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āo

①故意缺席,如翘课、翘班、翘会等。②"足"与"尧"联合起来表示"坐姿时一腿叠在另一腿上"。本义:二腿相叠。二郎腿。跷大拇指夸他好。跷跷板。《汉书·高帝纪》可蹻足而待也。③跛。茅盾《脱险杂记》他一跷一拐地努力走着。

跷蹊

蹺蹊

qiāoqī

亦作“蹺奇”。奇怪;可疑。诡谲。离奇。《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男女道:“人在你家不见了,颠倒这样说,这事必定跷蹊。”

跷足而待

qiāozúérdài

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我们跷足而待,即将有捷报传来。《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跷足抗手

跷足抗首

qiāozúkàngshǒu

手舞足蹈貌。踮起脚跟,仰起头。形容热切期望的样子。西汉·扬雄《长杨赋》:“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跷足抗首,请献厥珍。”明·张居正《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与成王贤,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内外皆跷足抗手,歌颂盛德。”

qiāo

坚硬不肥沃:薄。瘠。确(硗薄)。地有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虞)允文知渠州,地硗民贫,常赋之外,又行加敛,流江尤甚。元 王祯《农书 卷三》:“田有良薄,土有肥硗qiāo,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

硗薄qiāobáo

①土质贫瘠。亦指贫瘠的土地。②比喻人情或风俗浮薄。《镜花缘 第十九回》多九公道:此地风俗硗薄,人最寡情,所说之话,处处与人相反。

硗瘠

qiāojí

土地坚硬瘠薄。亦指瘠薄之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酌民力之丰寡,相农亩之硗瘠,均配畀之,无烦督课。宋 陆游《蔬圃》诗:"硗瘠才三亩,勤劬赖两奴。"《金史·食货志二》两路田多峻阪,硗瘠者往往再岁一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或内有硗瘠及租佃顽恶之处,又从田主责换,其祸尤惨。《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边地硗瘠,多留一日,即多一日之扰。

硗埆

硗确

qiāoquè

①(土地)瘠薄。《墨子·亲士》:"硗埆者其地不育。"汉 王充《论衡·率性》:“夫肥沃硗埆,土地之本性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沃饶贵于十金,硗确至于三易。宋 沈辽《代人上太守书》:“硗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②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硗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于前,子死于后。”李贤注:“硗埆谓险要之地。”五代 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硗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边既失古北之险,然自威虏城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硗埆,所谓天隙天陷,非敌所能轻入。”

qiāo I.

《说文》蹻,举足行高也。从足,乔声。《汉书·高帝纪》可蹻足而待也。扬雄《长杨赋》莫不蹻足抗首。又如:跷蹄辇脚(高举脚,轻落足);跷着腿坐着;跷足(举足);跷腿(抬脚举步)竖起。赵树理《三里湾》踮起脚后跟。跷起脚来,把一个一个脸面都看遍,哪个也不是菊英。又如:跷足(踮起脚跟)。跛。茅盾《脱险杂记》他一跷一拐地努力走着。又如:跷足(跛足);跷脚(跛足;瘸腿)同“”。II.另参见“”。  

qiāo

①古代人在泥路上行走所乘的东西。②在冰雪上滑行的工具:冰。雪

qiāo I.

碻磝:a.多石不平的样子;b.古城名,在今中国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II.què同“”。

qiāo I.

古同“磽/硗”,坚石。唐 韩愈《别知赋》山磝磝其相轧,树蓊蓊其相摎。II.áo〔碻〕见“”。

qiāo

阉割(猪)劁猪参见 shàn”。

劁猪

qiāozhū

顾名思义,就是阉割猪的睾丸或卵巢,一种去势手术。这种技术比较霸道,公母通吃。其道理和古时阉人当太监是一样的。劁猪在东汉就有了,这种神奇的古传妙法,据说此乃得自当年华陀高超外科手术的真传。老北京的七十二行中也有此等营生,绝门手艺—— 劁猪。劁猪匠拿着一把劁猪刀子,扛一副挑,走遍乡野,吃万家饭,和古代侠客有几分神似。

qiāo

幧头:也叫帩qiào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玉篇》幧,幧头也,敛发也。方言,帽子。

qiāo I.

缝纫方法,做衣服边儿或带子时把布边儿往里头卷进去,然后藏着针脚缝:缲边儿。II.sāo同“缫”。

qiāo I.

①胫骨近脚处较细的部分,亦指脚:“坐石浸两,炎肤起芒粟。”②轴状物体较细的部分:“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围。”II.参见xiāo。

qiāo I.

雀子:雀(què)斑。II.què鸟类的一科。体形较小,喙圆锥状。有的善鸣叫。泛指小鸟。也特指麻雀。III. qiǎo义同“雀(què)”。用于“家雀儿”“雀盲眼(夜盲)”。

qiāo

①中国东县名,在今河北省束鹿(今辛集市)东南。②阳:中国代县名,在今江西省都昌县东南。③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