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ǎng I.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II.参见shàng。

shàng I.

①位置在高处的,与“”相对:楼上。上边。②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③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④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⑤去,到:上街。⑥向前进:冲上去。⑦增加:上水。⑧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⑨涂:上药。⑩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11.拧紧发条:上弦。12.登载,记:上账。13.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14.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15.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16.作动词,通“尚”表示崇敬,尊重;崇尚等;向上推荐:西汉·贾谊《治安策上亲。上齿。上贵。上贤。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后汉书 袁绍传》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17.到任;就职;管理,领导。上任;上官;上台;上民。《庄子·列御寇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18.上书。《史记 高祖本纪》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II.shǎng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上岸

shàng’àn

①谓舍舟登陆。三国蜀 诸葛亮《绝盟好议》:“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魏书·崔浩传》:“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十七回》:“述农恐怕有事,请先上岸罢。”②比喻弃邪归正。 黄谷柳《虾球传·赌注》:“‘洗手上岸’?好!等我把那四百桶汽油和三千九百袋米弄到手,我们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上邦

shàngbāng

犹上国。《西游记第三九回》自古道,上邦皇帝,为父为君;下邦皇帝,为臣为子。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覩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李善 注:“上邦,犹上国也。”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当时各弱小民族和国家,都是拜中国为上邦,要到中国来朝贡,要中国收他们为藩属。”参见“上国”。

上报

shàngbào

①谓报答主上的恩德。晋 李密《陈情事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②犹上复。复人来信的敬语。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③向上级汇报。④谓将文章、新闻等刊载在报纸上。

上变

shàngbiàn

向朝廷告发谋反等非常事变。《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资治通鉴·汉高帝九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变,非常也。谓上告非常之事。"《金史·酷吏传序》:"熙宗迭兴大狱,海陵翦灭宗室,钩棘傅会,告奸上变者,赏以不次。"(萧)怀忠依违其间,既而上变,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使宰相问(萧)裕,裕即款伏。清 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嘉庆十七年,大姚令上变,告乌龙口有众数千,啸聚为乱。”

上表

shàngbiǎo

上奏章。《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

上兵伐谋

shàngbīngfámóu

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孙子兵法》: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九》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

上裁

shàngcái

敬语,请对方裁决。多用于下对上。明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考满》:“四品以上,任滿黜陟,取自上裁。”《儒林外史第九回》況且婁府説,這項銀子,非贓非帑,何以便行監禁?此事乞老爺上裁。

上谄下渎

shàngchǎnxiàdú

谄:奉承;渎:轻慢,亵渎。奉承上级,轻慢下属。《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上尘

shàngchén

旧时表奏函牍中表示谦抑的套语,意为有污尊长视听。晋 庾亮《让中书监表》止足之分,臣所宜守,而偷荣昧进,日尔一日,谤讟既集,上尘圣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近年它司内郡应用奏状者,或以札子上尘乙览,其间往往诋讦前政,陈说己能,不知大体。

上乘

shàngchéng

①上品;上等:上乘佳作。②佛教用语,即大乘,一般借指高妙的境界或上品。直超无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个清闲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斗也

上齿

shàngchǐ

①长在口腔前部的牙齿。指门齿、犬齿。《吕氏春秋·博志》:“凡有角者无上齿。”《大戴礼记·易本命》:“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 ②敬老。上,通“尚”。齿,指高年。《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孔颖达疏:“又於乡学习此乡饮酒之礼,令老者居上,故云上齿。”《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諫,赞相礼仪,宴会则上齿。”

上春

shàngchūn

孟春。指农历正月。《周礼·春官·天府》:“上春,衅宝镇及宝器。”郑玄注:“上春,孟春也。”南朝梁 何逊《咏早梅诗》:“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南朝梁 江淹《别赋》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唐 杨师道《奉和正日临朝应诏诗》:“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清 曹寅《穀日西轩燕集诗》:“上春八日喜春晴,屋角梅枝照夜明。”鲁迅《集外集拾遗·无题 诗》:“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

上蹿下跳

上窜下跳

shàngcuānxiàtiào

比喻坏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一有机会,他就上蹿下跳,煽风点火。他上窜下跳终于将儿子安排到重要的岗位。蒋子龙《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上窜下跳,根据需要打出各种不同的旗号,把厂长的事情办成。”阿来《尘埃落定》第四章:“这东西足足有三四十斤,真不知道他有多大气力,戴着它还能上蹿下跳,仗剑作法。”

