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埶 | shī I. | ①丢:遗失。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流离失所。②违背:失约。失信。③找不着:迷失方向。④没有掌握住:失言。失职。失调(tiáo)。⑤没有达到:失望。失意。⑥错误:失误。失策。过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⑦改变常态:惊慌失色。⑧大小便。《聊斋志异 金世成》金诃使食矢,无敢违者。⑨使相形见绌,使黯然失色。唐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II.yì①同“佚”。奔逃。佚乐,闲散。②放荡,放纵。《庄子·徐无鬼》天下马有成材,若卹若失,若丧其一。明 王守仁《传习录 卷下》:“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参见“放佚”。 ③超过,后作“轶”。 |
失匕箸 | shībǐzhù | 典出《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谓因受惊而失落手中的餐具。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失匕"。唐 刘禹锡《平蔡州三首》之三:“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
失次 | shīcì | ①犹失伍。《国语·晋语三》:“失次犯令,死。” 韦昭注:“次,行列也。” ②指星辰运行不在应处的躔次上。《史记·天官书》:“单阏岁:岁阴在卯,星居子……其失次,有应见张,其岁大水。”张,星名。③次序错乱。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盖断简失次而然,非实散亡也。” 宋 陈岩肖《庚西诗话 卷上》:“太常乐章,篇序失次。”《聊斋志异 堵符》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道士),精神惨澹,言语失次。④犹失常。唐 刘禹锡《谢中书张相公启》:“昨者诏书始下,惊惧失次。”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天宫》:“郭迷乱失次,不觉屈膝。” |
失辞 失词 | shīcí | 言辞失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彘子以为諂,使赵括从而更之,曰:‘行人失辞。’”杜预注:“言误对。”《史记·秦始皇本纪》:“将閭曰:‘……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顷者割地,行人失辞。《晋书 王羲之传》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辞,班不能磨斯言之既玷。”廖仲恺《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我国对于庚子之役,实多未明其重要意义。‘拳匪’二字实为失词。” |
失道 | shīdào | ①迷失道路。夜行失道。《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失道,望见如持两炬者,随之果得道,径上贤首山,(王)广之军因得前。②违背道义,无道。《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汉书 霍光传》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 |
失道寡助 | shīdàoguǎzhù | 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毛泽东《论持久战》:“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
失度 | shīdù | ①谓失去分寸。《管子·内业》:“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尹知章注:“若忿怒过度,则常图而去之。”宋 文莹《玉壶清话 卷八》:“古之诫者,但恐湎淫失度尔。”清 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万历后作小题文字,有谐謔失度,浮艷不雅者。”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当然,年代久远,也容易传闻异词,毁誉失度。”②犹言失去法度。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③失态。班固《西都赋》:“舍櫺槛而却倚,若颠坠而復稽。魂怳怳以失度,巡迴涂而下低。”《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贵妃)冠髮散乱,语言失度,错呼圣上为郎君。”④失常。《晋书 谢安传》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 |
失队 | shīduì | 失落,丢失。亦作“失坠”。《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队。”《后汉书·袁安传》:“孝明皇帝奉承先意,不敢失坠,赫然命将,爰伐塞北。”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 卷十》:“予偶得其本,恐终失坠,今纪其年谱家谱传赞於此。”明 方孝孺《答刘养浩 之一》:“太史公《芝园集》托之叔端,不知何如……久之恐失坠,其幸存者慎无使散轶。” |
失而复得 | shīérfùdé | 失:遗失,丧失。失去而又得到。宋·王安石《原过》:“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叶圣陶《得失》:“陆先生摹拟那失而复得的快感,想象那过度劳作之后得以坐下来透一口气似的乐趣。”、 |
失怙 | shīhù | 失怙指丧父,即死了父亲。语本《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托克托,穆呼哩曾孙,萨曼之子也。幼失怙,其母笃意教之。清代 黄景仁《和容甫 诗》两小皆失怙,哀乐颇相当。托克托,穆呼哩曾孙,萨曼之子也。幼失怙,其母笃意教之现代戏曲家洪深《歌女红牡丹》:"红牡丹幼年失怙,事母尽孝。"《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冯)生曰:“儿少失怙,与我祖父处者,十不识一焉。素未拜省,乞便指示。” |
失魂落魄 | shīhúnluòpò |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冰心《南归》:“杰从满怀希望与快乐中,骤然下坠。他失魂落魄似的,一天哭好几次。” |
失惑 | shīhuò | 谓失去理智,精神错乱。《史记·吕太后本纪》:“今皇帝病久不已,迺失惑惛乱,不能继嗣奉宗庙祭祀,不可属天下,其代之。”《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皇太子有失惑无常之性,爰自孩乳,至今益章。” |
