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竊 | qiè | ①《说文》窃,盗自穴中出曰窃。窃窥(偷看);失窃(财物被人偷走);偷窃(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窃宝;窃铁(偷取斧钺);窃药(偷药);窃食(偷吃)《子·胠箧》窃国者为诸侯。窃誉(窃取声名);窃政(窃取政权);窃食(窃取俸禄);窃柄(窃夺权柄);剽窃(抄袭窃取)②谦辞,指自己:窃谓。窃以为可行。窃以为“为学”就是求知。窃爱怜之。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臣窃独过之。③私自,暗中:窃笑。窃听。《孟子·离娄下》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六》臣窃见近日盗贼纵横,盖由威令不行。窃念(私下想念。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窃比(谦词。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战国策·秦策三》:“躬窃閔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
窃盗 | qièdào | ①偷窃劫夺。《管子·八观》:“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淮南子·氾论训》:“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此执政之所司也。”《后汉书 袁绍传》父(曹)嵩,乞匄携养,因臧买位,舆金替宝,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鲁迅《南腔北调集·火》:“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②指小偷和强盗。《孔子家语·始诛》:“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前蜀 韦庄《秦妇吟》:“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 |
窃鈇 窃斧 | qièfū | ①《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后以为目随心乱的故。《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却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唐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然而於窃鈇而知心目之可乱,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间,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疑。”宋 苏轼《辨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然至於窃斧而知心目之可乱,於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惑。”②谓王者大权被人所窃。唐 刘知几《史通·书五行志错误》:“案周当战国之世,微弱尤甚,故君疑窃斧,臺名逃债。” |
窃钩 | qiègōu | 偷腰带钩。谓小偷小摸。明 储国桢《杂咏》:“羣盗窃钩终问鼎,元戎筹国并齎粮。”续范亭《感言》:“古人有窃国窃钩之喻,今日竟有窃党而兼窃国者,当得何罪?”参见“窃鉤者诛,窃国者侯 ”。 |
窃钩窃国 | qiègōuqièguó |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窃鉤者诛 窃国者侯 | qiègōuzhězhū qièguózhěhóu | 《庄子·胠箧》:“彼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史记·游侠列传序》:“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鉤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后遂以“窃鉤者诛,窃国者侯”讥刺旧社会小盗被杀、大盗得国的反常现象。亦省作“窃钩盗国”。廖仲恺《有感诗》:“窃钩盗国将谁咎?扃鐍缄縢只自欺。” |
窃据要津 | qièjùyàojīn | 比喻用阴谋手段占据重要的职位。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若夫暗藏之汪精卫则招摇过市,窃据要津;匿影藏形,深入社会。” |
窃命 | qièmìng | 盗用国家权柄,即专权,窃国。《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
窃弄 | qiènòng | 盗用;玩弄。《后汉书·王符传》:“不上顺天心,下育人物,而欲任其私智,窃弄君威,反戾天地,欺诬神明。”《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唐 陈鸿《长恨歌传》:“天寳末,兄国忠盗丞相位,窃弄国柄。”明 刘基《谕瓯栝父老文》:“今父老子弟不察其故,懟暑嗟寒,徙怨于天,乘间造衅,窃弄戈兵。”《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奉天之难,皆因姦臣卢杞窃弄朝权,致使涇原节度使姚令言与太尉朱泚,得以激变军心,劫夺府库。”清 侯方域《论朋党论上》:“是以君子在大位而攻小人,主上则以为窃弄威福也。” |
窃辔 | qièpèi | 挣脱笼头。《庄子·马蹄》:“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鷙曼、诡衔、窃轡。”成玄英疏:“窃轡,即盗脱笼头。”陆德明释文:“啮轡也。” |
窃窃 | qièqiè | ①形容声音细小;细小动作行为:窃窃私语。也作切切。《庄子·庚桑楚》:“简髮而櫛,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成玄英疏:“此盖小道,何足救世。”《聊斋志异 续黄粱》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②暗地里;偷偷地:窃窃自喜。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③明察貌。《庄子·齐物论》:“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陆德明释文引 司马彪 曰:“窃窃犹察察也。”宋 秦观《逆旅集 序》:“彼计事而处,简物而言,窃窃然去彼取此者,搢绅先生之事也。” |
窃窃私议 | qièqièsīyì | 窃窃:偷偷;私:私下;议:议论。背地里小声议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干人正在那里窃窃私议。”叶圣陶《倪焕之》:“他们窃窃私议的无非外间的流言,待教师走近身旁时便咽住了。” |
窃窃私语 | qièqièsīyǔ | 私:私下;背地里。指背着人悄悄地说话。宋 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时尚窃窃私语,未敢公然言之。”郑振铎《桂公塘》:“大营里天天有窃窃私语声,不知讲论些什么。” |
