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 | shì I. | ①移植:莳田。②栽种:莳花。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曰: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③满堂红:薇莳。II.参见 shí。 |
螫 | shì或zhē | zhē用于口语。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动物。蝮蛇螫手,壮士解/断腕。《史记 淮阴侯列传》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 |
螫手解腕 | shìshǒujǐewǎn | 《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三国志·魏志·陈泰传》:“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后以“螫手解腕”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恐上责之,遣中兵参军柳昕奉啟於上,以为:‘王旅未接,死亡交急,遂求援关中,自救目前。臣既不安於高氏,岂见客於宇文!但螫手解腕,事不得已,本图为国,愿不赐咎!’”亦省作“螫手”。 |
奭 | shì | ①盛大的样子。②红色。③恼怒。④消散的样子。⑤《君奭》是《尚书》中的篇名。君:尊称。奭(shì):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⑥姓。 |
奭然 | shìrán | 消散的样子。《庄子·秋水》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 |
襫 | shì | 袯襫bóshì:古时指农夫穿的蓑衣之类。一位农民身披袯襫在田中耕地。《国语·齐语》:"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韦昭注:"茅蒲,簦笠也。袯襫,蓑襞衣也。”宋·陆游《柴门 诗》:“病已废耕抛袯襫,闲犹持钓爱笭箸。”清·金农《题郭外人家种莎 诗》:“观君牵犊扶犁去,好织青青袯襫衣。” |
酾 | shì | ①滤酒、斟酒。《说文》酾,下酒也。一曰醇也。从酉,丽声。二疏导,分流。酾沈澹灾(疏导分散水流以缓和消除灾情);酾流(分流,支流);酾浚(疏导)。《续资治通鉴 元纪八》酾为渠二十有四,以达其转输。 |
狧 | shì/tà | 古代同“舐”,用舌头舔。《说文解字注》:(狧)犬食也。尔雅。牛曰齝。羊曰?。麋鹿曰齸。鸟曰嗉。寓鼠曰嗛。当补之曰犬曰狧。犬食主舌。他物主喉也。汉吴王濞传曰。狧穅及米。史记作𦧇。𦧇见舌部。以舌取食也。食尔反。狧读如答。异字异音而同义。颜注云狧古𦧇字。乃大误。从犬舌。小徐衍声字。读如比目鱼鲽之鲽。鱼部不收鲽字、而此有之。尔雅。鲽本或作鳎。葢许书鳎卽鲽也。他合切。八部。亦作㹺。 |
狧穅及米 | shìkǎnjímǐ | 比喻逐步侵蚀渐及全体。 |
匙 | shi I. | “钥匙”( yàoshi)。II.chí今叫调羹。如:婴儿匙;汤匙;茶匙。 |
殖 | shi I. | 骨殖gǔshi: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一般焚烧只能将骨松质和肌肉等软组织烧成灰,但骨密质则成为骨殖脱胶原组织,仍是块状的骨殖。说白了就是尸体火化后的余骨。II. 参见zh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