失教 | shījiào | ①失于教诲。②指缺乏教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 |
失节 | shījié | ①丧失气节,多指投降敌人。亦指丢失了自身职务的本分。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绝不失节。《晋书 武帝纪》邓艾虽矜功失节,然束手受罪。②封建礼教指妇女失去贞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③失去调节;失去控制;节序失常。饮食失节。《吕氏春秋·知分》晏子援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勿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
失据 | shījù | 失去凭依。忧懑失据。文选·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李善注:“毛萇诗传曰:‘据,依也。’”后汉书·皇甫嵩传:“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我为舍人所破,狼狈失据,为君所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七》自东晋以来,中原失据,故江南、北侨立州郡,纳其流亡之人。章炳麟《诸子学略说》:“进退失据,两无所容,此可谓调和者之戒也。” |
失君 | shījūn | ①犹庸主。《管子·任法》:“圣君任法而不任智,失君则不然,舍法而任智。”②失去君主的地位。《老子·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失律 | shīlǜ | 行军无纪律。指出战失利。征兵失律。《资治通鉴 卷160 梁纪 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上方昼寝,宦者张僧胤白朱异启事,上骇之,遽起升舆,至文德殿阁。异曰:“寒山失律。”上闻之,恍然将坠床。僧胤扶而就坐,乃叹曰:“吾得无复为晋家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北征之失律也,赵昌言表请行军法;及昌言知延州还,因事被劾,不得入见,(曹)彬在宥密,遽为帝请,乃许朝谒。 |
失路 | shīlù | ①迷失道路。英雄失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唐 方干《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②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③喻不得志。仕途不遇。扬雄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唐 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清 郑燮《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唐 王勃《藤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失溺 | shīnì | 谓失于举人,淹没良材。《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元年》:“而囊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
失期 | shīqī | 耽误规定的期限;没按照约定的日期。《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汉书·公孙敖传》:“后二岁,以将军出北地,后票骑,失期当斩,赎为庶人。”《宋书 本纪武帝上》诸葛长民失期不得发,刁逵执送之,未至而(桓)玄败。宋文天祥《集杜诗·镇江之战》序:“既而, 扬州失期,先出取败。”《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七》:“一言已定,必不失期,明日準造宅上。”《资治通鉴 秦纪一》已而谒归,故失期而还。 |
失权 | shīquán | 失去权力。《晋纪总论》树立失权,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由是天子益信延龄,而不直贄,竟罢贄相,以为太子宾客…… 延龄疏言贄等失权怨望。”《老残游记第十一回》:“我也常听父亲説起,现在玉帝失权,阿修罗当道。” |
失群 | shīqún | (人或动物)离群。他像一头失群的动物那样孤独。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嘶酸雏雁失羣夜,断絶胡儿恋母声。” |
失人 | shīrén | 谓错过人才;错用人才。《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晋 葛洪《抱朴子·逸民》:“夫周公大圣,以贵下贱,吐哺握髮,惧於失人。” 宋 苏舜钦《火疏》:“臣以谓近位之失人,政令之多缺,赏罚弗公之所致也。”明 刘基《杂解》:“有天下未尝无人也,有人未尝无用也,用得其当谓之得人,用失其当谓之失人。” |
失稔 | shīrěn | 歉收。《南齐书·明帝纪》:“吴、晋陵二郡失稔之乡,蠲三调有差。”《资治通鉴 齐纪二》按吴兴频岁失稔,今兹尤甚,去之从丰,良由饥棘。清 唐孙华《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诗》:“今兹岁失稔,敢厌芋魁羹?” |
失饪 | shīrèn | 指烹调生熟失宜。《论语·乡党》:“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失饪,失生熟之节。”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俄瘦奴以馔具出,脱粟失饪,殊不甘旨。” |
失入 | shīrù | 谓轻罪重判或不当判刑而判刑。《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大理卿萧俨恶延巳为人,数上疏攻之,会俨坐失入人死罪,钟谟、李德明辈必欲杀之。"胡三省注:"误入人死罪,谓之失入。"《宋史·查陶传》:"陶执法深刻,用刑多失中,前后坐罚金百馀斤,皆以失入,无误出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七》是岁,应天府失入平民死罪,未决,通判孙世宁辨正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三》(陈)安民坐官相州与失入死罪,属大理评事文及甫言于宰相吴充也。 |
