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è I

①密合,贴近:切当(dàng)。切肤(切身)。深切。切己。亲切。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②紧急:急切。迫切。唐·刘长卿《新年作》诗:“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③实在:切忌。恳切。④旧时汉语标音的一种方法,用两个字,取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拼成一个音。亦称“反切”。⑤激烈。《后汉书·陈蕃传》:“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遂策免之。”《明史·王瀹传》:“尝拟荀卿《成相篇》,撰十二章以献。语切,与王不合。”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⑥忧伤悲凄的样子,悲切。西晋 潘岳《笙赋》:“诀厉悄切,又何磬折?”宋 向子諲《忆秦娥》:“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自注:“鹈鴂、杜鹃实两种。”郭小川《西出阳关》诗:“声声切哟,声声紧,阳关外的风砂呼唤着西行的人。”⑦姓。II. 参见qiē。

切齿


qièchǐ

咬牙;齿相磨切。极端痛恨貌。中外切齿。《战国策·魏策一》:“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説人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论》:“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汉书 王莽传》而宗室尤甚,言必切齿焉。何则?以其背畔恩义,而不知重德之所在也。东汉 诫兄子严敦书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宋 司马光《和王胜之雪霁借马入局偶书诗》:“昔遭絳灌深切齿,奔走十年为下吏。”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使罹毒者吞声,旁观者切齿。”鲁迅《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前清末年,满人出死力以镇压革命,有‘宁赠友邦,不给家奴’的口号,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齿。”

切齿腐心

切齿拊心

qièchǐfǔxīn

咬牙捶胸。极端痛恨貌。战国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史记·刺客列传》引作“切齿腐心”。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引之曰:腐读为拊。尔雅曰:辟,拊心也。 郭注谓椎胸也。《燕策》正作‘拊心’。”东周列国志 第九七回“齐襄王问於须贾曰:‘昔我先王,与魏同兵伐宋,声气相投。及燕人残灭齐国,魏实与焉。寡人念先王之仇,切齿腐心!’” 

切齿痛恨

qièchǐtònghèn

牙齿互相摩擦。形容愤恨到了极点。饱经战争创作的人,对侵略者是切齿痛恨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切肤之痛

qièfūzhītòng

指与自身关系极密切,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明·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同“剥肤之痛”。

切骨之仇

qiègǔzhīchou

形容仇恨极深。我跟他有切骨之仇。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经眼,即便认得。”

切己体察qièjǐtǐchá

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治学理念,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从字面意思上看,“切己”指的是与自身紧密相关,“体察”则意味着亲身体验和观察。结合起来,“切己体察”便是一种深入内心、亲身实践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它强调将所学知识和理论与个人的实际经验相结合,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深入理解所学。

切劘

qiè

切磨;切磋相正。宋 王安石《与王深父书》自与足下别,日思规箴切劘之补,甚於饥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唐)璘论事切劘上躬,尽言无隐,帝(宋理宗)严惮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初,(虞)集与元明善剧论以相切劘,明善言集治诸经,惟程、朱诸儒传注耳,自汉以来先儒所尝尽心者,考之殊未博。《明史·王叔英传》叔英与孝孺友善,以道义相切劘。②磨擦。汉 扬雄《太玄·掜》劘之於事。晋 范望注:劘谓切劘。唐 刘禹锡《砥石赋》沃之草腴,杂以乌膏。切劘下上,真质焯见。

切切

qièqiè

①急切,急迫。何至切切如此。②哀怨、忧伤貌。心切切而内圮。③深切。切切为恨。④恳挚。待我心切切。⑤务必;必须——多用于书信。切切不可忘记。⑥用在布告、条令等尾,表示再三告诫。切切此布。⑦形容声音轻细而急促。嘈嘈切切错杂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切切此布

qièqiècǐbù

旧时布告末尾的套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希望全体人民,一律安居乐业,切勿轻信谣言,自相惊扰。切切此布。”

切切私语

qièqièsīyǔ

指私下小声说话。唐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钱钟书《围城》:“碰见一桩趣事,想起一句,他就拿笔在纸上跟唐小姐切切私语。”

切身体会

qièshēntǐhuì

指自身遇到的经验。浩然《艳阳天》第63章:“团支书这几句话,是她这一程子的切身体会。”

例子 只有切身体会的经验才是真实而深刻的。

切问近思

qièwènjìnsī

切:恳切;近思:想当前的问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宋·朱熹《论语集注·雍也第六》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切要qièyào

十分必要,非常需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切责

qièzé

①互相切磋责勉。②严词斥责。《汉书 王莽传》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③急切求索。

切中肯綮

qièzhòngkěnqìng

《庄子·养生主》。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形容这位庖丁的技艺高超。后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参见“肯綮”。