上达

shàngdá

①向上报告。下情上达。②通晓德义。《论语·宪问篇》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当受骗

shàngdàngshòupiàn

因信假为真而被欺骗、吃亏。陆文夫《微弱的光》:“这九年也没有完全浪费,思考了不少问题,不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他确实感到上当受骗了。”

上道

shàngdào

①君上之道。《易·节》:“六四: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高亨注:“六四为阴爻,为柔;九五为阳爻,为刚。六四居九五之下,是为柔从刚。象臣民遵从君上之道。”②玄妙之道。马王堆墓帛书道原:“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南朝梁 陶弘景《真诰卷四》:“遂开上道,允得妙门。”《云笈七籤卷九》:“此三洞经符,上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仙之所闻哉。”③指太阳近北极的轨道。《隋书·礼仪志一》:“自开皇以来,日近北极,行於上道,晷度延长。”明 叶子奇《草木子·钩玄》:“或者谓有道之国,日行上道而长。”④通衢,大路。唐 严维《酬谢侍御喜王宇及第见贺不遇之作诗》:“柳映三桥发,花连上道明。”⑤出发上路,启程;上调,提拔。晋 李密《陈情事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明 苏伯衡《瞻云轩记》:“ 武毅公尝上休致之请矣,及云南之命下,即日上道,初不以老为辞,其为忠也,何以加诸。”郭小川《雪兆丰年诗》:“万里前程,就从此上道。”

上德

shàngdé

①至德;盛德。《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韩非子·解老》:“德盛之谓上德。”《晋纪总论》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谓浚己以生也。南朝梁 江淹《后让太傅扬州牧表》:“自非上德横乎天地,高绩格於区宇,烈誉馥於一时,茂名鬱乎当世者,岂有降今日而莫先哉!”元 耶律楚材《题万寿碑阴诗》:“端然居上德,非碑道亦行。”②指帝德。班固《两都赋 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③借指帝王。明 徐渭《代被论乞免得温旨谢表》:“重誓餘生,捐酬上德。”④崇尚德行。上,通“尚”。《管子·戒》:“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二月,晋郤縠卒,原軫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

上第

shàngdì

①上等;第一。《后汉书·梁冀传》:“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於冀。”李贤注:“上第,第一也。”《晋书 符坚载纪 上》坚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唐 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②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后汉书·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清 吴伟业《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 诗》:“君也读书致上第,传家翰墨閒游戏。”及第。唐 李复言《续幽怪录·张庾》:“明年春,(庾)进士上第焉。”宋 刘攽《次韵晁单州 诗之六》:“爱子桂枝新上第,弄孙兰茁始书名。”

上帝

shàngdì

天帝。《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指君主,帝王。③远古的帝王。④指先帝。⑤基督教传教士借用中国原有语词,对其所信奉之神God的译称。天主教译作“天主”。

上丁

shàngdīng

①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注:为将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唐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孔子的日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丙戌,宰执请讨论上丁释奠、皇太子入学之仪。壮丁。《南齐书·柳世隆传》(沉攸之)仍蹙迫羣蛮,骚扰山谷,扬声讨伐,尽户上丁。

上番

shàngfān

谓轮替值勤。唐 吴兢《贞观政要·慎终》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宋 吴自牧《梦粱录·大内》小园子、快行、亲从、辇官、黄院子、内诸司司属人员等上番者,俱聚于廊庑,祗候服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押宿之官,上番之士,终日驱驰,加之饥渴,已不胜倦。

上封

shàngfēng

①谓帝王登泰山筑坛祭天。《史记·孝武本纪》:“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②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晋书 元帝纪》群公卿士,其各上封事,具陈得失,无有所讳,将亲览焉。唐 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务进者争先,上封者潜毁。功言易信,孤愤难申。"宋 司马光《答彭朝议寂书》:"虽然朝廷近发诏书,溥覃四海;虽市廛畎亩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

上峰

shàngfēng

①旧指上级长官。这是上峰的指示。旧时称上级长官:俗称军令如山,上级的命令就有如山峰一样,因此上峰有令即指执行上峰的命令。《官场现形记 第九回》上峰不允购办机器。婉商务退款二万,悉数交王观察收。②高峰。上峰百丈绝,下趾万寻悬。

