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 | qiáo I. | ①举起,抬起,向上:翘首。翘望。翘企(殷切企望)。翘足引领。《说文》翘,尾长毛也。②特出:翘才(高才)。翘楚(喻杰出的人才)。翘壮。宋 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③(木、纸等)平直的东西由湿变干后不再平直,如:案板翘了。④足。《聊斋志异 江城》适公子言,曾于玉笥山见陶家妇,爱其双翘,嘱奴招致之。II.参见qiào。 |
翘楚 | qiáochǔ | 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医中翘楚。此书历来被视为小说中的翘楚之作,有“空前绝后”的美誉。郑玄 笺:“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用以比喻杰出的人材或突出的事物。黄兴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前因后果》:“此次死义诸烈士,皆吾党之翘楚,民国之栋樑。” |
翘盼 | qiáopàn | 企盼,形容盼望殷切。翘盼捷音。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借他山攻错之资,集世界交通之益,翘盼旌旄,勿吝金玉! |
翘企 | qiáoqǐ | 翘首企足。形容盼望殷切。《后汉书·袁谭传》:“翘企延颈,待望讎敌,委慈亲於虎狼之牙,以逞一朝之志,岂不痛哉!”《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不胜翘企,万里託命。”《晋书·温峤传》:“惟僕偏当一州,州之文武莫不翘企。” 廖仲恺《统一广东财政通电》:“尚希诸公一致主张,共维财政统一,籍作士气,而挽危机,不胜翘企之至。” |
翘首 | qiáoshǒu | 抬头而望。多以喻盼望或思念之殷切。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翘首企足 | qiáoshǒuqǐzú | 仰起头,踮起脚。形容盼望殷切。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内响应。”明 瞿佑《剪灯新话 秋香亭记》但翘首企足,以待结褵之期,不计其他也。 |
翘首引领 | qiáoshǒuyǐnlǐng | 仰起头,伸长脖子。形容盼望殷切。三国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内响应。”晋 封抽《上疏陶侃府请封慕容廆为燕王》:“廆虽限以山海,隔以羯寇,翘首引领,系心京师。” |
翘足 | qiáozú | ①举足,扬起蹄子。形容时间短暂。《庄子·马蹄》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旧唐书·陆贽传》:“覆亡之祸,翘足可期。”唐 刘得仁《陈情上李景让大夫 诗》:“从兹更无限,翘足俟为霖。”参见“翘足而待”、“翘陆”。《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德礼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②形容盼望仰慕之切。东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倾心翘足,誓告于我,日月以冀,文奏相寻。唐 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卷一》:“望给园而翘足,相鷲岭而载怀,愿一拜临,启伸宿惑。” |
翘足而待 翘足可待 翘足待 翘足可期 | qiáozúérdài | 一举足的时间内即可等到。言极短之时。《史记·高祖本纪》:“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后汉书·陈球传》:“政出圣主,天下太平,可翘足而待也。”《三国演义 第九六回》:“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亦作“翘足可待”或“翘足待”。《资治通鉴 随纪三》其子(房)玄龄亦密言于(房)彦谦曰:“主上(隋文帝)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诸子皆骄奢不仁,必自相诛夷,今虽承平,其亡可翘足待。”《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陆贽复上奏曰:“强者恶积而后亡,弱者势危而先覆,覆亡之祸,翘足可期!”《资治通鉴 后唐纪二》李严因言于帝(后唐帝李存勖)曰:以臣观之,大兵一临,(前蜀)瓦解土崩,可翘足而待也。”清 夏燮《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种种危亡,翘足可待,又安有扫盪廓清之日?” |
翘足引领 | qiáozúyǐnlǐng | 踮塌郐,伸长脖子。形容盼望殷切。三国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