失色 | shīsè | ①因惊恐而面色变白。惊愕失色。《庄子·天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于是长刀遮(袁)粲、(刘)彦节等,失色而去。《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魏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失色,目送帝曰:“此人似不能见容,吾不知死在何日。”《李愬雪夜入蔡州》诸将皆失色。②失去原本的容色。形容神色因惊惶改变。《汉书 卷六十八 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文明小史 第十一回》傅知府听了,面孔失色,做声不得。③因羞愧、吃惊或发怒而改变神色。《晋书·武帝纪》:“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纳讜正,未尝失色於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丁大全既安置贵州,与州将游翁明失色杯酒间。 |
失身 | shīshēn | ①指女子失去贞节。②身受危害;失去操守。《易·系辞上》:“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孟子·离娄上》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参见“守身”。 |
失慎 | shīshèn | ①疏忽大意;掉以轻心。行动失慎。《晋书 武帝纪》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②指失火。货舱失慎,延及舱面。 |
失声 | shīshēng | ①下意识地叫喊。失声惊叹。宋 范成大《州桥》:“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②放声痛哭。他闻讯失声痛哭。《晋书 愍帝纪》晋臣在坐者多失声而泣,尚书郎辛宾抱帝恸哭,为(刘)聪所害。 |
失时 | shīshí | 指错过时机。《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也有谓不逢时、违误农时、不当其时、不及时等意思。《史记·孟尝君列传》:“君急使使载币阴迎 孟尝君 ,不可失时也。”《晋书 宣帝纪》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宋 吕蒙正《命运赋》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元·无名氏《朱砂担 第四折》;“若不是我失时落势,怎生的便揽祸招危。”唐 杜荀鹤《送人宰德清》诗:“乱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时。” |
失势 | shīshì | 失掉权柄和势力。一个失势的朝臣。《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刘琮举州委质,而(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
失恃 | shīshì | 指死了母亲。语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清 田兰芳《云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公(袁赋诚)早失恃,事继母刘淑人如已母。”《聊斋志异 公孙九娘》先是,(莱阳)生有甥女,早失恃,遗生鞠养,十五始归其家。 |
失所 | shīsuǒ | ①失去安身之处。流离失所。《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彊弱相陵,元元失所。”《三国志·魏志·何夔传》:“自丧乱以来,民人失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帝诏州县存恤,毋令失所。②失当。《晋纪总论》风俗淫僻,耻尚失所。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己未诏曰:‘顷选举失所,多非其人。’”《旧唐书·李元紘传》:“户部侍郎杨瑒、白知慎坐支度失所,皆出为刺史。” |
失图 | shītú | 失去主意。仓猝失图。惶骇失图。《左传·昭公七年》:“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世说新语·言语》“嵇中散被诛”南朝梁 刘孝标《注引向秀别传》:“后康被诛,秀遂失图,乃应岁举到京师。”唐 刘禹锡《谢门下武相公启》:“詔命始下,周章失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宗大悲,恇然失图,无復情地。” |
失位 | shīwèi | ①丧失了王位;失去君权。②失去常态。《庄子·在宥》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 |
失伍 | shīwǔ | 谓失其行伍,掉队。《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赵岐注:“失其行伍。” |
失晓 | shīxiǎo | 谓不知天晓。后多指起身晚。《南史·后妃传上·齐高昭刘皇后》:“太子初在孕,后尝归寧,遇家奉祠,尔日阴晦失晓,举家狼狈,共营祭食。”《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次早隣舍起来,见刘官人家门也不开,并无人声息,叫道:‘刘官人!失晓了!’”明 单本《蕉帕记·下湖》:“谁想今朝失晓,起来红日中天。” |
失心风 失心疯 | shīxīnfēng | 神经错乱,精神失常。《水浒传第三九回》:“原来这宋江是个失心风的人。尿屎秽污全不顾,口里胡言乱语。”《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元礼魂飞魄丧,好像失心风一般。”《儒林外史第二七回》:“(王太太)灌醒过来,大哭大喊,满地乱滚,滚散头髮;一会又要扒到牀顶上去,大声哭着,唱起曲子来--原来气成了一个失心疯。” |
失性 | shīxìng | ①精神错乱。《太平御览 卷九三二》引南朝宋 刘义庆《幽明录》:“人有嫁女,未及昇车,忽便失性,出外殴击人乘,云:‘己不乐嫁俗人。’”《北史·董绍传》:“(绍)鬱鬱不得志,或行戏街衢,或与少年游聚,不自拘持,颇类失性。”②失去了原有的本性。《庄子·天地》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庄子·缮性》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失叙 | shīxù | 次序混乱;失去常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天降丧乱,皇纲失叙。” |
失言 | shīyán | ①不该对某人说却对他说了。这次泄密,是由于我的失言。《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②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酒后失言。 |
失宜 | shīyí | 不得当。《后汉书·班超传》:“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朔方节度使张齐丘给粮失宜,军士怒,殴其判官;兵马使郭子仪以身捍齐丘,乃得免。宋 苏轼《与王庠书》:“非寒煖失宜,则饥饱过度。”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几个月来军事上的失利,作战方法失宜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