上竿掇梯

上树拔梯

shànggānduōtī

shàngshùbátī

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怕人家调犯,早共晚夫人见些破绽,你我何安。问甚么他遭危难?撺断得上竿,掇了梯儿看。·晓莹《罗湖野录》第一卷引宋·黄庭坚《与兴化海老手帖》:此事黄龙兴化亦当作助道之缘,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树拔却梯也。

上干

shànggàn

上冲;上矗。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山则盘紆岪鬱,隆崇峍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临安府学生叶李、萧规应诏上书,诋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以致上干天谴。宋 陆游《入蜀记卷三》:“(小孤山)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明史卷二十四 庄烈帝二》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聊斋志异 钱卜巫》余生平暴殄天物,上干天怒,遂至饥冻以死。

上干天咎

shànggàntiānjiù

“招致上天的责罚”。其中,“干”表示招致,“天”指上天,“咎”表示责罚。形容因自身的过失而引起不好的结果或惩罚。明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刎前曾说过:“朕登极十七年,致敌人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上功

shànggōng

①最高的功绩。崇尚劳作或功绩。《吴子·励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餙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 郑玄注:“功,农功。”《管子·问》:“授事以能,则人上功。”②呈报功劳。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孝文帝》:“今臣闻云中太守魏尚 ……斩首上功,误差数级,下之吏,尚竟抵罪。”路岩、韦保衡上言:“康承训讨庞勋时,逗桡不进,又不能尽其余党,又贪虏获,不时上功。”

上宫

shànggōng

①《诗·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后以“上宫”指美人居住之所。司马相如《美人赋》:“途出郑卫,道由桑中;朝发溱洧 ,暮宿上宫。”南朝梁 江淹《别赋》:“桑中卫女,上宫陈娥。”唐 王棨《凉风至赋》:“悄丝管於上宫,陈娥翠敛;颭簷楹于华省,潘鬢霜凋。”楼馆。《孟子·尽心下》:“孟子之滕,馆於上宫。”赵岐注:“上宫,楼也。孟子舍止宾客所馆之楼上也。”指天子的祖庙。《宋史·礼志二六》:“凡上宫用牲牢、祝册,有司奉事;下宫备膳羞,内臣执事,百官陪位。”仙宫。《云笈七籤 卷二九》:“上上禪善无量寿天王 ……治天王国朱林七宝琼臺,乘十二玄龟飞青羽盖,从上宫太仙玉童三十二人。”《西游补第十三回》:“原来孙行者石匣生来,不曾晓得自家八字,唯有上宫玉笈注他生日,流传于深山秘谷之中。”⑤用作对道观的敬称。《西游记 第三三回》:“我还得走路,将马让与你骑一程,到你上宫,还我马去罢。”⑥古乐调名。《国语·周语下》:“王以二月癸亥夜陈,未毕而雨。以夷则之上宫毕,当辰。辰在戌上,故长夷则之上宫,名之曰羽。”韦昭注:“上宫,以夷则为宫声。”

上官

shàngguān

高官;大官。《汉书 王莽传下》郡县力事上官,应寒诘对,共酒食,具资用,以救断斩,不给复忧盗贼治官事。上司;长官。清 蒲松龄《促织》: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指郡府。复姓。有上官桀。⑤受命上任。

上邽

shàngguī

上邽,古县名,本邽戎地,据《水经注》记载地理位置,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八月,帝自上邽晨夜东驰。《晋书 宣帝纪》(诸葛)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

上国

shàngguó

①在某种场合对祖国的爱称、敬称。《资治通鉴 后汉纪一》契丹主自白马渡河,谓宣徽使高勋曰:“吾在上国,以射猎为乐,至此令人悒悒。今得归,死无恨矣。”②诸侯或蕃邦对中央或中心大国称呼。《东周列国志 第三回》:“武公曰:‘老夫年迈无识,止为臣子,义不容辞,勉力来此。扫荡腥膻,全仗上国。今计将安出?’”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3篇》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东学党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③春秋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④宋称金为上国,“北上南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帝(宋高宗)曰:‘且慈亲之在上国,一寻常老人耳,在本国则所系甚重。’往用此意,以天性至诚悦之,彼亦当感动也。⑤国都以西地区,古日本称中国。唐 钱起《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上好下甚

shànghǎoxiàshèn

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和下睦

shànghéxiàmù

指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三折》:“常则是户静门清,上和下睦,立计成家,众口流传。”《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所以子弟行中,有了潘安般貌,邓通般钱,自然上和下睦,做得烟花寨内的大王,鸳鸯会上的主盟。《红楼梦第九回》他不多几年,已巴到极顶的份儿,也只为识时达务,能够上和下睦罢了。

