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I.

切合,相合:当。龄。销。度(dù)(程度适当)。应(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晋书 陶潜传》每一醉,则大适融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赵)雄言于帝(宋孝宗)曰:“士之好名者,陛下疾之愈甚,则人之誉之者愈众,无乃适所以高之!”②舒服:意。舒。《庄子·达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庄子·渔父》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柳宗元《读书》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③刚巧:中。值(恰好遇到)。可而止。《庄子·庚桑楚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④刚才,方才:才(刚才)。间。《晋书 愍帝纪》间遣使适还,具知平阳定问。《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四》宣宗(李忱)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之日,德裕奉册;既罢,谓左右曰:“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王(晋王李存勖)入宫,太夫人使人谢(张)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聊斋志异 负尸》近问讯,盖众适聚坐,忽空中堕一人头,须发蓬然, 倏忽已渺。⑤往,归向:无所从。《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孟子·告子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庄子·内篇 逍遥游》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昔卫灵公与(太监)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史记 太史公自序》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资治通鉴 周纪五》阳翟大贾吕不韦适邯郸,见之,曰:“此奇货可居!”《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遂南适长沙。汉 扬雄《逐贫赋》誓将去汝,适彼首阳。《晋书 武帝纪》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资治通鉴 梁纪四》不言王后夫人,明无适臣家之义。《资治通鉴 梁纪十三》(独孤)信父母皆在山东,上(梁武帝)问信所适,信曰:“事君者不敢顾私亲而怀贰心。”宋 苏轼《超然台记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聊斋志异 神女》男女他适,女已入材中死矣。因并葬之。参见“无适”。⑥旧称女子出嫁:人 《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初,许广汉女适皇曾孙,一岁,生子。《资治通鉴 魏纪六》吴主长女鲁班适左护军全琮,少女小虎适骠骑将军朱据。《资治通鉴 宋纪二》会谢晦二女当适彭城王义康、新野侯义宾,遣其妻曹氏及长子世休送女至建康。《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初名阿荦luò山。其母,巫也;父死,母携之再适突厥安延偃。《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天宝七载)十一月,癸未,以贵妃姊适崔氏者为韩国夫人,适裴氏者为虢国夫人,适柳氏者为秦国夫人。⑦通啻”(Chi),仅仅,只。《孟子·告子上》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⑧偶尔,偶然。《尚书·康诰》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II.参见zhé。III. 参见dí。

适长

shìcháng

指嫡出的长子。班固《白虎通·姓名》:“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汉书·史丹传》:“皇太子以适长立,积十餘年,名号繫於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 颜师古注:“适读曰嫡。” 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宗法虽萌芽夏商间,逮周始定,以适长承祀。”《资治通鉴 汉纪四》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

适道

shìdào

归从道统。宋 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论语·子罕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红楼梦 第一一五回》:“那甄宝玉素来也知贾宝玉的为人,今日一见果然不差,‘只是可与我共学,不可与我适道’。”

适得其反

shìdéqífǎn

恰恰得到相反的结果。形容结果正好与希望相反。学习知识,应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想一口吃个胖子,结果将会适得其反。清 魏源《筹海篇 议守上》:“今议防堵者,莫不曰:‘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不知此适得其反也。”

适尔

shìěr

犹偶尔。《尚书·康诰》:“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蔡沉集传:“人有大罪,非是故犯,乃其过误,出於不幸,偶尔如此。”②犹刚才。《太平广记 卷三三五》引唐戴孚《广异记·章仇兼琼》:“家人惊异曰:‘适尔奉命,还何处(遽)也?’”

