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 shǒu | ①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手(开始做,动手)。手不释卷。②拿着:人手一册。③亲自动手:手稿。手迹。手令。手书(a.笔迹;b.亲笔书信)。宋 苏轼《三槐堂铭》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④技能、本领:手法(技巧,方法)。手段。留一手。⑤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手。扒手。生产能手。⑥小巧易拿的:手枪。手册。 |
手版 | shǒubǎn | 手板(朝笏)一般指笏板,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晋书 谢安传》既见(桓)温,(王)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参见“笏板hùbǎn”。 |
手本 | shǒuběn | ①抄本。明清时见上司、座师或贵官所用的名帖。写信时则附于信中,对方谦逊常封还。《说岳全传 第四十六回》凡有各路文书,要先到中军衙门递了脚色手本,方得禀见。②诉状。公文。 |
手不释卷 手不辍卷 | shǒubùshìjuàn chuòjuàn | 亦卷不释手。形容勤奋好学。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曹)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吕)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少而笃学,能事毕究,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然烛侧光,常至戊夜。《梁书·杨公则传》:“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论语》读之竟日。 |
手不停毫 | shǒubùtíngháo | 手不停顿地书写。形容不停地写作。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亭亭铺下笺纸,手不停毫,草草写去。 |
手不停挥 | shǒubùtínghuī | 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不停地写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李永和伏在厢房南窗下的一张方桌上,手不停挥,在给人们开写各种各样的条子。” |
手敕 | shǒuchì | 亦作“手勅”。手诏。宋书·谢弘微传:“书皆是太祖手勑。”《资治通鉴 梁纪十八》侯景以前临江太守董绍先为江北行台,使赍上(梁武帝)手敕,召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周书·宇文亮传》:“晋公护诛后,亮心不自安,唯纵酒而已。高祖手勑让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上出手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明 张居正《恭谢手敕疏》:“今日伏蒙圣恩,特降手勅。” |
手到病除 | shǒudàobìngchú | 刚动手治疗;病就除去了。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工作做得好;解决问题迅速。我病很久,请位专家一看,手到病除,效果极好。他手到病除,车床的故障排除了。元 无名氏《碧桃花》第二折:“嬷嬷你放心,小人三代行医,医书脉诀,无不通晓,包的你手到病除。” |
手到拈来 | shǒudàoniānlái | 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小生凭三寸不烂之舌,直往北京说卢俊义上山,如探囊取物,手到拈来。” |
手到擒来 | shǒudàoqínlái | 擒:捉拿。一上手就把敌人捉了来。形容办事情一举成功。这事交给他去办肯定会手到擒来。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2回:“八戒忍不住高声叫道:‘那里用甚么人马!又那里管甚么时辰!趁如今酒醉饭饱,我共师兄去,手到擒来!’” |
手翰 | shǒuhàn | 亲笔写的信。《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孟沂从头细阅,多是庸人真迹手翰诗词,惟元稹、杜牧、高骈的最多,墨迹如新。《聊斋志异 颜氏》以字纸裹绣线,女启视,则某手翰,寄邻生者。 |
手滑 | shǒuhuá | 因粗心大意而造成操作失误。现在的理解:事实上是故意做的,但声称不是故意只是失误。《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户部尚书杜奔马见李德裕曰:“天子年少,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 |
手挥目送 | shǒuhuīmùsòng | 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三国魏 稽康《四言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朱光潜《作文与运思》:“纵遇极难驾御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 |
手疾眼快 | shǒujíyǎnkuài | 疾:快。眼到手也到;指手和眼睛的动作都很快。形容动作机灵;眼光敏捷。老人手疾眼快,拼命往后倒走,那辆面包车才刹住,司机吓得面色煞白。明 吴承恩《西游记》:“原来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乱之时……哪吒脑后,着左膊上一棒打来。” |
手戟 | shǒujǐ | 古代兵器。小戟。《后汉书 吕布传》尝小失(董)卓意,卓拔手戟掷之。 |
手迹 | shǒujì | 亲手写的字、画的画。作者手迹。《晋书 王羲之传》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 |
手剑 | shǒujiàn | ①持剑。《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何休注:“手剑,持技剑叱駡之。”《汉书·王莽传上》:“方今天下闻(刘)崇之反也,咸欲騫衣手剑而叱之。”《汉书·曹竟传》:“竟不受侯爵。会赤眉入长安,欲降竟,竟手剑格死。”《后汉书·种暠传》:“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係。今常侍来无詔信,何以知非姦邪?今日有死而已。’”②击剑。唐 段成式《剑侠传·老人化猿》:“越王问范蠡手剑之术。蠡曰:‘臣闻赵有处女,国人称之,愿王问之。’於是王乃请女…… 袁公问女曰:‘闻女善为剑,愿得一观之。’” |
