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ōu

①接到,接受:收发。收信。收支。收讫。收益。②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收好了。③割断成熟的农作物:收割。收成。麦收。④招回:收兵。收港。⑤聚,合拢:收容。收理。收集。⑥结束:收尾。收煞。收盘。⑦逮捕,拘押:收捕。收监。收押。收审。⑧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束。收心。收伏(亦作“收服”)。宋 苏六国论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⑨收复领土。宋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收兵

shōubīng

①从战场或冲突地方撤回军队,结束战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于时王师大举,将一车书,陈顼反地收兵,深怀震惧,责躬请约,俄而致殒。②借指结束工作。草率收兵。③收留散兵游勇。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收齿

shōuchǐ

录用;接纳。《北史·李谔传》:“学必謨,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名字不列於荐书,不得比数於下士,以望主上之休光,而尚获收齿於大贤之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既加收齿,何必復盘察?”《聊斋志异 贾奉雉》郎曰:“此人道念已坚,望加收齿。” 

收籴

shōudí

收购粮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宋孝宗)诏周嗣武、刘邦翰广行收籴,其合用仓廒,相度措置。元典章·户部七·设立常平仓》至元八年奏准随路常平仓收籴粮斛。

收恩

shōu’ēn

谓施恩惠以笼络人心。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帝(宋神宗)以(孙)觉为希旨收恩,故责之。金 王若虚《五经辨惑下》:“焉以为有司当执法,而人主贵收恩。”

收功

shōugōng

①取得成功。《孔子家语·屈节》:“今子欲收功於鲁,实难。” 《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宋 曾巩《读书诗》:“收功畏奔景,窥星起幽房。”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文字收功日,全球改革潮。” ②犹归功。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按后世开边,往往收功於妇人。”

收回成命

shōuhuíchéngmìng

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决定。宋 郑兴裔《辞知庐州表》:“恭望皇帝陛下察臣之诚,鉴臣之拙,收回成命。”清 黄钧宰《金壶七墨 吴门秀士书》初,林公遣戍,御史陈庆镛抗疏力争,请上收回成命。

收勍

shōuqíng

收降。《晋书 文帝纪》收勍吴之隽臣,系亡命之逋虏。

收敛

shōuliǎn

①减轻放纵的程度。碰了钉子以后,他收敛些了。②会聚于一点;向某一值靠近。收敛级数。③减弱或消失。笑容从他脸上收敛。④使有机体组织收缩、减少腺体分泌。收敛剂。⑤征收租税。收敛租谷。⑥聚拢;收集。收敛关市之利以实官府。⑦收获;收割。《庄子·让王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收率

shōulǜ

统率。《战国策·赵策二》:“大王收率天下以儐秦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及(李)汉通收率之后,一缣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

收掠

shōulüě

①收捕拷打。《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②抢收;收取。《晋书·石勒载记上》:“闻广平诸县秋稼大成,可分遣诸将收掠野穀。”《水浒传 第四五回》:“(胡道人)每日只是起五更,来敲木鱼报晓,劝人念佛;天明时,收掠斋饭。”

收孥

收帑

shōunú

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司马贞索隐:“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贫者,则纠举而收録其妻子,没为官奴婢。”《史记 孝文本纪》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桓宽《盐铁论·周秦》:“紂为炮烙之刑,而秦有收帑之法。”西汉·贾谊《过秦论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后汉书·杨终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资治通鉴 汉纪五》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收篷shōupéng

收落船帆。喻收场,结束。《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回》:“马老爷见瞿太太一面已经软了下来,不致生变,便也趁势收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九》:“徐义德见风头不对,不如趁早收篷。”

收啬shōusè

“啬”字的本义是爱惜粮食。引申义则是指节制、节省的行为。《曾国藩家书》弟之志事颇近春夏发舒之气,余之志事颇近秋冬收啬之气。

收赡

shōushàn

收养。《汉书·王莽传上》:“(王莽)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各竭所有,或入金钱,或献田亩,以振贫穷,收赡不足者。”

收摄

shōushè

①收捕。《三国志·魏志·国渊传》:“收摄案问,具得情理。”②犹管束。《南史·侯安都传》:“部下将帅,多不遵法度,检问收摄,则奔归安都 。”③收聚。《资治通鉴 宋纪三》柔然纥升盖可汗先不设备,民畜满野,惊怖散去,莫相收摄。纥升盖烧庐舍,绝迹西走,莫知所之。《花月痕 第七回》:“此自是上牀时胡思乱想所致,便自收摄精神,扫除思虑,就也安然睡着了。” 茅盾《动摇五》:“方罗兰勉强收摄了精神。”

