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師 | shī | ①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 )为人师。作动词:拜为师,称为师。意动用法,以…为师。《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庄子·德充符》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以为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拜师为耻)《聊斋志异 白莲教》左道惑众,慕其术者多师之。②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③法,标准;作动词表示效法:师法古人。《孟子·离娄上》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是以古之圣王无不学,而其学也必求多闻,必师古训,盖将以明理正心而立万事之纲,则虽事物之来,千变万化,而在我常整而不紊矣。④榜样:师范。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⑤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师弟。师妹。⑥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师。禅师。⑦军队:会师。出师。参见“兴师动众”。《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孟子·梁惠王下》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孟子·公孙丑下》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唐 王维《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⑧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师长。师座。⑨一国的首都:京师。⑩看重。《庄子·秋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11.带头,带领。《汉书 王莽传》莽师群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诚非所以辅精气,育皇帝,安宗庙也。12.姓。 |
师保 | shībǎo | ①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汉书 霍光传》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后汉书 袁绍传》太傅日磾位为师保,任配东征,而耗乱王命,宠任非所,凡所举用,皆众所捐弃。《颜氏家训 教子篇》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宋神宗)又谓辅臣曰:“来春建储,其以司马光、吕公著为师保。”②泛指老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自此验之:每有事荒废,则其容戚;数日攻苦,则其容笑。於是朝夕悬之,如对师保。"清 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③犹教养。《尚书·君陈》:"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左传·襄公十四年》:"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 |
师表 | shībiǎo | 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史记 太史公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
师臣 | shīchén | 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唐 颜真卿《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宋 梅尧臣《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宜褫师臣之秩,俾参宫保之官。《宋史·奸臣传·贾似道》:"理宗崩,度宗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 |
师出无名 | shīchūwúmíng | 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也泛指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也称"兵出无名"。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不意正隆(金正隆年间)失德,师出无名,使两国生灵,枉被涂炭。 |
师出有名 | shīchūyǒumíng | 比喻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宣帝陈顼)智勇争奋,师出有名,扬旆分麾。 |
师道 | shīdào | ①指师承;师传。《汉书·匡衡传》:"望之(萧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②求师学道或指求师学习的道理。韩愈《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指为师之道。《后汉书·桓荣传》:"皇太子以聪之姿,通明经义……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 |
师道尊严 | shīdàozūnyán |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钱钟书《围城》:“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提。” |
师法 | shīfǎ | ①在学问和技艺上效法,仿效。值得师法的地方颇多。《荀子·儒效》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②师傅传授的学问和技术。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器用》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清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 |