窃视 | qièshì | 偷看。战国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含喜微笑,窃视流眄。”《汉书·金日磾传》:“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桃花夫人示梦》:“某生窃视夫人,端丽无匹,而懍若冰霜。”《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朕)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 |
窃势拥权 | qièshìyōngquán | 盗用别人的权势而掌握权利。《晋书·王国宝传论》:“窃势拥权,黩明王之彝典;穷奢纵侈,假凶竖之余威。” |
窃位 | qièwèi | ①夺取权位或帝位。《汉书 卷二十七 五行志中之上》明年,有鸢焚巢,杀子之异也。天象仍见,甚可畏也。一曰,皆王莽窃位之象云。②没有才能或怠惰不勤却占居要位。《论语 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而窃位着生,冀将为戒。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重者既挟其重以窃陛下之权,轻者又借力于所重以为窃位固宠之计。 |
窃位素餐 | qièwèisùcān | 窃据职位,空食俸禄。谓在位而无作为。《汉书·杨恽传》:“惲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羣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颜师古注:“素,空也;不称其职,空食禄也。”《后汉书·梁竦传》:“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宋 司马光《乞免翰林学士札子》:“若取学士之名以自荣,而不供学士之职,窃位素餐,孰甚于此。” |
窃语私议 | qièyǔsīyì | 背地里小声议论。三国魏·嵇康《家诫》:“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 |
窃玉偷香 | qièyùtōuxiāng | 比喻引诱妇女。《晋书·贾充传》:“时西域有贡奇香,一著人则经月不歇,帝甚贵之,惟以赐充及大司马贾充。其女密盗以遗寿,充僚属与寿燕处,闻其芬馥,称之于充。……”元·张寿卿《红梨花 第二折》则这窃玉偷香的急心性,冷落了那画屏。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正是:排成窃玉偷香阵,费尽携云握雨心。 |
窃钟掩耳 窃鐘掩耳 | qièzhōngyǎněr |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喻自欺欺人。《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鐘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鋭意盗金,谓市中为莫覩。”《通志·总序》:“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参见“掩耳盗鐘”。 |
窃赀/窃訾 | qièzī | 占有别人的资财。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司马长卿,窃赀无操。 |
砌 | qiè I. | 砌末:也作切末。旧指戏曲演出中所用的简单布景和道具。II. 参见qì。 |
箧 | qiè | 箱子一类的东西:藤箧。行(xíng )箧。书箧。笥箧。箧笥(收藏东西的竹器)。大曰箱,小曰箧。《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白居易《不与老为期》:行亦携诗箧,眠多枕酒卮。《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盛以苇箧,置饰室帘南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杨)亿尝入直,忽被召至禁中,赐坐顾问,(宋真宗赵恒)出文稿数箧以示亿曰:“卿识朕书迹乎?此皆朕自起草,未尝命臣下代作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九》时御史王宾劾(宋)齐愈未得实,闻有文书在(张)浚所,遽发箧取之。《聊斋志异 死僧》众如寺,发扃验之,则僧杀死在地,室中席箧掀腾,知为盗劫。清 史骐生《写怀》:“父书空满箧,母线尚萦襦。” |
箧书潜递 | qièshūqiándì | 秘密传递书信。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阁试》:“而同乡中箧书潜递,露揭显攻者,至不避友戚,年谊衰薄,终身切齿,往往见告。” |
箧枕 | qièzhěn | 以箧贮亲长所卧之枕,即把枕头放到箱子里。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
嗛 | qiè I. | ①满足。快意。荀子《荣辱篇》:彼臭之而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弃此而取彼矣。II. 参见qiàn。III. 参见qiān。 IV. 参见qiǎn。 V. 参见xián。 |
慊 | qiè I. | 通"惬"。满足;满意。意犹未慊。《孟子·公孙丑上》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庄子·天运》:“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啮挽裂,尽去而后慊。”II.参见qiàn不满;恨:慊慊于怀。 |
慊慊 | qièqiè | ①心不满足貌;不自满貌。诚敬貌。空虚的样子。《后汉书·五行志一》:“石上慊慊舂黄粱者,言永乐虽积金钱,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张铣注:“慊慊,心不足貌。”晋 徐干《室思》:“不聊忧餐食,慊慊常饥空。”唐 韩愈《送郑十校理序》:“今生始进仕,获重语於天下,而慊慊若不足,真能守其家法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吾幸托肺附,非不知往必死,但举朝无蹈难之臣,使圣情慊慊耳!”胡三省注:“慊慊,嫌恨不足之意。”《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李)宗闵曰:“何如?”曰:“(李)德裕有文学而不由科第,常用此为慊慊,若使之知举,必喜矣。”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②诚敬貌。《后汉书·耿弇传赞》:“慊慊伯宗,枯泉飞渡。”《后汉书·杜根等传赞》:“慊慊欒杜,讽辞以兴。” |
郄 | qiè I. | 姓。II.xì古同“郤”,姓。 |
郄诜丹桂 | qièshēndānguì | 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
郄诜高第 | qièshēngāodì | 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晋书·郄诜传》晋郄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