手卷 | shǒujuàn | ①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我如今将从前屈死的忠臣良将,画成一个手卷。”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伪画致祸》:“时传闻有清明上河图手卷,宋张择端画,在故相王文恪胄君家。”明·魏学洢《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孙犁《秀露集·画的梦》:“你如果去捅一下卖画人的屁股,他就会给你拿出一种叫‘手卷’的秘画,也叫‘山西灶马’,好看极了。”②指备签名用的长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但建造这祠,须数千金。我裱了个手卷在此,愿捐的写在上面。”③用手卷。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
手口之泽 | shǒukǒuzhīzé | 谓父母手汗、口液的润迹。《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父之遗书,母之杯圈,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参见“手泽”、“口泽”。 |
手历 | shǒulì | 宋时官署印发给纳盐亭户的取钱凭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昨者出自朕意(宋高宗),分遣使人,授以手历,澄清诸道。《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二年》:“先是元鼎印给手历,徧给亭户,令賫历就称下支钱,至是复令浙东行之。” |
手零脚碎 | shǒulíngjiǎosuì | 手脚不干净。比喻小偷小摸。请提防那些手零脚碎的人浑水摸鱼。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道你是聪明的卓氏,我道你是俊俏西施,怎肯便手零脚碎窃金赀,这都是崔通来妄指。” |
手忙脚乱 | shǒumángjiǎoluàn | 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临济宗 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諕的我手忙脚乱紧收拾。 |
手挠 | shǒunáo | 谓动手指挥。《庄子·天地》:“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成玄英疏:“挠,动也。言动手指挥,举目顾眄,则四方款附,万国来朝。” |
手胼足胝 | shǒupiánzúzhī | 犹手足胼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荀子·子道》:“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我等虽肝脑涂地,手胼足胝,亦所甘心。 |
手启 | shǒuqǐ | ①书札。《三国演义 第三六回》:“﹝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啟。 徐母因亦作手启答之。”②书信用语。用于具名之后,表示亲手陈述。如:某某手启。 |
手疏 | shǒushū | 亲手书写奏章;亲笔陈奏;亲笔书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刘)珙乃手疏别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张)栻病且死,犹手疏劝帝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 |
手熟 | shǒushú | 谓久习其事,手艺纯熟。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 卖油翁》:“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耳。’……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手谈 | shǒután | 围棋对局的别称。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棊是坐隐,支公以围棊为手谈。”《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汝与司徒手谈,故当小相推让。” 唐薛戎《游烂柯山》诗:“不语寄手谈,无心引樵子。” 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老夫闻知相公善能围棋,令人将过围棋来者,我与老相公手谈数着咱。”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丐仙》:“(丐者 陈九)又善手谈, 高与对局,辄败。”《聊斋志异 连琐》每夜教杨(于畏)手谈,不则挑弄弦索。《聊斋志异 巩仙》王不信,强留之。手谈一局,急起;王又止之。请就外舍,从之。 |
手挝 | shǒuwō | 宋时一种可用以击人、防身的手杖。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一》太祖将亲征,军校有献手挝者。上曰:“此何以异于常挝而献之?”军校密曰:“陛下试引挝首视之。”挝首即剑柄也,有刃鞱于中,平居可以为杖,缓急以备不虞。《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藏刃者,悉输于官。 |
手无寸铁 | shǒuwúcùntiě | 寸铁:指短小的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一二·九”运动中,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和拿着大刀的反动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搏斗。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
手无缚鸡之力 | shǒuwúfùjīzhīlì | 形容力气很小。《说岳全传第七十回》疯僧笑道:不要性急!吾一人身不满四尺,手无缚鸡之力,谅不能走脱,何用捉住? |
手舞足蹈 | shǒuwǔzúdǎo | 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曰:“(乐)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三回》:“酒酣之后,君臣复相嘲谑,手舞足蹈。征舒厌恶其状,退入屏后,潜听其言。” 《文明小史 第十五回》:“不禁手舞足蹈,乐得不可收拾。”参见“足蹈手舞”。 |
手下留情 | shǒuxiàliúqíng | 下手处理事情时;留些情面;不把事做绝。看在你们相识多年的份上,请你手下留情,就原谅他这一次吧!《庚子风云》:“在这几个当口,赵三多明明可以乘虚而入,将王成德击倒,他却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让过了。” |
