属吏。亦泛指掌管文书翰墨的人。《西游记第九六回》(员外)出了经堂,吩咐书办,写了百十个简帖儿,邀请邻里亲戚,明早奉送 唐 朝老师西行。
|
书不尽言 | shūbùjìnyán |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
书策 | shūcè | ①亦作“书筴”。书册,书籍。论书策:写书。《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韩非子·六反》:“今学者皆道书筴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宋 无名氏《道山清话》:“旧制讲官,坐而讲读,别置书策於御案上。” ②指夹带书册入考场。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
书呈 | shūchéng | 书信,信函。元 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我如今要差一人,持着我的书呈直至荆州牧。”《水浒传第二回》:“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 |
书尺 | shūchǐ | ①尺牍,书信。唐 冯贽《云仙杂记·日用斗面为糊以供缄封》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书尺日数千。宋 刘克庄《沁园春·寄竹溪》词:书尺里,但平安二字,多少深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因臣寮言,严禁书尺干请、苞苴之弊。②文具名。即书镇。明朱之蕃有《书尺》诗。参见“书镇”。 |
书辞 | shūcí | ①亦作“书词”。书信。《汉书·司马迁传》:“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彊委重焉,其何説之辞!於是譔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宋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②文辞。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 使相如视草;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於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
书读五车 | shūdúwǔchē |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明·范受益《寻亲记·局骗》:“比似我书读五车,那曾上金马玉堂?” |
书符 | shūfú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唐 王建《赠溪翁诗》:“看日和仙药,书符救病人。”唐 薛用弱《集异记·茅安道》:“唐茅安道,庐山道士,能书符役鬼,幻化无端。” 明 高濂《玉簪记·耽思》:“算命通神,书符最有灵。” |
书符咒水 | shūfúzhòushuǐ | 水:神水。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高斋以谓‘少游尝为道士,书符咒水’,又诬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九》:“算命发课,书符咒水,没工夫得吃点心,因此出名。” |
书轨 | shūguǐ | 文字和车轨。参见“书同文,车同轨”。 |
书函 | shūhán | ①书信。书函往来。唐 李商隐《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②书套。 |
书翰 | shūhàn | 文字;书信。亦谓作书。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君王比赐书翰,及写笔,殊为传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 |
书画 | shūhuà | 作为艺术品的书法和绘画。书画展览会。宋 苏轼《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书画卯酉 | shūhuàmǎoyǒu |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水浒传第五一回》:“依旧每日县中书画卯酉,听候差使。” |
书计 | shūjì | 文字与筹算。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冯太后性聪察,知书计,晓政事,被服俭素,膳羞减于故事什七八。《南史·后妃传下·陈武宣章皇后》:“后善书计,能诵诗及楚辞。” |
书记 | shūjì | ①指文字、书籍、文章等。②指书牍。③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篇》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④某些政党和团体的各级组织的负责人。⑤书写;记载。 |
书记翩翩 | shūjìpiānpiān | 书记:记事的书面文字;翩翩:举止、风貌的洒脱优美。形容风格隽雅,文辞优美。《史记·平原君传赞》:“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汉书·贾山传》:“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王言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
书迹 书跡 书蹟 | shūjì | 笔迹;墨迹。《晋书·刘超传》:“书跡与帝手笔相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唐 白居易《祭弟文》:“呜呼!词意书跡,无不宛然。”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洛阳诸佛宫,书跡至多。” |
书缄 | shūjiān | 书信。《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二回》你只密密地寅夜修一封书缄,拴在箭上,射出城去,和宋先锋达知,里应外合取城。 |
书剑 | shūjiàn | ①书和剑。唐 许浑《别刘秀才》诗:“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唐 温庭筠《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悵,欲将书剑学从军。”金 马定国《清平道中》诗:“今日清明过寒食,又将书剑客他乡。”张素《沪宁道中》诗:“万里归来傲白鷳,随身书剑更萧闲。”②学书学剑。谓学文学武。唐 孟浩然《自洛之越》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宋 司马光 《送茹屯田知无为军》诗:“使君此去荣多少,犹是当年书剑身。”元 汤式《普天乐·送友回陕》曲:“书剑不求官,萍水常为客。”清 方文《早春别芜阴诸子》诗:“干戈犹未定,书剑那能閒。” |
书局 | shūjú | ①官府编书的机构。亦以称其官吏。宋 司马光《进表》:"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后(司马)光迁书局于洛阳,(刘)恕请诣光,留数月而归,书未成,卒。②官立刊印书籍的机构。 清 同治 年间,各地先后成立书局,如 江苏 金陵书局等。 |
书礼 | shūlǐ | 聘书和礼物。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不告於妻子,不谋於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於门内。” |
书判 | shūpàn | 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有刘晓者,上疏论选,以为:“今选曹以检勘为公道,书判为得人,殊不知考其德行才能。况书判借人者众矣。”唐 韩愈《李君墓志铭》:“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李翰虽以辞藻擢第,不以书判擅名。”宋 苏轼《和子由闻将如终南太平宫读书》:“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 |