上户

shànghù

富裕之家。上等的店家。《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把此乡间些少上户诈骗,乱行法度,无所不为。

上皇

shànghuáng

天帝。《庄子·天运》:“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南朝宋 谢灵运《七里濑诗》:“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誚。”楚人亦用以称东皇太一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王逸注:“上皇,谓东皇太一也。”太古的帝皇。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於上皇之世。”孔颖达疏:“上皇,谓伏牺,三皇之最先者。” 唐 钱起《衡门春夜诗》:“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寧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太上皇的简称。唐 颜真卿《皇帝即位贺上皇表》:“伏承陛下命皇太子践祚改元,皇帝上陛下尊号曰上皇天帝。” 唐 黄滔《马嵬诗之一》:“鸣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陇头呜咽多。”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上皇於宫中亲择数件与之,贯以献金主,果大喜。”

上计掾

shàngjìyuan

古代佐理州郡上计事务的官吏。《后汉书·皇甫规传》:“(规)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晋书·宣帝纪》:“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

上将

shàngjiàng

主将,统帅。指地位高的将领。汉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三国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三国演义》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唐 李商隐《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②“军衔”的一级。将官中的一级,低于大将,高于中将。③高明的将领。《孙子·地形》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上交不谄

shàngjiāobùchǎn

谄:巴结、奉承。与据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上介

shàngjiè

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胄(裴胄)使事,为上介。"《宋史·赵赞传》"判官李恕者,本延寿(赞之父)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赞出镇,从为上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或言:“以宦官(童贯)为上介,国无人乎?”

上礼

shànɡlǐ

最高之礼。特殊礼遇。注:文言文中,常拆开讲,如“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解为“皇上对他很礼遇恭敬,经常亲自送他。”或“王事上礼备矣”,解为“大王,您对待天子的礼节已经足够了。”现今常用作红白事送礼金之意。这回某某结婚,你上礼吗?③依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等他律手段(“礼”)来强行施治。《老子·第三十八章》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林(苑)

shànglín(yuàn)

①古宫苑名。秦旧苑,初荒废,至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三辅黄图·苑囿》:“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书云:‘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果。’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东汉 班固《汉书 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②古宫苑名。东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魏洛阳故城西。东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③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④泛指帝王的园囿。唐 钱起《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唐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宋 岳飞《从驾游内苑应制诗》:“勒报游西内,春光靄上林。”清 孔尚任《桃花扇·归山》:“何处家山,回首上林春老,秣陵城烟雨萧条。”⑤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唐 李白《大猎赋》:“上林云:左苍梧,右西极。”

上流

shàngliú

①上游。《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刘)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②旧指社会地位高的。上流社会。《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于时内难未弭,外邻勍敌,王琳作梗于上流。③上等;上品。上流作品。

上楼去梯

shànglóuqùtī

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他尽干些上楼去梯之类的坏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上漏下湿

shànglòuxiàshī

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他们原来的破茅房一下雨就上漏下湿。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上路

shànglù

①起程,动身。天色未明就出门上路。②大路;通衢。唐 王勃《滕王阁序》:“儼驂騑於上路,访风景於崇阿。”

上南落北

shàngnánluòběi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他又不和我一搭儿做买卖,我怎知他上南落北。”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如今的年青人,心都野了,总不肯守在家里,欢喜往外跑……可是等我闭了眼睛,那时上南落北,都由他去罢。

上农

shàngnóng

①亦称“上农夫”。古代指种植条件较好、收益较多的农民。《管子·揆度》:“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孟子·万章下》:“上农夫食九人。”赵歧注:“一夫一妇佃田百亩。百亩之田,加之以粪,是为上农夫,其所得穀,足以食九口。”王充《论衡·别通》:“耕夫多殖嘉穀,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晋书·武帝纪》:“古者以德詔爵,以庸制禄,虽下士犹食上农,外足以奉公忘私,内足以养亲施惠。”宋 宋祁《代薛参政乞致仕上皇帝第一表》:“偶比诸生之牒,遂代上农之耕。”②重农。上,通“尚”。《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上情下达

shàngqíngxiàdá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上穹

shànɡqiónɡ

上天;天帝。三国 魏 曹植《武帝诔》:"弃离臣子,背世长终。兆民号啕,仰愬上穹。"《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赵光义)冀上穹降鉴,使运祚悠远,大臣亦世守禄位。《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今者神告先期,灵文果降,实彰上穹佑德之应。

