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①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②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③职业:谋事(指找职业)。④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⑤办法: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⑥做,治,研究:不事生产。无所事事。《论语·颜渊篇》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资治通鉴 秦纪二》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汉景帝刘启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资治通鉴 晋纪三》(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李祖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唐 韩愈原道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⑦服侍;侍奉,崇奉。侍奉。招待,接待。做…部下。事父母。师从。《论语·八佾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宪问篇》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礼记·中庸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孟子·离娄上》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孟子·离娄上》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庄子·让王》:“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战国 李斯《谏逐客书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汉书 司马迁传》(司马)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孙)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三国志 蜀书·先主传》(先主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宋 苏洵《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聊斋志异 狐妾》一对好凤侣,今夜谐花烛。勉事刘郎,我去矣。《聊斋志异 青蛙神》江汉之间,俗事蛙神最虔。⑧量词:件;副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聊斋志异 毛大福》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⑨世故。唐 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事半功倍

shìbàn-gōngbèi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冰心《寄小读者》:“早晨头脑最清醒,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邹韬奋《经历·前途》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倍功半

shìbèi-gōngbàn

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要做善事;靠着善书教化人;终究事倍功半。”

事必躬亲

shìbìgōngqīn

凡事一定亲自处理。形容办事认真。唐 张九龄《谢赐大麦面状》:“伏以周人之礼,唯有籍田,汉氏之荐,但闻时果,则未有如陛下严祗于宗庙,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动合天德。”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于舅太爷却勤勤恳恳,事必躬亲,于这位外甥的事格外当心。

事柄

shìbǐng

犹权柄,权力。《汉书·佞倖传·石显》:“显内自知擅权,事柄在掌握,恐天子一旦纳用左右耳目,有以间己。”《宋史·范师道传》:“论者谓宦官谋广亲事亲从兵,欲取京畿财赋赡之,因以收事柄。”明 沉德符《野获编·府县·一邑二令》:“事柄尽入土官掌握。”

事不师古

shìbùshīgǔ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尚书 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2回:“太常卿韩熙载上书,谓越年改元,乃是古制,事不师古,勿可以训。”

事不宜迟

shìbùyíchí

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时机很要紧,事不宜迟,我们要立刻动手办。为了赶在敌人前面,部队必须立即出发,事不宜迟!明 施耐庵《水浒传》:“杨春道:‘好计!我和你便去,事不宜迟!’”

事出有因

shìchūyǒuyīn

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叶圣陶《四三集 得失》:“但是一想到事出有因,他就只好假装没有听见。”

事过境迁

shìguòjìngqiān

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境:情况;迁:变动。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鲁迅《华盖集 并非闲话》:“不过事过境迁,'酒饭'已经消化,吸收,只剩下似乎毫无缘故的'公平话'罢了。

事后诸葛亮

shìhòuzhūgěliàng

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马南邨《燕山夜话三种诸葛亮》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参见“马后炮”。

事会

shìhuì

①机遇;机会;时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表不能用” 裴松之 注引晋春秋:“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於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宋 文天祥《赣州诗》:“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②指事情的变化。元 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曹氏父子方谋簒,不知司马懿父子已在其侧,盖事会之无极如此。”③事情或问题的关键。《新唐书·马周传》:“周善敷奏,机辩明鋭,动中事会,裁处周密。”

事火咒龙

shìhuǒzhòulóng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济

shìjì

①事业完成;事情办成功。贾谊《新书·耳痹》:“事济功成,范蠡负室而归五湖。”《三国志·吴志·潘濬陆凯传赞》:“胤(陆胤)身絜事济,著称南土,可谓良牧矣。”《晋书·李流载记》:“若功成事济,约与君三年迭为主。”《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以为(桓)玄未据极位,且会稽遥远,事济为难,俟其篡逆事著,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②犹事情。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你哥哥不听人説话,取了这个妇女,不知做了不良事济,你哥哥把它杀了。”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五出》:“作事济,不点实。如今怎生来救你?”