适逢其会

shìféngqíhuì

会:时机。恰巧遇到那个时机。他这次进京办事,适逢其会,事情办得非常顺利。唐 薛用弱《集异记 李子牟》:“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

适观

shìguān

谓适于观听。《史记·李斯列传》:“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适归

shìguī

往归;归向。《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毛传:“适,之也。”郑玄笺:“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曰此祸其所之归乎?言忧病之祸,必自之归为乱。”《史记·伯夷列传》:“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唐 韩愈《上贾滑州书》:“周流四方,无所适归。”

适间shìjiān方才。看到适间的情景,我陷入了沉思。《三国演义第四三回》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西游记第十三回》适间来到此处,遇著些狼虎蛇虫,四边围绕,不能前进。

适可而止

shìkěérzhǐ

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

适口

shìkǒu

适合口味。《宋书·孔琳之传》:“所甘不过一味,而陈必方丈,适口之外,皆为悦目之费。”《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用适和羹,是隆大厦,上智中主,咸由此术。宋 苏籀《赋丛兰一首》遥知最妙岭头梅,适口和羹似难及

适来shìlái

①犹往来。②犹刚才。《三国演义第四四回》(周)瑜曰:吾承伯符(孙坚)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③犹近来。

适莫

shìmò

指用情的亲疏厚薄。后汉书·李燮传:时潁川荀爽、贾彪,虽俱知名而不相能, 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世称其平正。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六年引此文,胡三省 曰:适,音的。心之所主为适,心之所否为莫。《资治通鉴 卷七十四》后(杨)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蒋)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 元明善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仁视群品,无间亲疏,义使英材,无比适莫。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刘蕺山集》:观此可知当日东林诸君子蹇裳濡足之习,先生亦心非之,故言之凛然,絶无适莫。

适末

shìmò

指从头到尾的过程;事件的始末;始终。他把这件事情的始末对大家说了一遍。《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唐 刘知几《史通·浮词》:“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

适情shìqíng

顺适性情。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诗,适情之具。”《笑林广记 作诗自娱(许)义方嗟叹不已。又问:“何以自娱?”答:“惟时作小诗以适情耳。”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你能想像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适然

shìrán

偶然。《聊斋志异 董生》董固喜其丽,至此益惑,反自咎适然之错。当然。宋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③通“使然”。 《庄子·秋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

适人

shìrén

①谓女子出嫁。《仪礼·丧服》:“(小功)大夫之妾为庶子适人者。”郑玄注:“君之庶子,女子子也。庶女子子在室大功,其嫁于大夫亦大功。”李如圭集释:“上文云适士,则此亦适士也。适士者小功,则嫁于大夫者大功。大功章:‘大夫之妾与女子之嫁者。’传谓嫁于大夫,是也。郑氏曰:‘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庶人曰适人。’盖据此也。”文选·潘岳《寡妇赋》:“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殞。”李善注:“家语曰:‘女年十五,有适人之道。’适,谓往嫁也。”《晋书 宣帝纪》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明 何景明《长歌行赠旺兄》:“女长适人止近里,男大为农不出乡。”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家姐还不曾适人。②敌人。适,通“敌”。《墨子·备高临》:“敢问适人积土为高,以临吾城……兵弩俱上,为之奈何?”孙诒让间诂引毕沅曰:“适同敌。”《史记·田单列传》:“夫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司马贞索隐:“适音敌。若我如处女之弱,则敌人轻侮,开户不为备也。”

适时

shìshí

适合时宜,时间上正合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朕(宋理宗)宵旰在念,适时多艰,财计匮而生财之道未闻,民力穷而剥民之吏自若。元·许衡《读私言》刚健则有可久之义,得中则有适时之义。峻青《秋色赋·瑞雪图》今冬的雨雪来得既适时,又充分。

适适

shìshì

惊恐失色貌。《庄子·秋水》:“於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陆德明释文:“适适、规规,皆惊视自失貌。”成玄英疏:“适适,惊怖之容。”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一日,博党款门访才,窥见女,适适惊。”何垠注:“适音惕,惊貌。”清 潮声《记栗主杀贼事》:“偷儿听之,适适然惊,以为彼暗伏多人,戒勿为声响,将致余之死命。”分明,清楚。适,通“的”。 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六》:“天明,母重启济 :‘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 宋 陈造《闲适诗》:“槁木山麓正适适,从来里舍议家丘。”

适戍

適戍

shìshù

①谓谪罚戍边。《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渔阳。”②指因罪谪罚戍边的人。《淮南子·人间训》:“发适戍以备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汉 贾谊《过秦论》: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史记·匈奴列传》:“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 河,徙适戍以充之。”《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适戍彊於五伯,閭阎偪於戎狄。”颜师古注:“适读曰謫。适戍,谓陈胜、吴广也。”