手眼通天 | shǒuyǎntōngtiān | 比喻办法多,手段高明。老舍《四世同堂》:“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红花会,任他手眼通天,也难逃出我的手掌心。” |
手艺 | shǒuyì | 手工技艺。手艺精湛。唐 柳宗元《梓人传》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
手谕 | shǒuyù | ①旧指上级或尊长亲手写的指示。②用为对尊长亲笔信的敬称。《花月痕第十一回》慈母手谕痴珠,令其在外暂觅枝栖。 |
手泽 | shǒuzé | 犹手汗。后遂以“手泽”指称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孔颖达 疏:“谓其书有父平生所持手之润泽存在焉,故不忍读也。” 宋 李清照《后序》:“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 《聊斋志异 长清僧》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参见“手口之泽”。 |
手札 | shǒuzhá | 指亲手写的书信,就是现代人讲的"亲笔信"。读书手札是读书笔记。《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四》至是,又令有司制法服,孔纬及谏官、礼官皆以为不可,上出手札谕之曰:“卿等所论至当。事有从权,勿以小瑕遂妨大礼。”《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一日,(赵光义)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奏闻。”端谦让不敢当。 |
手诏 | shǒuzhào | 帝王亲手写的诏书。非常珍贵,得到帝王的手诏是无限的恩宠。手诏不同于一般的文书,意义非凡。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由人代笔,因此出现了御笔手诏之说,手诏的珍贵性也有所降低。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天宝末,有人於汾晋间古墓穴中,得所赐张果老敕书、手诏、衣服进之。"宋 赵升《朝野类要·法令》:"手诏,或非常典,或是笃意,及不用四六句者也。" |
手照 | shǒuzhào | 手持的照明用具。如灯笼、风灯、烛台、灯盏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胡统领走到中舱一坐,差官们雁翅般的排列着,两边明晃晃的点着一对手照。”《老残游记第七回》:“东造叫家人打个手照,送铁老爷回去。”《花月痕第十五回》丫鬟们便放下手照,抬了几张茶几来,送了茶。 |
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 shǒuzhīwǔzhī zúzhīdǎozhī | 蹈:顿足。 双手舞起来,双脚跳起来。形容高兴到极点的情状。语出《文选.卜商〈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孟子·离娄上》(乐)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唐 卢肇《海潮赋》:“既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乃避席而称诗为贺。”宋.朱熹《近思录 卷一》:“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金瓶梅 八回》:“落后众和尚到齐了,吹打起法事来,一个传一个,都知道妇人有汉子在屋里,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参见“手舞足蹈”。 |
手状 | shǒuzhuàng | ①唐时称被告人的自白状。武后谓侍臣曰:‘顷者周兴、来俊臣,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中间疑有不实,使近臣就狱引问,得其手状,皆自承服,朕不以为疑。自兴、俊臣死,不復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冤耶!’”《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仇士良曰:“王涯等谋反系狱。”因以涯手状呈上,召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郑覃等升殿示之。②宋代士人谒见时的名帖、谒刺。以多亲笔书写,故称。宋 周煇《清波杂志 卷十一》:“绍兴初,士大夫犹有以手状通名,止用小竹纸亲书,往还多以书简,莫非亲笔。小官於上位亦然。” |
手足 | shǒuzú | ①指兄弟。亲如手足。《淮南子·兵略训》:“凡此五官之於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讲的是手和脚。《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讲的是谓关系密切,不可分割。②指举动、动作。手足无措。宋 苏洵《心术》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③指党羽,爪牙。广有手足。④手和脚。 |
手足重茧 | shǒuzúchóngjiǎn | 手上脚上长满了层层老茧。形容长期劳累。《淮南子·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何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劳山道士》手足重茧,不堪其苦。 |
手足胼胝 | shǒuzúpiánzhī | 手足生茧。极言劳瘁。同“手胼足胝”。《墨子·备梯》:“禽滑釐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吕氏春秋·慎人》:“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於冻馁之患。”《史记·李斯列传》:“禹凿龙门,通大厦,疏九河,曲九防……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晋书 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
手足无措 | shǒuzúwúcuò | 指非常慌乱,不知怎么办才好。《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唐·白居易《谢蒙恩赐设状》臣所以凌兢受命,俯伏荷恩,心魂不宁手足无措。 |
手足之情 | shǒuzúzhīqíng |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间血肉关系的感情。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中朝人民结下了手足之情。宋 苏辙《为兄苏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