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o I. 

(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剥花生""剥皮"。②同“剥啄”。北周 庾信枯树赋》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II.(书面语),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削""剥夺""剥落""生吞活剥"。

剥割

bāogē

割削。犹言盘剥、搜刮。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后汉书·宦者传序》:“皆剥割萌黎,竞恣奢欲。”《魏书·萧衍传》:“剥割苍生,肌肉略尽,刳剔黔首,骨髓俱罄。”

剥乱

bāoluàn

扰乱;离乱。《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今王室乱,单旗、刘狄剥乱天下,壹行不若。”《后汉书 刘表传》苟图危宗庙,剥乱国家,亲疏一也。晋 潘岳《西征赋》:“愍氏之剥乱,朝流亡以离析。” 唐 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逆胡窃号,剥乱中原。”

剥掠

bāolüě

犹劫掠。晋书·庾亮传:“亮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南史·萧正德传:“正德志行无悛,常公行剥掠。”隋书·刑法志:“劫贼亡命,咸於王家自匿,薄暮尘起,则剥掠行路,谓之打稽。”

剥异

bāoyì

谓辩难立异。剥,通“驳”。《后汉书·胡广传》:“若事下之后,议者剥异,异之则朝失其便,同之则王言已行。” 王先谦 集解引 沉钦韩 曰:“邵伯温闻见録:‘剥当作驳,剥、驳古字通。’”

剥啄/剥琢
bāozhuó

①象声词。敲门或下棋声。②可重迭使用。③叩击,敲打。④谓用喙刮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