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①解说,说明:解释。注释。释文。释义。②消除,消散:释疑。释怨。涣然冰释(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宋书 本纪武帝上》(刁)逵执录甚严,王谧造逵见之,密以钱代还,由是得释。③放开,放下,脱下:释放。保释。手不释卷。宽恕。《庄子·养生主》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周《庖丁解牛》:庖丁释刀对曰:…《庄子·田子方》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先秦 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臣窃恨国家释乐成之业而虚为此纷纷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净大舍,名曰“羯磨”。宋 欧阳修《卖油翁》: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明 方孝孺《深虑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聊斋志异 武孝廉》一日,方燕饮,闻喧詈声,释杯凝听,则妇已搴帘入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释氏。释教。释子(和尚)。释藏(zàng)(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释典。高僧大多姓释。宋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释兵

shìbīng

①解除军事行动。《史记·封禅书》:“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万餘,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②放下武器。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明 罗曰褧《咸宾录·南夷志二·播州》:“立(陈立)数责斩兴(夜郎王)出晓其众,皆释兵降。”清 姚鼐《宋双忠祠碑文》:“昔蜀霍弋、罗宪据郡不降魏,及审知后主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释部

shìbù

指佛教的籍。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谈空空於释部,覈玄玄於道流。”李善注:“释部,内也。”李周翰注:“释部,谓佛经也。”

释菜

释采

shìcài

①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郑玄注:将舞,必释菜於先师以礼之。《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乙亥,(宋孝宗)幸太学,释菜于先圣,命国子祭酒林光朝讲经,赐光朝三品服。明 归有光《顾夫人八十寿序》公予告家居,率乡人子弟释菜於学宫。②君临臣丧时入门前向门神致礼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君释采,入门。郑玄注:释采者,祝为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礼记·丧服大记》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一说,进门前脱去华美的外衣。

释奠

shìdiàn

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礼。《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郑玄注:“释奠者,设荐饌酌奠而已。”《晋书 符坚载纪上》坚于是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其太子及公侯卿大夫士之元子,皆束修释奠焉。《北史·周纪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门学,行释奠礼。”《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二月,丁丑,上(李世民)幸国子监,观释奠,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赐祭酒以下至诸生高第帛有差。《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玄宗李隆基)制:“自今孔子南向坐,被王者之服,释奠用宫悬。”追赠弟子皆为公、侯、伯。宋 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乃修孔子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

释道

shìdào

佛教和道教的并称。《野获编·释道·僧道异恩》盖宪宗於释道二教,俱极崇信如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边费浩繁,吾民重困。贵戚、释道,田连阡陌,安居暇食,有司核其租税,收之。

释服

shìfú

①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乃息司正。”郑玄注:“释朝服,更服玄端也。”②除去丧服。谓除丧。《史记·孝文帝本纪》:“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汉书 霍光传》食监奏未释服未可御故食,复诏太官趣具,无关食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两宫,皆当泣涕。”《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文武百官子孙,因父兄亡殁叙用,未经百日,不得辄赴公参,令御史台专知纠察;并有冒哀求仕,释服从吉者,并以名闻。宋 叶适《兵部尚书徽猷阁学士赵公墓志铭》:“(赵公)释服,知扬州 。”

释缚

shìfù

谓解开捆绑的绳索。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五六回:“(高澄)待了半日,方见心上人儿,被军士押至……当即令军士释缚,载以良马,导入都中私第。”(屈突)通曰:“臣昔为俘囚,分当就死,陛下(高祖李渊)释缚,加以恩礼。当是之时,臣心口相誓,期以更生余年为陛下尽节,但恐不获死所耳。今得备先驱,二儿何足顾乎!”

释褐

shìhé

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周书·李基传》:"大统十年,(李基)释褐员外散骑常侍。"(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吕蒙正以下绿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乃临轩赐进士郑人姚晔等及第、出身有差。先是谢恩始令释褐,是日特赐绿袍、靴、笏,即命以职。钱穆《国史大纲》:"宋代进士一登第即释褐,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聊斋志异 橘树》庄丙戌登进士,释褐为兴化令。

释迦牟尼shìjiāmùní约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与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差不多的时代)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中印度迦毘罗国王净饭王长子,母名摩耶。年十九(一说二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八正道,以后四出,凡四十馀年,年八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边娑罗双树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大迦叶等十人,称佛门十哲。

释甲

shìjiǎ

脱下战衣。谓士无戒备。《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且观优。”亦指罢兵。陈琳《为袁绍上帝书》:“虽欲释甲投戈,事不得已。”梁启超《新民说》:“昔希腊列邦,干戈相寻,一遇 波斯之来袭,则忽释甲而相与歃血焉。”