上人

shàngrén

①旧时尊称僧人。唐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②佛教称德行高尚的人。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③指职位高的统治者。④上等人。农工商贾劳苦营生,非上人之所为。⑤方言,指父母或祖父母。⑥凌驾于他人之上。

上善若水

shàngshànruòshuǐ

《老子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胡石英: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高山可以仰止,厚德可以载物。

上上下下

shàngshàngxiàxià

上面下面,往上往下,上级和下级,泛指单位的整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今夜又该我们两个捕猎,和十数个乡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你们从下面上来,左邻右舍,上上下下,接触广泛,了解的人多。”

上事

shàngshì

①向朝廷上书言事。《后汉书·隗嚣传》:“嚣宾客、掾史多文学生,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②指所上的奏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③接任;就职。《资治通鉴·后高祖天福十二年》:“壬午,延寿下令,以来月朔日於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甲子,詔:‘凡宰相召自外者,令百官班迎之;自内拜者,听行上事仪。’”④处理公务。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中书门下官并於西省上事,以便礼仪。”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太常卿封敖於私第上事,御史弹奏,左迁国子祭酒。故事太常卿上日庭设九部乐,尽一时之盛。敖欲便於观閲,遂就私第视事。”

上寿

shàngshòu

①旧指高寿。②向人敬酒,祝颂长寿。奉觞上寿。《史记·滑稽列传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史记 孝武本纪》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晋书 武帝纪》先是,帝不豫,及瘳,群臣上寿。

上疏

shàngshū

①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史记·武帝本纪》:“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验者。” 唐 杜甫《遣兴诗之四》:“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新五代史·明宗纪论》:“当是时,大理少卿康澄上疏言时事。”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第一节》:“朱元璋假托有星变,得杀大臣应灾,把李善长和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起杀掉,这年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一年后有人替他上疏喊冤。”②指奏章。《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所著赋、颂、铭、誄、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上书

shàngshū

①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公车上书: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汉书 霍光传》(霍)山又坐写秘书,显为上书献城西第,八马千匹,以赎山罪。《宋书 卷十 顺帝纪》行宋正朔,上书不为表,答表不为诏。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 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其尝上书在正等者升甲,邪等者黜之。②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③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明 汤显祖《牡丹亭·闺塾》:"这早晚了,还不见女学生进馆,却也娇养的紧……春香,请小姐上书。"《红楼梦 第九回》:"可巧这日代儒有事回家,只留下一句七言对联,命学生对了,明日再来上书。"

上司

shàngsī

①上级。首先去见他的顶头上司。《笑林广记 光屁股》有上司面胡者,与光脸属吏同饭。②高级官吏。

上巳节

shàngjié

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又称女儿节。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聊斋志异 恒娘》后日为上巳节,欲招子踏春园。参见“高禖”。

上宿

shàngsù

值夜。《水浒传第四五回》自此为始,但是杨雄出去当牢上宿,那和尚便来。

上台

shàngtái

①比喻出掌政权或就任要职,或泛指三公、宰辅。《聊斋志异 梦狼》黜陟之权,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台喜也?《红楼梦 第五四回》:“ 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这一年,德国是希特勒上台,美国是罗斯福上台,这个时候,美苏才建交。” ②亦为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简称。《元史·世祖纪二》:“秋七月甲戌,彗星出舆鬼,昏见西北,贯上台,埽紫微、文昌及北斗。” ③上司,上官。《笑林广记 光屁股》上台须间偶带米糁。门子跪下禀曰:“老爷龙须上一颗明珠。”

上天入地

shàngtiānrùdì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清·洪昇《长生殿》第四十六出:待贫道就在坛中,飞出元神,不论上天入地,好歹寻著娘娘。

上吐下泻

shàngtǔxiàxiè

呕吐与腹泻。指人患病。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上吐下泻的病,只要吃两口鸦片烟就好了。”

