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 | shì | ①物体外形的样子:式样。样式。②特定的规格:格式。程式。作动词,走样式,作榜样。《诗.大雅.烝民》:“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晋书 景帝纪》式是百辟,总齐庶事。《晋书 武帝纪》: “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③典礼,有特定内容的仪式:开幕式。阅兵式。④自然科学中表明某些关系或规律的一组符号:分子式。算式。公式。⑤通“试”。使用。《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⑥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主观态度:叙述式。命令式。⑦即“轼”,车前横木。按: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朱子:“有所敬,则俯而凭之。”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
式遏 | shì’è | ①《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民忧。”郑玄笺:“式,用;遏,止也。”后以“式遏”为:遏制;制止。《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晋书 文帝纪》公严恭寅畏,底平四国,式遏寇虐,苛厉不作,是用锡公武贲之士三百人。《晋书·惠帝纪》:“远不能光济大业,靖绥四方;近不能开明刑威,式遏奸宄。”《梁书·王茂传》:“茂以不能式遏姦盗,自表解职,优詔不许。”宋 司马光《言程戡第二札子》:“赵谅祚数违旧制,易姓建官,妄有邀求,不遵朝命,戡不能式遏,而容纳其使。”②防卫;抵御。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尹生委衿带之职,违式遏之任,而有周不罪之以不忠。”《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主上委吾后事,不能式遏寇逆,当责躬请罪,尚敢矜诞自为功乎!《周书·梁昕传》:“寻又移镇阎韩。式遏边垒,甚著诚信。”《隋书·达奚长儒传》:“长儒受任北鄙,式遏贼寇,所部之内,少将百倍。” |
式好之情 | shìhǎozhīqíng | 式:古代发语词;好:指兄弟和睦。《曾国藩家书》愿弟等敬听吾言,手足式好,同御外侮。 |
式廓 | shìkuò | ①名词。规模;范围。《诗·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朱熹集传:“式廓,犹言规模也。”明 唐顺之《常州新建关侯祠记》久之,金君迁去,邵君惟中代守,有嘉成绩,增之式廓,爰勒碑以记其功。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国家版图式廓幅员之广,冠绝寰区。《清史稿卷十二 高宗本纪三》今幸边陲式廓万有馀里。②动词。扩大规模、范围。明 邹森《重修蔚县城楼碑记》逮自圣武,遐彰神威,外畅夏荒,式廓生民,载休中国之愤。《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列祖创兴宏业,皇考式廓前猷,遂举旧邦,诞膺新命。 |
式闾 | shìlǘ | 车过里门﹐人立车中﹐俯凭车轼﹐表示敬意。式﹐通“轼”。《尚书.武成》:“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孔颖达疏:“式者﹐车上之横木﹐男子立乘﹐有所敬则俯而凭式。”后以“式闾”为敬贤之词。引申指登门拜谒。《封神演义 第九十八回》吾主武王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封比干之基,式商容之闾,诸侯无不悦服,尊武王为天子。 |
式明王度 | shìmíngwángdù | 式:仿效;明:启迪;王度:先王器度,即前辈的经验。《晋书 武帝纪》惧无以康济宇内,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式望 | shìwàng | 仰望;仰赖。《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率土式望,在备一人。” |
式微 | shìwēi | ①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式,发语词。微,衰落。《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朱熹集传:“式,发语辞。微,犹衰也。”明·归有光《张翁八十寿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远,能自振于式微之后。”《聊斋志异 林四娘》谈及式微之际,则便咽不能成语。《聊斋志异 双灯》魏运旺,益都之盆泉人,故世族大家也。后式微,不能供读。《聊斋志异 宦娘》温(如春)心动,归与母言,媒通之;而葛以温势式微,不许。郭沫若《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武王以前的周室没有什么高度的文化,平王以后的周室则是式微得不堪了。”②《诗·邶风》篇名。《诗序》说,黎侯流亡于卫,随行的臣子劝他归国。后以赋《式微》表示思归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荣城伯赋《式微》乃归。”唐·王维《渭川田家》诗:“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夫之鄂》:“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唐末五代贯休《别杜将军》:“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 |
式仰 | shìyǎng | 犹式望。仰望;仰赖。《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海内惶惶,靡所式仰。”《晋书·景帝纪》:“虽礼仪周备,犹宜加之以祗恪,以副四海颙颙式仰。” |
式瞻 | shìzhān | ①敬仰,景慕。《北齐书·王昕传》:“﹝昕﹞对曰:‘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天子所作,天下式瞻,小犹慎之,矧又非小!宋 司马光祭观文丁尚书文:“老成之德,中外式瞻。”②瞻视。明 高启《顾荣庙诗》:“大夫过停辕,式瞻为含愴。” |
式昭 | shìzhāo | 用以光大。《左传 子革对灵王》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后汉书·张衡传》:“朝有所闻,则夕行之。立功立事,式昭德音。”李贤注:“逸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式,用也;昭,明也。”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闍国》:“罄捨国珍,奉为先王建此伽蓝,式昭胜业。寡德无祐,有斯灾异!咎徵若此,何用生为!” |