书契 | shūqì | ①指文字。《汉书 司马迁传》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宋书 本纪武帝上》固已道冠开辟,独绝终古,书契以来,未之前闻矣。《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皇运不造,书契未闻,中国其亡,兵凶总至。②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 |
书箧 | shūqiè | 书箱。汉 应邵《风俗通义 卷九 怪神》傅子方送我五百钱,在北墉中,皆亡取之。又买李幼一头牛,本券在书箧中。《三国志 卷二十七 魏书 胡质传》嘉平二年薨,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初,楚城之将乱也,有吏窃许国书箧二,以献(刘)庆福,皆机事,庆福未之发。 |
书缺有间 | shūquēyǒujiàn | 古书残缺已有多年。《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軼乃时时见於他説。”张守节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矣,而无説黄帝之语。”后因以“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如:这个问题我们原想仔细研究一下,可惜书缺有间,要考辨清楚几乎是不可能了。 |
书人 | shūrén | ①善书者;书法家。五代 张泌《妆楼记·善临写》:“刘秦妹善临写右军兰亭及西安帖,足夺真蹟。秦亦当时翰林书人也。”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 ②写书之人,作者。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水滸传)近金圣叹自七十回之后,断为罗续;因极口詆罗 ,復伪为施序於前,此书遂为施有矣。予谓世安有此等书人,当时敢露其姓名者!闕疑可也。” |
书绅 | shūshēn | 把要牢记的话写在绅带上。后亦称牢记他人的话为书绅。《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昺疏:“绅,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孙)权自前收其泪曰:“大惭,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晋 孙绰《答许询诗之九》:“且戢讜言,永以书绅。” 宋 文莹《玉壶清话 卷四》:“(王禹偁)尝侍宴琼林,太宗独召至御榻,面诫之曰:‘卿聪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韩柳之列,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禹偁泣拜,书绅而谢。”闻一多《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以上两个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的新诗人书绅的。” |
书生 | shūshēng | ①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宋 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②抄写的人。 |
书疏 | shūshū | 奏疏;信札。《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輦受其言。” 《资治通鉴 魏纪四》(诸葛)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资治通鉴 宋纪九》(刘)劭料检(刘宋)文帝巾箱及江湛家书疏,得王僧绰所启飨士并前代故事,甲申,收僧绰,杀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江南谚云:‘尺牘书疏,千里面目也。’”唐 杜甫《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 诗》:“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 宋 叶适《夫人徐氏墓志铭》:“自是十年,必明书疏不闕,然愈卑下不已。” |
书笥 | shūsì | 书箱。唐 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我有书笥,盈君尺牘,寤言在耳,今古何速!” 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皮日休 ……春闈内宴於曲江,醉寝别榻,衣囊书笥,罗列旁侧,率皆新饰。” 宋 陆游《晚晴诗》:“润侵书笥深防蠹,暖彻衣篝剩得香。” |
书帖 | shūtiē | ①书写简帖。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鄴县见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②指书札、柬帖。唐 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曾益等注:“唐 李绰《尚书故实》:‘王内史书帖中有与蜀郡太守书,求樱桃来禽,日给藤子。’”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元丰中,王荆公居半山,好观佛书,每以故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梁斌《播火记四》:“两个人又说了一会子江涛入狱的事,贵他娘又动了一会子悲伤,才离开柏树坟,走到春兰家里,和春兰定规好,请人写了书帖送过去。”③字帖;墨迹。宋 梅尧臣《张圣民学士出御书并法帖共阅之诗》:“刑政二字布楷法,古今书帖未足观。”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士大夫家,亦有爱其书帖者,皆藏去,以为清玩。” |
书通二酉 | shūtōngèryǒu |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陈宗阮)到一十六岁,果然学富五车,书通二酉。 |
书同文 车同轨 | shūtóngwén chētóngguǐ |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晋 干宝《晋纪总论》:“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於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人涂炭。 |
书檄 | shūxí | 书简与檄文。泛指文书。《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太祖并以琳瑀 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刘)诞焚郭邑,驱居民悉使入城,闭门自守,分遣书檄,邀结远近。宋 苏轼《送表弟程六知楚州 诗》:“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明 唐顺之《叙广右战功》:“书檄往来,水陆诸巢络绎,能保不为贼得?” |
书香门第 | shūxiāngméndì | 书香: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她每天一想到自己出身于书香门第,哥哥是个举人,却落入贼人之手,已够丢尽了祖宗的人。 |
书香世家 | shūxiāngshìjiā | 同“书香门第”。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 |
书札 | shūzhá | 同义词:书函,书简,书信,书牍,翰札,简牍,信件,信札,竹简,尺牍,尺简,尺素。书翰。《水浒传第二回》这柳世权却和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士家过活。 |
书斋 | shūzhāi | 书房。编辑的书斋。明 徐渭《题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
书镇 | shūzhèn | 又称镇纸或鎮尺,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
书奏 | shūzòu | 指书简、奏章等。《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