上闻

shàngwén

①向朝廷呈报。《鹖冠子·王鈇》:"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西汉·贾谊《过秦论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汉书·谷永传》:"臣闻王天下有国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时诸路大乱,飞章告急者络绎而至;(萧)德勒岱不即上闻,有功者亦无甄别,由是将校怨怒,士无斗志。清 方苞《狱中杂记》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②古赐爵名。《吕氏春秋·下贤》(魏文侯)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吕氏春秋·上农》:"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许维遹集释引孙诒让曰:"上闻,赐爵也,亦谓通名于官也。"

上屋抽梯

shàngwūchōutī

比喻诱人上前然后断了他的后路。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如果不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在圈子里德高望重的他决对不会做出上屋抽梯的事情来。

上下交困

shàngxiàjiāokùn

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清史稿 食货志一》:“以中国所有财产抵借外债,积数十年不能清偿。摊派加捐,上下交困。”

上下其手

shàngxiàqíshǒu

表示玩弄手法,颠倒是非的意思。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文明小史 第二十九回》:“那时刑部堂官,是个部曹出身,律例盤得极熟,大约部办也拿他不住,不能上下其手。” 《聊斋志异 阎罗薨》魏乃云:“然,具有之。但阴曹之法,非若阳世懵懵,可以上下其手,即恐不能为力。”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二十四回》因此他一到工上,先把前头委的几个办料委员,抓个错,一齐撤差,统通换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聊斋志异 席方平》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

上下同门

shàngxiàtóngmén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上下同欲

shàngxiàtóngyù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上下一心

shàngxiàyīxīn

上上下下一条心。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与之远举极战,则不可。”邓小平《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我们应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达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上仙

shàngxiān

成仙;登仙。《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唐 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向使子无噫声,吾之药成,子亦上仙矣。”明 陈继儒《虎荟卷二》:“天宝中,緱氏县太子陵仙鹤观,每年九月三日夜,即有道士一人上仙。”郑泽《七夕赴城诗》:“自昔悲尘世,由来有上僊。”死亡的婉词。多指帝王。《旧唐书·郑颢传》:“不数日, 宣宗不豫,废朝会,及宫车上僊,方悟其事。”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仁宗不悦,即时回輦,翌日上仙,而英宗登极。”

上弦

shàngxián

①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月牙形,其弧在右侧。这种月相叫“上弦”。《聊斋志异 狐嫁女》时值上弦,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②给钟表上发条。③搭上箭,扣紧弓弦。明 梁辰鱼《浣纱记.第二十七出》群臣奋未敢前,待先行便上弦,你风花队里去收飞箭。

上贤

shàngxián

推崇有德才的人。上,通“尚”。老子:“不上贤,使民不争。”《韩非子·忠孝》:“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西汉·贾谊《治安策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汉书·艺文志序》:“选士大射是以上贤。” 德才超著的人。谓德才超人。《荀子·正论》:“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汉书·翼奉传》:“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晋 傅玄《傅子卷四》:“以曄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康有为《大同书丙部》:“士人民家,则虽以孔子之至贤,仅摄相事;颜渊之上贤,不得一命。”

上邪

shàngxié

乐府铙歌篇名,以第一句“上邪”二字而名。上,指天;邪,通“耶”,语气词,表示感叹。上邪,犹言天啊,即指天为誓的意思。两汉《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辛

shàngxīn

农历每月上旬的辛日。《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明年正旦,大庆殿当受朝贺,其三日上辛,祈谷于上帝,前三日不作乐,请如庆历元年故事用次辛。

上刑

shàngxíng

对受审人使用刑具。重刑。《尚书 吕刑》上刑适轻,下服。《孟子·离娄上》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上行下效

shàngxíngxiàxiào

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上医医国

shàngyīyīguó

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上寅

shàngyín

农历每月上旬之寅日。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等》又神曲法:以七月上寅日造,不得令鸡狗见及食。唐 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校猎求初吉,先农卜上寅。《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四》伊奇布锡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

上谒

shàngyè

谓通名进见尊长。《史记·李斯列传》:“赵高待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謁,如此者三。”《汉书·陈馀传》:“陈涉 起蘄至陈,耳、 餘上謁涉 。” 颜师古注:“上其謁而见也,上謁,若今之通名。”《资治通鉴 汉纪七》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上。 《资治通鉴 汉纪八》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王薄之,不任。周丘乃上谒。