试試 | shì | ①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试车。试图。试航。试问。尝试。试金石。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②考,测验:试场。试卷。试题。笔试。考试。口试。③用。指用世,做官。《论语·子罕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试灯 | shìdēng | 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宋 李清照《临江仙词》:“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宋 刘辰翁《兰陵王 丙子送春》:“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捻指间,又届十三试灯之夕。”《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正月十四,正是试灯的时节。” |
试儿 | shìér | 即抓周。旧俗婴儿周岁时,父母陈列各种小件器物,任其抓取,以试测小儿的未来志趣和成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製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鍼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魏晋以前,不为生日,南北朝江南风俗,儿生一期,随男女以纸笔鍼缕置前,观其所取,号为试儿。每至此日,饮酒宴乐,后人因为生日。” |
试花 | shìhuā | 谓花初放。宋 周邦彦《瑞龙吟词》:“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宋 范成大《两木诗》:“去年小试花,瓏瓏犯冰寒。”清 陈莱孝《种棉曲》:“海南人家家种棉,交秋试花花烛天。” |
试酒 | shìjiǔ | 品尝新酿成的酒。宋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
试律 | shìlǜ | 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以律义为内容出试题,叫"试律"。《宋史·选举志一》:"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复帖经。" |
试帖 | shìtiě | ①唐代明经科试士之法。②即试帖诗。《花月痕第七回》我只道现在读书人,给那八股时文、五言试帖捆缚得个个作个书呆;不想也还有这潇洒不群的人… |
试问 | shìwèn | ①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晋书·孙绰传》:“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唐 牛僧孺《玄怪录·张左》:“左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宋 苏轼《定风波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清 王夫之《上蔡威函先生诗》:“白苹秋色里,试问採莲津。”②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宋 苏轼《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许地山《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③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嶠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嶠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蒙古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
试艺 | shìyì | ①考察、测试才能、学业。明·马愈《马氏日抄·十八艺》:“山西李通行教京师,无人可与为敌,遂应募为第一。较其试艺,十八事皆能。” ②指应试的文字文章。元·黄溍《送富州陈教授诗序》:“善为古诗文、试艺,乡闱一不中,辄束书而归,若将终身焉。”《聊斋志异 何仙》何仙索试艺,悉月旦之。 |
试翼 | shìyì | 犹试飞。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
拭 | shì | 揩擦:擦拭。拂拭。拭泪。拭除。拭目以待。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
拭面容言 | shìmiànróngyán |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 |
拭目而待 | shìmùérdài |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朝廷旧臣,册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 |
拭目倾耳 | shìmù-qīngěr | 拭目:擦了眼睛看。倾耳:侧过耳朵听。形容仔细看听《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
拭目以待 | shìmùyǐdài | 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他是否有改正错误的决心,人们将拭目以待。停火协议虽然已经签定,但能否实现和平,人民正拭目以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
拭子 | shìzǐ | 英文swab,是指绕在小棍一端的一小团有吸收能力的材料(如棉花)。供敷药之用,或供在某块面积上擦拭之用。通常作为采集微生物、脱落细胞或分泌物的医学检查的工具。 |
栻 | shì | ①古代占卜用的器具,形状像罗盘,后来叫星盘。《汉书 卷九十九 王莽传下》:“天文郎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②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
弑 | shì |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弑君。弑父。《资治通鉴 周纪一》郑驷子阳之党弑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孟子·离娄上》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晋书 怀帝纪》(永嘉七年春正月)丁未,帝遇弑,崩于平阳,时年三十。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
弑逆 | shìnì | 指弑君杀父。亦仅指弑君。晋 范宁《春秋穀梁传 序》:“弑逆篡盗者国有,淫纵破义者比肩。” 杨士勋疏:“弑谓臣弑君;逆谓子弑父。”。《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以辰州刺史裴虔通,隋煬帝故人,特蒙庞任,而为弑逆,虽时移事变,屡更赦令,幸免族夷。” 清 何琇《樵香小记·有年》:“説者谓二君弑逆,不应有年而有年,故 孔子特笔以示戒。” |
轼 | shì |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左传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凭轼致敬:“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文选·江淹》:“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