失迎 | shīyíng | 套语,因没有迎接客人而向对方表示歉意。实在是公务缠身,对先生失迎了。《西游记第十九回》师父,弟子失迎,早知是师父住在我丈人家,我就来拜接,怎么又受到许多波折? |
失驭 失御 | shīyù | 失去驾驭,指丧失统治能力。《文选·陆机》:“昔汉氏失御,奸臣窃命。”李善注:“《答宾戏》曰:‘王涂芜秽,周失其御。’”《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河、洛之地,旧称朝市,自魏氏失驭,城阙为墟。《旧唐书·任瓌传》:“隋氏失驭,天下沸腾。”明 钱嶪《悯黎咏》序:“嘉靖戊申,崖吏失御。” |
失瞻 | shīzhān | 旧时客套语。谓失于瞻仰拜候。明 王錂《春芜记·探遗》:“(生):‘小娘子,宋玉拜揖。’(小旦作答礼介):‘相公,失瞻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繆千户 听得……假作吃惊道:‘元来是我乡亲,失瞻,失瞻。’”《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侍儿道:‘贵公子又是近邻,失瞻了。’” |
失张失智 失张失志 失张失致 | shīzhāngshīzhì | 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清平山堂话本 简贴和尚》:“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娘见那女孩儿前言不应后语,失张失志,道三不着两,面上忽青忽红。清·陈森《品花宝鉴》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间摸了两摸,失张失致的道:‘奇怪’!”朱自清《笑的历史》:“那时我这个人六神无主,失张失智的。没有从前唧溜,也没有从前勤快了。”《品花宝鉴》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间摸了两摸,失张失致的道:‘奇怪!’” |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 shīzhīdōngyú shōuzhīsāngyú |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
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 | shīzhīháolí chàzhīqiānlǐ | 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史记·太史公自序》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孔广森补注:“易説通卦验文。” |
失之交臂 | shīzhījiāobì | 交臂:胳膊碰胳膊。指双方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机会。做事要抓住时机,不可轻易放过,以免失之交臂,抱憾终生。上次我去杭州,正巧你去了苏州,失之交臂,又未能见面。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
失之交臂 | shīzhījiāobì | 形容当面错过。《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用人者不务取其大而专取小知,则卓荦俊伟之材失之交臂矣。 |
失指 失旨 | shīzhǐ | 不合帝王旨意。《汉书·张骞传》:“﹝使者﹞来还不能无侵盗币物,乃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輒覆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復求使。”颜师古注:“乖天子指意。”《晋书 宣帝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宋书·徐湛之传》:“元嘉末,徵鑠自寿阳入朝,既至,又失旨,欲立宏 ,嫌其非次,是以议久不决。”《资治通鉴 齐纪八》帝(北魏孝文帝)久疾多忿,近侍失指,动欲诛斩;(元)勰承颜伺问,多所匡救。《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夫学士命词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此大患也。 |
失中 | shīzhōng | 亦作“失衷”。不合准则。《汉书·食货志赞》:“至于王莽,制度失中,姦轨弄权,官民俱竭,亡次矣。”《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长史刑罚失中、为百姓所苦。《魏书·郭祚传》:“诸文案失衷,应杖十者为一负。罪依律次,过随负记。”宋 苏轼《祈晴雨师·祝文》:“刑政之失中,民惟吏之怨。雨暘之不时,民亦不能无望於神也。” |
矢忠 | shǐzhōng | 立誓效忠。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我们要永远矢忠于这种信心。” |
失众 | shīzhòng | 谓失去民心;失去众心。《左传·襄公十八年》:“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礼记·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孙子·行军》:“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杜牧注:“忧在内,是自失其众心也。”张预注:“言士卒相聚私语,低缓而言,以非其上,是不得众心也。” |
失坠 | shīzhuì | 失去、废弛。《国语·周语上》:“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犹恐其有坠失也,故为车服、旗章以旌之。”唐 杜甫《梦李白 其二》:“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唐·薛用弱《集异记·徐佐卿》:“然此箭非人间所有,吾留之于壁上,后年箭主到此,即宜付之,慎无坠失。”宋·叶适《应诏条奏六事》:“风流日以坠失,士俗日以颓败,宫无素望,人无定品。”清·袁赋谌《重修(袁可立)始祖荣公遗像记》:“遗像相传,罔致失坠。岁次壬午,流寇破睢,城相遂亡。”《清史稿·礼志三》:“明神、熹二宗,法纪坠失,愍帝嗣统,事无可为,虽国覆身殉,未可以荒淫例。”参见“失队”。 |
失足落水 | shīzúluòshuǐ | 脚一滑跌入水中。比喻一时受诱骗而行为堕落。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87回:“想是那位客官夜间出来小解,失足落水,或是有的。”鲁迅《论“赴难”和“逃难”》:“大学生们曾经和中国的兵警打过架,但是‘自行失足落水’了,现在中国的兵警尚且不抵抗,大学生能抵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