切中时弊

qièzhòngshíbì

切:切合;中:恰好对上;弊:弊病。刚好击中现时的弊病;比喻批评时事能击中要害。宋 苏舜钦《诣匦疏 景祐五年》:“旬余日来,闻颇有言事者,其间岂无切中时弊,而绝不闻朝廷从而行之。”丁一岚《不单是为了纪念》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切中要害

qièzhōngyàohài

指批评恰到事物的紧要处。这篇批评北京市交通的文章,字字珠玑,正是切中要害。林语堂《看见碧姬芭杜的头发谈小品文》:“亦可于偶语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qiè

①满足,畅快:惬意。惬心。惬志(满意)。惬怀 qièhuái (使)感到满足;称心。喜惬。《庄子·盗跖今富人,耳营钟鼓管籥之声,口惬于刍豢醪醴之味。《资治通鉴 唐纪十七》(李绩)常谓人:“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三》尚婢婢且致书(论恐热)言:相公若赐以骸骨,听归田骨,乃惬平生之素愿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邢)抱朴以儒术显,奉命甄别守令,大惬人望;两决滞狱,民无冤滥。宋 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红楼梦 第36回》一日,宝玉因各处游的烦腻,便想起《牡丹亭》曲来,自己看了两遍,犹不惬怀,②恰当,合乎:惬当。惬情。词惬事当。《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然经历久远,传习多失其真,故令文体错谬,会义不惬,非所以示轨则于来世也。《资治通鉴 唐纪十》据礼论情,深为未惬。《明史卷八 仁宗》顷群臣颇怀忠爱,朕有过方自悔,而进言者已至,良惬朕心。

惬当

qièdàng

恰当,恰如其分;合乎情理。唐·刘知几史通·论赞》:" 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黄潜善、汪伯彦为相以来,措置天下事,未能惬当物情,遂使敌国日强,盗贼日炽,国步日蹙,威权日削。金·王若虚《议论辨惑》:"其言惬当,出人意表。"

惬怀qièhuái

称心;满意。唐·孟郊《石淙 诗之九》惬怀虽已多,惕虑未能整。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七九回》如此一改,虽与我不涉,我也惬怀

惬快

qièkuài

满足,称心。 仲长统昌言下:“故欲其关豫朝政,愜快私愿,是乃理之自然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凡中国所以为通厚蛮夷,惬快其求者,为壤比而为寇。

惬洽qièqià

犹融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且愜洽既深,政見一致,多數人即可長爲一黨之行動。”

惬然

qièrán

满意貌。三国魏 嵇康《答难养生论》:“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愜然。”宋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早而兴,夜而息,欲须臾愜然於心,不能也。”

惬心贵当

qièxīnguìdāng

合情合理。晋 陆机《文赋》:“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当然,这种解释可能不是惬心贵当的。”

qiè

①胆小,没勇气:怯场。怯懦。怯弱。怯步。怯阵。羞怯。动词:胆怯,害怕。东汉《桓灵时童谣》:“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 宣帝纪》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宋 林逋《山园小梅诗》:“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②俗气,见识不广,不合时宜:露怯。

怯薄

qièbáo

薄弱。宋 苏辙《乞罢修河司札子》:"近来南官、宗城等处决溢,皆由堤坊怯薄,夏秋水涨,势不能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六》先是诸军请衣赐,所差使臣多以弊朽易取良缣,而诸军所得皆怯薄者。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今人禀赋怯薄,故按古方用药,多不能愈病。"清 包世臣《答董晋卿书》:"金郎甫庶常承编修之指授,用意秀宕,而怯薄无以自立。"

怯防勇战

qièfángyǒngzhàn

小心设防,勇敢出战。《梁书 冯道根传》:“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

怯官qièguān

怕见官员。《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他們比我還怯官。你老人家大遠的來,先歇歇兒罷,不用合他們見禮了。

怯挠

qiènáo

怯桡。胆小软弱。宋书·袁顗传》:“顗本无将略,性又怯挠,在军上未尝戎服,语不及战陈,唯赋诗谈义而已。”挠,一本作“ 橈 ”。

怯懦

qiènuò

亦作“怯耎”。亦作“怯愞”。胆小;懦弱。《韩非子·说难》:“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汉书·司马迁传》:“僕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资治通鉴 晋纪六》(杨)骏素怯懦,不决。《隋书·段达传》:“达不能因机决胜,唯持重自守,顿兵馈粮,多无剋获,时皆谓之为怯愞。” 宋 叶适《梁父吟》:“余既朴陋而不能谋兮,又怯耎而畏兵。”王蒙《火之歌》:“他们面临的不仅有帮派分子的破坏,还有怯懦和奴性这两位‘虎伥’的阻挠。”

怯弱

qièruò

①胆小;懦弱。《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都督高元海、王师罗并无武艺,先称怯弱;一旦交锋,有逾骁壮。②懦夫。③薄弱,力量不强。④指东西质量不好或体质虚弱。

怯声怯气

qièshēngqièqì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他说话怯声怯气的,没见过什么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