师古 | shīgǔ | 效法古代。《汉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説攸闻。”《史记 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高宗李治)诏以显庆新礼,多不师古,其五礼并依《周礼》行事。《宋书·礼志一》:“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唐 杜甫《行次昭陵诗》:“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
师旷 | shīkuàng | 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后以为听觉超凡,善辨音律的偶像人物。《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孟子·告子上》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淮南子·氾论训》:“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唐 杨炯《浑天赋》:“螟何细兮,师旷清耳而不闻,离朱拭目而无见。” |
师老 | shīlǎo | 古人称军队长期在外士气低落为“师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韩愈《送石洪处士赴河阳幕得起字》巨鹿师欲老,常山险犹恃。(这里用“师老”说明唐王朝讨伐叛乱分子王承宗的军队长年在外而无功,士气难以保持。以此告诫石洪。) |
师老兵疲 | shīlǎobīngpí | 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师老而归。师老食尽。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九年》:“晋师可击也,师老而劳,且有归志,必大克也。”《魏书·许谦传》:“慕容无道,侵我疆场,师老兵疲,天亡期至。”《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我师已老,将士疲劳,历岁相持,恐非良计。 |
师老民困 | shīlǎomínkùn | 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下卷》:“杨光运统兵攻广晋,逾年无功,晋主怕师老民困。” |
师老无功 | shīlǎowúgōng | 打仗时间不宜太长,快刀斩乱麻才会见效,时间拖得太久反而事倍功半。《晋书 符坚载纪》是时苻丕久围襄阳,御史中丞李柔劾丕以师老无功,请征下廷尉。 |
师旅 | shīlǚ | ①师、旅为古代军队编制。《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郑玄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后因用以指军队。《诗·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论语·先进篇》:“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史记·货殖列传》:“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 唐 赵元一《奉天录 卷一》:“国家有事东郊,徵涇原师旅,衔命赴难。” 柳亚子《吊刘烈士炳生 诗》:“何时北伐陈师旅,拨尽阴霾见太阳。” ②指战事。《汉书·昭帝纪赞》:“承孝武奢侈餘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宋书 卷十 顺帝纪》顷甸服未静,师旅连年,委蓄屡空,劳敝莫偃。《魏书·安丰王延明传》:“频经师旅,人物凋弊。”唐 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天衢尚梗,师旅方殷。” 清 刘大櫆《朱子颖诗序》:“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鏑之危,非子颖之能行乎患难也。” ③指众属吏。《左传·襄公十年》:“官之师旅,不胜其富。” 《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 |
师期 | shīqī | 出师的日期。《左传·隐公十年》:"癸丑,盟于邓,为师期。"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一:"令程昌禹上流进兵,以候师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见可而进,无淹师期。清 夏燮《中西纪事·定海二次殉难》:"因师期已迫,故建土城,设久安、长治二门。" |
师儒 | shīrú | 古代指教官或学官;指儒者、经师。《周礼·地官·大司徒》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赃吏有实迹者,永不得与亲民及师儒差遣;继经赦宥,不许改正。元 黄溍《日损斋笔记·辩史》殊不知国子太学博士、正録、武学博士、教谕,皆师儒之清选也。 |
师师 | shīshī | ①相互师法。《尚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孔传:“师师,相师法。”孔颖达疏:“百官各师其师,转相教诲。”《汉书·叙传下》高平师师,惟辟作威。颜师古注引邓展曰:“师师,相师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而乃酣歌深宫,啸傲湖山,玩岁愒月,缓急倒施,卿士师师非度,百姓郁怨。②庄严恭敬貌。汉 贾谊《新书·容经》朝廷之容,师师然,翼翼然,整以肃。③众多貌。宋 苏轼《紫宸殿正旦教坊词》欲识太平全盛事,师师鹓鹭满云台。章炳麟《肃政箴》师师群吏,布在九共。④人名。本指北宋为宋徽宗所眷恋的名妓李师师。后因用以借指妓女。宋 刘子翚《汴京纪事》:“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
师事 | shīshì | 谓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屈身师事。《左传·昭公七年》:“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史记·淮阴侯列传》:“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汉书 王莽传》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唯刘秀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巨鹿侯芭师事焉。《晋书 葛洪传》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南史·儒林传·孔佥》:“孔僉,会稽山阴人,少师事何胤,通五经。”《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幼时,师事范阳卢景裕,默识过人,未尝有所自明,景裕不能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尹焞少师事程颐,谓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明 顾起纶《国雅品·士品四》:“(白贞甫)尝师事阳明先生,学该羣籍,蚤擅时名。”《聊斋志异 小谢》二女由此师事生,坐为抓背,卧为按股,不惟不敢侮,争媚之。《聊斋志异 褚生》吕临别,嘱陈师事褚。 |