事简

shìjiǎn

事:事情,事务,现象,情况等。简:简省;简易;简单。公务省易。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事宽即圆

事款即圆

shìkuānjíyuán

shìkuǎnjíyuán

亦事款则圆。款,宽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第四十四回》:“只怕事大难回,所以踌躇延捱……事宽即圆,支得他去,再可商量。”

事理

shìlǐ

①事物的道理。②事情,事项。《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羣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事目

shìmù

①名目;事项。南朝梁 陶弘景《冥通记 卷一》:“今府中阙一任,欲以卿补之。事目将定,莫复为言。”《新唐书·李峤传》:“今所察按,准汉六条而推广之,则无不包矣,乌在多张事目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辅臣进呈曲赦淮南事目。②摘要;事情的概况。宋 胡太初《昼帘绪论·听讼》:“令每遇决一事,案牍纷委,惮於徧阅,率令吏摘撮供具,谓之事目。”

事齐事楚

shìqíshìchǔ

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吾悲夫吾同胞之成事齐事楚任人掬抛之天性也。”

事契

shìqì

犹情谊。《资治通鉴 梁纪十》(奚)毅曰:“若必有变,臣宁死陛下(孝庄帝),不能事契胡(指尔朱荣)。”(又:“契胡”是一民族名)宋 曾巩《襄州与交代孙颀启》:“惟事契之稠重,实愚冥之幸会。”宋 秦观《婚书》:“既事契之久敦,宜婚姻之申结。”

事切

shìqiè

①咽气,死亡。救急車事切/在救护车抵达时,已经死亡。②事情完结,了结。事件事切/事情已完结。《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朕兵以义动,翦除凶暴,表闾封墓,事切下车。

事亲为大

shìqīnwèidà

指君子,以侍奉双亲为大事。事亲之懿。《礼记·中庸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孟子》指君子,以侍奉双亲为大事。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亦可“事亲至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岳)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事权

shìquán

①指军事指挥上的种种妥善处置。《淮南子·兵略训》:"陈卒正,前行选,进退俱,什伍搏,前后不相捻,左右不相干,受刃者少,伤敌者众,此谓事权。"②职权;权力。《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九》但人言无能为,事权多为同列所争。宋·梅尧臣《送邵郎中知潭州》诗:"且谕汉家绥抚厚,莫言湘守事权轻。"③政府间财政关系涉及方方面面,但归结起来,主要是三要素:事权、财权、财力。《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包)拯又言:“历代后妃之族,虽有才者未尝假以事权,况不才者乎?”

事人

shìrén

事奉人;服侍人。《论语·先进》:“季路 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微子篇》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礼记·礼运》:“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事人则失位。” 班固《白虎通·嫁娶》:“妇人所以有师何?学事人之道也。”奉承人;讨好人。《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孝元 傅昭仪 ……为人有材略,善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酹地,皆祝延之。”《北齐书·陈元康传》:“元康 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於财利。”谓充任下属。《晋书·司马休之传》:“裕得书叹息,以示诸佐曰:‘事人当应如此!’”④嫁人。 明 瞿佑《归田诗话·沉园感旧》:“刘克庄续诗话,谓翁(陆游)初婚某氏,伉儷相得,而失意於舅姑,竟出之,某氏改事人。”明 杨慎《丹铅续录·荳蔻》:“杜牧之诗:‘婷婷嫋嫋十三餘,荳蔻梢头二月初’……本咏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经事人,如荳蔻花之未开耳。”⑤参与政事。《老子·第六十一章》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事任

shìrèn

①犹言承担职务。《庄子·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郭象注:“付物使各自任。”《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义断行於乡党,岂不堪於事任乎?”《宋书·谢庄传》:“若才堪事任,而体气休健……岂苟欲思闲辞事耶?”②犹事情,情况。《晋书·王彪之传》:“(王彪之)又谓浩曰:‘彼抗表问罪,卿为其首。事任如此,猜衅已构,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且当静以待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及(韩絳)在三司,又请以川、峡四路田穀输常平仓,而随其事任、道里差次,结(给)直以平物价。”③职务;职责。唐 元稹《赠裴行立左散骑常侍》:“(裴行立)累更事任,益见良能。”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梁师成者,则坐筹帷幄,其事任类左辅政者。”