收拾

shōushí

①整理,布置。整顿。收拾房间。《故乡》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②修理。收拾鞋子。收音机坏了,你给收拾收拾。③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料理。收拾庄稼。唐 韩愈《石鼓歌》:“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④惩治。收拾这个坏蛋。《变色龙》“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⑤杀死。非收拾了他不可。⑥收敛。收拾起笑容。⑦收拢。收揽。收拾人心。⑧烹调。到厨下去收拾几样菜。⑨准备。收拾行李。⑩消除。收拾了忧愁。11.消灭。游击队只用了二十分钟就把据点里的敌人给收拾了。12.整治。宋 岳飞《满江红·写怀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国事遂不可收拾。

收事

shōushì

收取赋税与征发徭役。《汉书·宣帝纪》:“三辅民就贱者,且毋收事,尽四年。”颜师古注:“收谓租赋也,事谓役使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七》遣执金吾候陈茂谕说江湖贼成重等二百余人皆自出,送家所在收事。

收视反听

shōushìfǎntīng

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晋·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王统照《湖畔儿语》:“我去逛湖的时候,只有收视反听地去寻思些自己的事。”

收殄shōutiǎn

降伏,消灭。《西游记第七回》:“(玉帝)直至佛前谢曰:‘多蒙大法收殄妖邪。’”

收系

shōuxì

拘禁。《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緥,犹坐收繫郡邸狱。”《后汉书·来歙传》:“王莽以歙刘氏外属,乃收繫之。”《后汉书 袁绍传?会(许)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资治通鉴 齐纪四》雍州刺史王奂恶宁蛮长史刘兴祖,收系狱,诬其构扇山蛮,欲为乱。《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三年》:“(王世充)又以宫城为大狱,意所忌者,并其家属收繫宫中。”

收香藏镜

shōuxiāngcángjìng

借喻对于爱情的坚贞执着。收香,用晋代贾充之女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后结成夫妻的典故。藏镜,用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因各执半镜而得以重圆的典故。这里表示自己珍藏着爱情的信物和对爱情的忠贞。宋 袁去华《瑞鹤仙 郊原初过雨》:“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收降shōuxiáng接受投降。《西游记第九十二回》因我师宽放禅性,元夜观灯,遇妖魔摄去。老孙不能收降,特来奏闻玉帝求救。

收恤

shōuxù

收容救济。《战国策·赵策三》:“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藺、离石、祁乎?” 西汉·贾谊《过秦论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令戒饰官吏,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

收叙

shōuxù

录用。《北史·隋纪下·炀帝》:“是以庞眉黄发,更令收叙。”宋 欧阳修《乞再定夺减放应役人数奏章》:“近累据减放公人等过状,却乞收叙。”叙,一本作“敍”。《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凡狱官失入死者,终身罚之,虽经赦宥,永不收叙。”

收掩

shōuyǎn

①收捕。《后汉书·党锢传·苑康》:“康既常疾阉官,因此皆穷相收掩,无得遗脱。”《资治通鉴 宋纪六》(刘宋文)帝乃命有司收掩穷治。《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八年》:“胡太后收掩羽林、虎賁兇强者八人斩之。”②收殓掩埋。许地山《危巢坠简·人非人》:“据她说,她亲自收掩过几次被枪决的同志。” 

收瘗

shōuyì

收殓埋葬。《资治通鉴 齐纪十》萧衍以韦睿为江夏太守,行郢府事,收瘗死者而抚其生者,郢人遂安。《北史·魏纪五·静帝》:“辛未,以旱故,詔京邑及诸州郡县收瘞骸骨。”《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露骸草莽者,收瘗之。《资治通鉴 唐纪八》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资治通鉴 后汉纪四》(后汉隐帝刘承佑)遣使诣河中、凤翔收瘗战死及饿殍遗骸,时有僧已聚二十万矣。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瘞之。” 清 黄宗羲《大方伯马公救灾颂》:“其流棺遗骼散在原野河壖者,则在处收瘞之。”

收刈

shōuyì

收割。《诗·鄘风·载驰》“芃芃péngpéng其麦” 郑玄笺:“麦芃芃者,言未收刈,民将困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庞)玉杨言:“秋谷将熟,百姓毋得收刈,一切供军,非平贼吾不返。”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在村东郊的收刈了庄稼的野地上……排列了全团的队伍。”

收责

shōuzhài

讨回欠债。责,同“债”。债的本字。《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乎?”《汉书·昭帝纪》:“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后汉书·桓帝纪》:“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其令大司农絶今岁调度徵求,及前年所调未毕者,勿復收责。”

收族

shōuzú

①《仪礼·丧服》:“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疎,序昭穆。”《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陈澔集说:“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宋 王安石《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清 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彭永思)自是山居二十载,养母教子,收族振贫。”②收捕罪犯的家族。《史记·李斯列传》:“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清 吴伟业《行路难 诗之十一》:“私剑揣其喉,赤车再收族。”③指同族人按照辈分和睦相处。

shóu I.

口语,义同“熟”shú。II. 参见sh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