师徒 | shītú | ①师傅和徒弟;师生;师徒之谊。②士卒。亦借指军队。兵士。《后汉书 袁绍传》时(何)进既被害,师徒丧沮,臣独将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后汉书 袁绍传》“且公师徒精勇,将士思奋,而不及时早定大业,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既而君侈民劳,将骄卒堕,帑藏空竭,折衄师徒。《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九》自余伤贤害能,召乱致祸,卖官鬻狱,沮败师徒,蠹害丞民,不可遍举。清 钱谦益《直隶河间通判刘濡恩授承德郎》率彼师徒,捣其窟穴。 |
师巫 | shīwū | 巫师。《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东昏侯)又曲信小祠,日有十数师巫、魔媪,迎送纷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六》戊戌,诏禁江南诸路师巫邪术。先是知洪州夏竦,索部中师巫得一千九百馀户,勒令归农,毁其淫祠,因奏请朝廷严赐条约,故降是诏。清 袁枚《续新齐谐缢鬼畏魄字》:“吾非师巫,往何能驱鬼,汝在冥中反不能禁耶!” |
师襄 | shīxiāng | 师襄,亦称师襄子,我国春秋时期音乐大师,圣人孔子的老师,擅击磬,也称磬襄。唐 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师心使气 | shīxīnshǐqì | 师心,谓独出心裁,不拘成法。使气,发抒意志。不拘成法独出心裁地抒发自己的意志和气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褒义。用于文艺创作。 |
师心自用 师心自任 | shīxīnzìyòng shīxīnzìrèn | 师心:以己意为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唐 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严复《救亡决论》夫陆王之学,质而言之,则直师心自用而已。 |
师爷 | shīyé | ①州、县官聘请的幕友的俗称。钱粮师爷。《官场现形记 第五回》只好虚张声势,到签押房里,请师爷打禀帖给护院,替他告病…②旧时称为地主、商人管帐的人。 |
师尹 | shīyǐn | ①指周太师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 ,民具尔瞻。”毛传:“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后用为三公之称。三国魏 曹操《让还司空印绶表》:“臣文非师尹之佐,武非折衡之任,遭天之幸,干窃重授。”②各属官之长。《尚书·洪范》:“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孔传:“众正官之吏,分治其职,如日之有岁月。”孔颖达疏:“师,众也。尹,正也。众正官之吏,谓卿士之下有正官大夫,与其同类之官为长。”《国语·鲁语下》:“(天子)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韦昭注:“三君云:‘师尹,大夫官也。’”《晋书 愍帝纪总论》宗子无维城之助,师尹无具瞻之贵。 |
师友 | shīyǒu | 老师和朋友。亦泛指可以请益的人。《荀子·修身》:“庸众駑散,则刦之以师友。”杨倞注:“言以师友去其旧性也。”《汉书 王莽传》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后汉书·李膺传》:“膺性简亢,无所交接,惟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明 瞿佑 《归田诗话 自序》:“师友之所谈论,尚歷歷胸臆间。” |
师直为壮 | shīzhíwéizhuàng | 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
师子 | shīzǐ | ①狮子。亦称狻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五》时金人又须白面猢狲及鹦鹉、孔雀、师子、猫儿,帝亦令搜访与之。②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③指古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 |
师子座 | shīzǐzuò | ①释迦牟尼的坐席。《大智度论 卷七》:“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牀若地,皆名师子座。”②指寺院中佛、菩萨的台座以及佛教高僧说法时的坐席。《北齐书·杜弼传》:“魏帝集名僧於显阳殿讲説佛理,勑弼昇师子座,当众敷演。”《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太清元年三月)乙巳,帝升光严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舍身。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道生》:“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説反於经义者,请於现身即表癘疾;若於实相不相违背者,愿捨寿之时据师子座。’” |
狮 | shī | 哺乳动物,雄的脖子上有长鬣,多产于非洲及印度西北部(通常称“狮子”;古亦作“师子”):狮子舞。狮子搏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不轻视)。 |
狮蛮 | shīmán | ①宋代重阳节蒸糕上的粉制饰物。亦借指这种蒸糕。②古代武官腰带钩上饰有狮子、蛮王的形象,因以指武官腰带。《水浒传第四十八回》黄金坚甲衬红纱,狮蛮带柳腰端跨。③指旧时节日赛会扮演的狮子、蛮王。 |
狮子花 | shīzihuā | 骏马名。又名九花虬。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郭家指郭子仪)明 何景明《画马行》:“细看不是白鼻騧,恐是当朝狮子花。” |
浉 | shī | 浉水名,在信阳市内,入淮河。 |
鰤 | shī | 异体字:魳。鰤鱼:体呈纺槌形,背部蓝褐色,腹部银白色。生活于海洋,春夏遊回近岸。 |
蒒 | shī | 植物名。苔草。莎草科的尤其是苔草属的植物。《博物志》海上有草焉,名蒒,其实食之如大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