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①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誓师。誓词。誓愿。誓死。宋 郑思肖《二砺》:“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②表示决心的话:发誓。宣誓。立

誓表

shìbiǎo

指决心臣服的表章。《金史·外国传上·西夏》:“天会二年,始奉誓表,以事辽之礼称藩,请受割赐之地。”《续资治通鉴 卷第八十九》(宋徽宗赵佶)乃诏:“夏国城堡,俟誓表至则赐之。”《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五》辛未,夏国王李乾顺进誓表于金。

誓不罢休

shìbùbàxiū

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甘休。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田文镜下了决心,不查个青红皂白誓不罢休。”

誓诰shìgào

誓和诰的并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誥,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唐 孔颖达《尚书正义 序》:“汤武革命,而誓誥兴。”刘师培《文章学史 序》:“古重盟诅,咸有誓誥。”

誓肌

shìjī

犹言刻骨铭心。《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抚臆论报,早誓肌骨。”张铣注:“铭镂肌骨而不忘。”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誓肌封断骨,茹戚吮残创。”《聊斋志异 葛巾》(常)生辞曰:“卿情好,抚臆誓肌,不足论报;而又贪鄙,以耗卿财,何以为人矣!”

誓戒

shìjiè

①约束训戒。《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郑玄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礼也。"林尹今注:"誓戒,约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礼,先告之以失礼之刑而誓戒之也。"《续资治通鉴 卷第三十一》庚子,太常博士邓馀庆,坐受誓戒不及,在法,私罪当劾举主,诏释之。明 方孝孺《郊祀颂》:"誓戒大臣,大祀攸举。"清 顾炎武《日知录·听其言也厉》:"居官则告谕可以当鞭朴,行师则誓戒可以当甲兵,此之谓'听其言也厉'。"②约束训戒的言辞。《清史稿·礼志一》:"大祀前三日,帝致斋大内,颁誓戒。辞曰:'惟尔羣臣,其蠲乃心,齐乃志,各扬其职。敢或不共,国有常刑。钦哉勿怠!'"

誓券

shìquàn

天子颁赐功臣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文书。《金史·海陵纪》:"甲子,誓太祖庙,召秉德、辩、乌带、忽土、阿里出虎、兴国六人赐誓券。"《元史·木华黎传》:"丁丑八月,诏封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赐誓券、黄金印曰:'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参见"铁券"。

誓书

shìshū

①即盟约。宋 叶适《上殿札子》:“青城之辱,忍复陈之,则又不过以为当如誓书而已。”《续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四>壬辰,使杨璞赍誓书,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来归。《宋史·高宗纪七》:“藏金国誓书于内侍省。”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七回》“齐认朝晋,且反鲁、卫之侵地。晋认退师,秋毫无犯。各立誓书。”《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五十八》至汴,(完颜)崇浩怒(方)信孺不曲折建白,遽以誓书来,有诛戮禁锢语,信孺不为动。参见“盟约”。②即誓券。《水浒传 第五二回》“放着先朝太祖誓书,如何便下刑法问我!”清 恽敬《续辨微论》:“是故廷美以无勋之人,亦得列于誓书,此亦赵普所亲与也。”参见“誓券”。

誓书铁券shìshūtiěquàn

即誓券。又称丹书铁券。《水浒传第九回》:“堂悬勑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券。”《水浒传第五二回》:“我自有誓书铁券护身。”参见“誓券”。

誓死不二

shìsǐbùèr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誓天

shìtiān

对天发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誓天断发

shìtiānduànfā

断发向天起誓。《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至於誓天断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亦省作“誓髮”。清 袁枚《随园随笔·五代史 持论太苛》:“如元行钦首明嗣源之反,又杀其子从璟,与庄宗临危誓髮,志如皎日。”

誓众

shìzhòng

誓师,告戒众人。《孔丛子·儒服》:“君亲素服誓众于太庙:某人不道,侵犯大国,二三子尚皆用心比力。”《晋书 文帝纪》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郭希仁《从戎纪略》:“翔初回营誓众,即与刘伯明由大街整队直趋军装局,作救应。”


①过去,往:逝去。逝川(逝去的流水,喻过去了的岁月或事物)。光阴易逝。《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死,多用于对死者的敬意:逝世。长逝。仙。《论语·雍也篇》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③古同“”,表决心之词。《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去,走,离开,远逝;消失。《说文》逝,往也。《广雅》逝,行也。《吕氏春秋·疑似》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驰,遂逝迎之。《孟子·万章上》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庄子·山木》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宋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聊斋志异 粉蝶》既入舍,则一少妇危坐,朱弦方调,年可十八九,风采焕映。见客人,推琴欲逝。⑤速度极快,奔跑。风驰电逝。流光易逝。稍纵即逝驹窗电逝。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川

shìchuān

①指一去不返的江河之水。语本《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晋 葛洪《抱朴子·勗学》:“鉴逝川之勉志,悼过隟之电速。”唐 骆宾王《秋日饯陆道士陈文林得风字诗序》:“登高切送归之情,临水感逝川之嘆。”清 孙廷铨《挽船行》:“皆云江南来,束人投逝川。”②比喻流逝的光阴。南朝齐 谢朓《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离会虽相亲,逝川岂往復。”唐 吴融《子规诗》:“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漂荡一年年。”毛泽东《到韶山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逝水shìshuǐ

①指一去不返的流水。②比喻流逝的光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逝者如斯

shìzhěrúsī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用以谓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斯:此,指水。晋 陆机《顺东西门行》:“感朝露,悲人生,逝者如斯安得停!”宋 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花月痕第五回》:“逝者如斯,竟成千古,人如可作,重订三生。”

shi I.

见“钥匙”。II.chí匙子。茶。羹

shi I.

尸骨。参见“骨殖”。II.zhí生育;孳生:生。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