释耒

shìlěi

放下农具。谓停止耕作。《史记·淮阴侯列传》:“(将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輟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南朝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耕夫释耒,桑妇下机。”唐 白居易《息游惰策》:“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倚市。” 

释勤

shìqín

消除辛劳。汉·蔡邕《述行赋》:“率陵阿以登降兮,赴偃师而释勤。”汉·徐干《序征赋》:“及中区以释勤,超栖迟而无依。”晋 刘琨《劝进表》上尉宗庙乃顾之怀,下释普天倾首之勤。

释然

shìrán

①疑虑、嫌隙等消释后心中平静的样。听了他的话,我心中便释然了。《庄子·齐物论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庄子·庚桑楚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丁)谓机敏有智谋,善附会而有心计,在三司,案牍填委,吏久难解者,谓一言判之,众皆释然。宋 沉括梦溪笔谈·神奇》:“释然放怀,无復蔕芥。”鲁迅《书信集·致楼炜春》:“先时闻謡言,多为恶耗,几欲令人相信。今见其亲笔,心始释然。”《雷峰塔奇传第五回》:汉文心下释然,回转房内,到白氏身边陪笑道:“贤妻息怒,愚夫不知贤妻如此苦心,救了愚夫性命,错怪了你,望贤妻恕罪。如今须将此蛇埋掩才好。”形容领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高纬及王公以下,若释然归顺,咸许自新。金 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於至粗,极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见,然后天下释然,知所适从。”③喜悦貌。宋 司马光《论财利疏》:“一朝京师得雨,远方未遍,则君臣释然相庆,不复以民食为念。”

释神

shìshén

释放心神,无所计较。谓抛却一切意念。《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成玄英疏:“解释,遣荡也。”

释氏

shìshì

佛姓释迦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晋书·何充传》:“于时郗愔及弟曇奉天师道,而充与弟準崇信释氏。” 《资治通鉴 齐纪二》(萧)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南朝梁 沉约《究竟慈悲论》:“释氏之教,义本慈悲。”唐 罗隐《代文宣王答 诗》:“释氏宝楼侵碧,道家宫殿拂青云。”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崔侍郎安潜,崇奉释氏,鲜茹荤血。”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四》:“余平生不信释氏之学,而梦中所见如此,殆不可解。”清 王锡《法相寺诗》:“释氏贵无生,不在形骸久。”

释位

shìwèi

①离去本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诸侯释位,以閒王政。”杜预 注:“閒,犹与也。去其位,与治王之政事。”晋 陆机《答贾长渊诗》:“释位挥戈,言谋王室。”②用为赞辅朝政之称。《晋书 愍帝纪》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诸侯无释位之志,征镇阙勤王之举,故君臣窘迫,以至杀辱云。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新唐书·李光弼传赞》:“光弼虽有不释位之诛;然谗人为害,亦可畏矣!”

释疑

shìyí

解释疑问;消除疑难。宋·曾巩《祭宋龙图文》:“公在朝廷,羣公百司,解惑释疑,公为蓍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军民闻之,始释疑。然亦有夤夜提携奔窜,官司弗能禁。《东周列国志 第八十回》行人曳庸曰:“通使诸侯,解纷释疑,出不辱命,入不被尤,臣之事也。”

释子

shìzǐ

僧徒的通称。取释迦弟子之意。杂阿念经:“若欲为福者,应於沙门释子所作福。”唐 韦应物《寄皎然上人诗》:“吴兴老释子,野雪盖精庐。”明 归有光《沧浪亭记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虽崇奉道流,那惠妃却篤信佛教,各有所好。惠妃信的释子,叫做金刚三藏。”

释宗shìzōng

指佛教。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尔归周孔 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shì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谥号。谥法。谥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印玺)。作动词表示赐予谥号。《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上尊谥曰太武皇帝,葬于云中金陵,庙号世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请今后定谥、赐谥,一遵旧典。

谥号

shìhào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魏主(孝武帝)避广平武穆王之讳,改谥武怀皇帝曰孝庄皇帝,庙号敬宗。参见“庙号”。

谥议

shìyì

亦作“諡议”。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謚议”。崔駰有章帝謚议。《晋书 谢安传》(桓)温尝以安所作简文帝谥议以示坐宾,曰:“此谢安石碎金也。”唐 白居易《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凡朝廷礼制,或损益有宜,中外謚议,或褒贬不决,尔为博士,皆得正之。”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二》:“(汉书)高帝纪:‘羣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此諡议之始也。”明 吴讷《文章辨体序题·谥议》:“晋而下,凡公卿大夫赐謚,必下太常定议,博士乃询察其善恶贤否,著为謚议,以上于朝。若晋秦秀之议何曾、贾充,唐独孤及之议苗俊卿,宋邓忠臣之议欧阳永叔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