适嗣

shìsì

嫡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左传·文公七年》:“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陆德明释文:“适,本又作嫡,同,丁歷反。”《史记·赵世家》:“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适嗣。”《汉书·杜钦传》:“今圣主富於春秋,未有适嗣,方乡术入学,未亲后妃之议。”《东周列国志 第四四回》:“且求赐公子兰为敝邑之适嗣,以终上国之德。”《资治通鉴 周纪五》不韦曰:“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立子为嗣。”《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父慈,母爱,子乃孝顺。今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

适俗

shìsú

犹言适应世俗。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明 文徵明《夏日简履约诗》:“适俗无尘韵,还山有竹居。”

适兴shìxīng遣兴,解闷散心。唐·张说《行从方秀川与刘评事文同宿》:风送关山长,气遒星岁短。寓言情思惬,适兴真意坦。寰中病羁挂,方外嫌纵诞。愿君乐盛时,无嗟带纕缓。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假如墙花路柳,偶然适兴,无损于事;若是生心设计,败俗伤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倒了你卖油的灶,还不勾半夜歇钱哩!不如将就拣一个适兴罢。《二刻拍案惊奇》:“偶与朋友辈适兴闲步,容或有之,并无越礼之事。”

适野

shìyě

犹言前往野外。宋邢居实《秋风三迭》诗之三:“登高望远不自聊,驾言适野兮谁与游遨?”清 谢重辉《适野》诗:“适野听鸣禽,轻装冒朝旭。”《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苟一事未已,一事复兴,虽使裨谌适野而谋,墨翟持筹而算,终莫见其成也。

适意

shìyì

①舒适。房子宽敞明亮,住得很适意。②适合心意。《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堂吉诃德》他为这种适意的幻想所包围,觉得其中的乐趣在招引他。

适用

shìyòng

①适用法律: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解决纠纷的活动。②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适合应用。《逸周书·大戒》:“谋和适用,覆以观之,上明仁义,援贡有备。”《晋书·职官志序》:“及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於斯。”宋·曾巩《侍中制》:“从容应物,有适用之材,慷慨立朝,多据经之论。”清·张维屏《读书》诗:“文章不适用,棃枣灾何穷!”瞿秋白《赤都心史》五:“工具破败,不堪适用。”

适者生存

shìzhěshēngcún

适:符合,适应。适应环境要求的就能生存下去。欧阳山《苦斗》:“我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忽略那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当个三条线起飞的风筝有什么不好,适者生存嘛。”

适志

shìzhì

犹言舒适自得。人生适志。《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郭象注:“自快得意,悦豫而行。”《资治通鉴 晋纪六》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晋书·文苑传·张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覊/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时宗室诸女皆以娇奢相尚,诮(李)楚媛(太宗十子李慎的女儿)独俭素,曰:“所贵于富贵者,得适志也;今独守勤苦,将以何求?”清 唐孙华《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诗》:“量力宜知止,适志在无营。”

适主

shìzhǔ

①指军队的主帅,正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军无适主,一举可灭。”②泛指作主者。清 郑燮《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③指丧主。主持丧事的嫡长子。 唐 柳宗元《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又今无适主以葬,天地有穷,此寃无穷。”

适子

適子

shìzǐ

同"嫡子":《史记 吕太后本纪》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適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长孙,可立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诸葛)瑾启孙权遣(诸葛)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宋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序》:“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资治通鉴 周纪五》不以繁华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以为适,即色衰爱弛,虽欲开一言,尚可得乎!今子异人贤,而自知中子不得为适。《资治通鉴 魏纪七》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击吴。

适足

shìzú

谓充足适度而不过分。《墨子·经说下》:“损饱者去餘,适足不害,能害饱。”孙诒让《间诂》:“能与而通。害饱,疑当作饱害。言若食适足不害于人,而过饱乃为害。”《汉书·食货志上》:“故大孰则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则糴二,下孰则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五》曹操曰:“吾知(袁)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资治通鉴 唐纪十》圣人薄葬其亲,非不孝也,深思远虑,以厚葬适足为亲之累,故不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