事上

shìshàng

事奉尊长。《论语·公冶长》:“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庄子·天道》:“以此事上,以此畜下。”《晋书 文帝纪》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贰,事上之义,不敢逃难。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事上谓之义,亲亲谓之仁。”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方於事上,好下规己。”清 昭槤《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公宽於接下,太杂;刚于事上,太戇。”

事使shìshǐ役使。《管子·版法解》:“凡人君者,覆载万民而兼有之,烛临万族而事使之。”《封神演义 第二回》诏曰:朕闻冠履之分维严,事使之道无两,故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返命

事事

shìshì

①做事。无所事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各种事情,每件事。委员会将发现它事事都有人掣肘。宋·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事势shìshì

①权势。情势;形势;情况。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事势使之然也。②犹事端,乱子。

事统

shìtǒng

事务。多指政事、军务。作动词表示处理。《史记·封禅书》:“於是, 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裴骃集解引服虔注:“政尚法令也。”《三国志·吴志·孙休传》:“大将军掌中外诸军事,事统烦多。”《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事统是非,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

事途shìtú

事情的过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或被发奸私,面相酬证,事途回穴,翻惧愆尤

事无巨细

shìwújùxì

指事情不分大小,不分主次。形容什么事都管。《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晋书》载记第十四 苻坚(下):猛乃受命。军国内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宋·司马光 《陈治要上殿札子》:“盖以王者奄有四海,君临亿兆,若事无巨细,皆以身亲之,则所得至寡,所失至多矣。”

事谐

shìxié

办妥。

事修

shìxiū

治理。《淮南子·主术训》:“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高诱注:“事,治。”《淮南子·泰族训》:“故仁义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治其末,是释其根而灌其枝也。”②成事,成功。唐 韩愈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事修谤兴

shìxiūbàngxīng

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受保守者的诽谤。唐 韩愈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事养

shìyǎng

侍奉供养。《战国策·赵策三》:“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

事役shìyì劳役。 徐干《中论·民数》:“事役既均,故民尽其心而人尽其力。”《晋书·唐彬传》:“(邓艾)又好施事役,数劳众力。”政务;公务。《魏书·阳固传》:“既无事役,遂闔门自守,著演賾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宋 欧阳修《六一诗话》:“京师輦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於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宋 杨万里《宿度息诗》:“我行以事役,云行亦忙为?”指战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

事有必至

理有固然

shìyóubìzhì

lǐyǒugùrùn

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战国策·齐策四》:“谭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宋 苏洵《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事与愿违

遘兹淹留

shìyǔyuànwéi

gòuzīyānliú

愿:意愿。违:违背。遘:动词,遇到。兹:指示代词,这个。淹留:动词,羁留;逗留。晋代 嵇康《幽愤诗》稽康感到当时的现实残酷,无法像“北游的鸣雁”那般自由,那般洒脱,不得不逗留下来(指身陷囹圄)

事预则立

shìyùzélì

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在人为

shìzàirénwéi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俗语说事在人为,只要你勤奋努力,一定能有所作为。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事衷

shìzhōng

犹情理。《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傥语一事,必得事衷。《周书·叱罗协传》:“(协)既以得志,每自矜高。朝士有来请事者,輒云‘汝不解,吾今教汝’。乃其所言,多乖事衷。当时莫不笑之。”

事主

shìzhǔ

①当家;孝敬。《周文 敬姜论劳逸》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②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事主诉县官。③事情的主谋。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④办理婚丧喜事的人家。

shì

①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示警。示范。示弱。示威。示众。示意。告示。指示。请示。②对来信的敬称:赐

示疾

shìjí

佛教语,佛菩萨高僧得病。唐 刘轲《序》:“(玄奘)自示疾至於升神,奇应不可殚纪。”《聊斋志异 蒋太史》久之,又之峨嵋,居伏虎寺,示疾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