上游

shàngyóu

①河流靠近发源地的一段。黄河上游。②比喻先进的地位。力争上游。③上级;上层。上流。只恐上游知道。清 龚自珍《咏史》:“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上雨旁风

shàngyǔpángfēng

形容家里贫穷,房屋破旧。唐·韩愈《面海神庙碑》:“上雨旁风,无所盖障。”

上谕

shàngyù

即诏书,是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也指清代皇帝用来发布命令的一种官文书。比如现存的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5篇》6月16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亦曾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

上源

shàngyuán

上游;上流。《晋书 符坚载纪上》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南朝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吴故宫亦有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人呼为脂粉塘,吴王宫人濯粧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唐 元祯《赛神诗》:“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二》:“震泽上源,皆山环之,了无大川。”《元史·河渠志一》:“世祖时开通惠河,安置闸座,全藉上源白浮、一亩等泉之水以通漕运。”

上援下推

shàngyuánxiàtuī

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苑

shàngyuàn

又称上林苑,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古时供帝王游赏或打猎的园林。唐 顾况《宫词》“长乐宫连上苑春,玉楼金殿艳歌新。君门一入无由出,唯有宫莺得见人。”唐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銮舆迥出仙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聊斋志异 西湖主》攀扉一望,则台榭环云,拟于上苑,又疑是贵家园亭。

上章

shàngzhāng

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向皇帝上书。宋 朱敦儒《鹧鸪天 西都作》:“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道士上表求神。

上烝下报

shàngzhēngxiàbào

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泛指男女乱伦。《左传;、 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左传·宣公三年》:“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至如上烝下报,同人道于禽兽。

上知下愚

shàngzhìxiàyú

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论语·阳货篇》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智

shàngzhì

①上等智慧。《颜氏家训 教子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用适和羹,是隆大厦,上智中主,咸由此术。②指大智之人。

上智下愚

shàngzhìxiàyú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上冢

shàngzhǒng

亦作“上塚”。①指首辅,朝廷大臣。宋 宋祁《贺孔谏议上任启》:“干将沃若,式观上冢之容;粉米襜如,更重趋庭之训。”亦作“上塚 ”。②上坟,扫墓。《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魏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李世民)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宋 庄绰《鸡肋编 卷上》:“寒食日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於塋树。”元 萨都剌《崔镇阻风有感诗》:“逆风吹河河倒行,阻风时节近清明,南人北人俱上塜,桃花杏花飞满城。”清 曹寅《西轩赋送南村还京诗之二》:“连鑣双使节,上塜一迴车。”

上柱国

shàngzhùguó

官名。战国楚制,凡立覆军斩将之功者,官封上柱国,位极尊宠。北魏置柱国大将军,北周增置上柱国大将军,唐宋也以上柱国为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柱国次之。历代沿用,清废。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广陵人召平)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上尊

shàngzūn

①古代祭祀或燕饮时放在上位的酒杯。《礼记·郊特牲》:“黄目,鬱气之上尊也。”孔颖达疏:“祭祀时列之最在诸尊之上,故云上也。”黄目,一种用黄铜雕饰的酒杯。《礼记·少仪》:“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郑玄注:“尊者,设尊者也;酌者乡尊,其左则上尊也。”②泛指堂上的酒杯。《礼记·文王世子》:“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孔颖达疏:“上尊,堂上之酒尊。”③谓上等酒。《元史·张思明传》:“(思明)因疏和林 运粮不便事十一条,帝劳以端砚、上尊。”明 唐龙《寿少师石淙先生五十韵》:“饌分玉筋洁,酒赐上尊醇。”《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使尚书令赐君上尊酒十石,养牛一,君审处焉!④尊奉。《史记·晋世家》:“十二年冬,齐顷公如晋,欲上尊晋景公 为王,景公让不敢。”

上佐

shàngzuǒ

部下属官的通称。《晋书·王舒传》:“明帝之为东中郎将,妙选上佐,以舒为司马。”《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南徐州剌史晋平敕王(刘)休,前镇江陵,贪虐无度,上(刘宋平帝刘彧)不使之镇,留之建康,遣上佐行府州事。通职官十五“大唐州府佐吏与隋制同,有别驾,长史、司马一人”原注:“大都督府司马,有左右二员,凡别驾、长史、司马通谓之上佐。”《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宰相拟上州司马,帝曰:‘上佐乃士人所处,资望甚优,亦不可轻授,此辈但当於乐部迁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