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ǎo

①技能好,灵敏:巧妙。巧思。巧劲。巧干(gàn)。精巧。轻巧。乖巧。心灵手巧。巧发奇中。②美好:巧笑(指美好的笑貌)。音巧:美妙的声音。巧啭。宋 朱淑真《眼儿媚 词》:“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③虚伪(特指语言);机巧:巧言。巧诈。巧辩。巧言令色。④恰好:巧合。巧遇。恰巧。

巧不可阶

qiǎobùkějiē

阶:台阶,引伸为赶上。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南朝 梁 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谢故巧不可阶,裴亦质不宜慕。”清·郑观应《西学》:“以为西法创自西人,或诧为巧不可阶,或斥为卑无足道。”

巧不可接

qiǎobùkějiē

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

巧诋

qiǎodǐ

以不实之语进行诋毁。《史记·汲郑列传》:“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詆,陷人於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资治通鉴 陈纪三》杨素舞文巧诋,锻炼以成其狱。《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帝(赵光义)饮恤庶狱,虑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诋,八月,乙卯,置审刑院于禁中,以枢密直学士楚丘李昌龄知院事,兼理详仪官六员。

巧夺天工

qiǎoduótiāngōng

人工制作精巧胜过天然。清·洪升《长生殿》妃子巧夺天工,何须更气。

巧发奇中

qiǎofāqízhòng

巧于发箭,奇于中的。比喻善于伺机发言,而言谈巧妙,恰中事理,迎合人意。《汉书·郊祀志》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巧法

qiǎofǎ

玩弄法令。清·方苞《狱中杂记》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因以巧法。

巧捷万端

qiǎojiéwànduān

巧捷:机灵敏捷。万端:变化极多。机灵敏捷,变化多端。形容动作或思维机敏,变化极多。

巧历

qiǎolì

精于历算的人。《庄子·齐物论》:“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巧歷所不知,心计莫能测。”李周翰注:“言交道多涂,虽巧於歷数及心算之人,无能知测其委趣也。”章炳麟《四惑论》:“乃知庄周所谓‘齐物者,非有正处、正味、正色之定程,而使万物各从所好’。其度越公理之説,诚非巧歷所能计矣。”

巧立名目

qiǎolìmíngmù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向企业巧立名目收费的做法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巧立名色

qiǎolìmíngsè

解释见“巧立名目”。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巧妙绝伦

qiǎomiàojuélún

伦:类,辈;绝伦:独一无二。灵巧高明,无与伦比。茅以升《中国石拱桥》:“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巧佞

qiǎonìng

奸诈机巧,阿谀奉承。《管子·立政》:“諂諛饰过之説胜,则巧佞者用。”《宋书·杜幼文传》:“(杜幼文)以军功为驍骑将军,封邵阳县男,食邑三百户。寻坐巧佞夺爵。” 明 方孝孺《黄氏三寿图赞序》:“便捷巧佞之俗成,其流必至於乱。”《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巧取豪夺

qiǎoqǔháoduó

巧取:耍弄各种花招骗取;豪夺:仗势强占。耍花招骗取;用强硬手段夺得。指用各种不正当的办法夺取财物。宋 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巧取豪夺”这成语,不正好用韩非的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来说明吗?

巧舌如簧

qiǎoshérúhuáng

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声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这个商人巧舌如簧,把次品说成是优等品,欺骗消费者《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巧饰

qiǎoshì

①工巧装饰。东汉 王符《潜夫论·务本》:“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②诈伪粉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赞》:“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晋 杜预《上黜陟课法略》:“法令滋章,巧饰弥多。”

巧思

qiǎosī

构思精巧。《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七十八回》:(曹)操曰:“吾欲起一殿,名建始殿。恨无良工。”贾诩曰:“洛阳良工有苏越者,最有巧思。”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第四十七回》:“妃子慧心巧思,可谓出神入化矣。”

巧同造化

qiǎotóngzàohuà

巧:技巧,技艺;同:一样;造化:指宇宙的造物能力。形容人的能力很大,可与宇宙的造物能力相比。《列子·汤问》:“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巧偷豪夺

qiǎotōuháoduó

诈取与强抢。常用以形容不择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利。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诗:“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小县少古迹》:“弹丸小邑,僻陋自惭,盖不得不为此巧偷豪夺之行也。”

巧伪

qiǎowěi

虚伪不实。《庄子·盗跖》:“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唐 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在今气磊落,巧伪莫敢亲。”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今支那之民非特智识未开也,退化之后,流于巧伪。”

巧伪趋利

qiǎowěiqūlì

巧:奸诈。伪:虚伪。趋:追求,靠近、趋向。奸诈虚伪,唯利是图,唯势是从。凡巧伪趋利之徒群集之处,定是聚敛无厌之官藏身之地。《汉书·地理志下》:“周人之失,巧伪趋利。”

巧笑

qiǎoxiào

美好的笑。《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宋 晏殊《破阵子词》:“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巧言

qiǎoyán

表面上好听而实际上虚伪的话。《诗·小雅·雨无正》:“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汉书·东方朔传》:“二人皆伪诈,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清 刘大櫆《赠姚咏棠序》:“古之怪伟魁梧不世出之士,为巧言所中伤者多矣。” 清 陈天华《警世钟》:“我晓得洋人初到,一定用巧言哄诱,还要施点小恩惠。”

巧言利口

qiǎoyánlìkǒu

巧妙的言辞,锋利的口辩。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三人皆诈伪,巧言利口以进其身。”

巧言令色

qiǎoyán-lìngsè

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 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司寇为乱,足恭小谨,巧言令色。”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第八十八回》:你敢于巧言令色,惑吾众听耶?

巧言偏辞

qiǎoyánpiāncí

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便巧的话。指花言巧语。《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巧言如簧

qiǎoyánrúhuáng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郭沫若《屈原》第四幕: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巧语花言

qiǎoyǔhuāyán

解释同“花言巧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对人前巧语花言。”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雅人和信士和传统大家,定要苦心孤诣巧语花言地再来补足了十景而后已。

巧诈

qiǎozhà

机巧诈伪。《管子·牧民》:“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史记·日者列传》:“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用居上为右。”《儒林外史 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餘,巧诈不足。” 朱自清《经常谈一》:“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巧拙

qiǎozhuō

巧:精巧;拙:笨拙。唐 韩愈进学解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巧拙有素

qiǎozhuōyǒusù

巧:精巧;拙:笨拙;素:本来的。精巧和笨拙就有所不同,是天赋素养造成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巧作名目

qiǎozuòmíngmù

巧立名目。宋·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今来计会六色人户故免役钱,正与添钱无异,虽巧作名目,其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