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āo

打,击:敲打。敲击。敲诈。敲边鼓(喻从旁帮人说话)。敲门砖。敲骨吸髓。旁敲侧击。

敲比

qiāobǐ

杖击威逼。《醒世姻缘传 第九十回》:“(武城县官)深悔如此荒年,将百姓下狠的敲比。”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仇大娘)既归,邑宰奉令敲比,於是故产尽反。”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原狱》:“乃命匠多备手械,以备敲比。” 

敲冰戛玉

qiāobīngjiáyù

比喻乐声清润动听。宋·杨无咎《垂丝钓·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听敲冰戛玉,恨云怨雨,声声总在愁处。”

敲冰求火

qiāobīngqiúhuǒ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敲冰索火

qiāobīngsuǒhuǒ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第四卷:“若敲冰而索火,类缘木以求鱼。”

敲冰玉屑

qiāobīngyùxiè

泛指精美的纸张。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后三年,当予亡命,萧永言同醉,见予举似,急索纸而恨无敲冰玉屑,以备恶语。”

敲钉锤/敲钉鎚

敲竹竿

qiāodīngchuí

qiāozhúgān

《笑林广记 小恭五两讹诈得财,蜀人谓之敲钉锤。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货财》:“金陵杂志:‘敲钉鎚、一名敲竹竿,不当取之财而取之之谓。今上海谓之敲竹槓是也。’”李劼人《天魔舞第六章》:“已经交过十万了,现在又另要开刀费十万,岂不是故意敲钉锤?”

敲膏吸髓

qiāogāoxīsuǐ

犹敲骨吸髓。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其取之于民间,前时不过什二,今则几至于敲膏吸髓,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敲骨剥髓

qiāogǔbāosuǐ

犹敲骨吸髓。《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敲骨取髓

qiāogǔqǔsuǐ

敲碎骨头,取出骨髓。①禅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②比喻残酷地剥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沥髓”、“吸髓吮脂”。

敲骨榨髓

qiāogǔzhàsuǐ

犹敲骨吸髓。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敲骨榨髓,受尽欺凌的阿琦婆。”柯岗《逐鹿中原》第二章:“彭家是怎样仗着国民党、白匪军的威势,对他们敲骨榨髓地剥削和抢劫。”

敲火

qiāohuǒ

敲击火石以取火。唐 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元 倪瓒《绝句》:“敲火煮茶歌白苧,怒涛翻雪小停橈。”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门扉隐隐有白粉大书字,敲火视之,则‘此寺多鬼,行人勿住’二语也。”

敲金击石

qiāojīnjīshí

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演奏钟磬等乐器。也形容声音铿锵。唐·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阁下凭几而听之,未必不如听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敲金击玉

qiāojīnjīyù

解释见“敲金击石”。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展嘲风咏月长才思,吐敲金击玉款言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说的是敲金击玉叙家风;唱的是风花雪月梨园乐。

敲金戛玉

qiāojīnjiáyù

解释见“敲金击石”。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见头场七篇,敲金戛玉,句句皆盛世元音。”蔡东藩《明史演义》第16回:“重睹汉官仪制,束带峨冠,备聆盛世元音,敲金戛玉。”

敲锣放炮

qiāoluófàngpào

谓大张旗鼓地活动。他们敲锣放炮,把气氛推向高潮。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还不是他用狗头军师自作主张自讨好、敲锣放炮的硬出头!”

敲牛宰马

qiāoniúzǎimǎ

谓宰杀牲畜。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四折:“两壁厢敲牛宰马,做一个庆喜的筵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9回:“方腊设朝,叫洞中敲牛宰马,令三军饱食已了,各披挂上马。”

敲朴

qiāopiáo

鞭打的刑具,短曰敲,长曰扑。亦指敲打鞭笞。贾谊《过秦论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敲扑

qiāopū

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短曰敲(木杖),长曰扑。亦指敲打鞭笞。敲敲,读,意为打,击;扑,意为轻打。文选·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聊斋志异 杜小雷》杜叱曰:“不睡,待敲扑耶!”辕孙《露西亚虚无党·绪言》:“受其敲扑而不知痛,受其压制而不知苦。” 《聊斋志异 韩方》于是各州县如数取盈,甚费敲扑。

敲敲打打

qiāoqiāodǎdǎ

指用力敲击。比喻用言语刺激人。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如果不是开发,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怡情老二正好也用小钳小锤子,敲敲打打,外带嘴咬手剥,也弄了一盖子蟹肉,送给尤五。”

敲杀

qiāoshā

打死。《宣和遗事 后集》何不告主,就此地令将我敲杀,何故只管教我千里外去也。《宋史·虞允文传》诸将谋曰:“进有渰杀之祸,退有敲杀之忧,奈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金士卒不死于江者,金主(完颜)亮悉敲杀之,怒其舟不能出江也。

敲山震虎

敲山振虎

qiāoshānzhènhǔ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他还当是敲山震虎,讽他无所事事呢?

敲髓洒膏

qiāosuǐsǎgāo

比喻倾家荡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敲诈勒索

qiāozhàlèsuǒ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曲波《林海雪原》三三: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作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qiāo I.

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沉默少语:深夜静悄悄。唐 韩愈《与陈给事书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宋 苏轼《蝶恋花 春景》:“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II.参见qiǎo

悄怆

qiāochuàng

忧伤;凄凉。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地qiāodì

暗地里。《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卢先锋令军士悄地囊土填积城下。元 无名氏《货郎旦第一折》:“我如今收拾些金银财寳,悄地交付了你。”《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次早起来,胖妇人分付八老,悄地打听邻舍消息。”清 张锡怿《玉蝴蝶词》:“日迟迟,双眉慵展,悄地相思。”

悄悄

qiāoqiāo

①没有声响或声音很低:静悄悄。宋 晏几道《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 岳飞《小重山 词》:“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②偷偷;(行动)不让人知道。

悄无声息

qiǎowúshēngxī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22章:“这事已经半年多了都悄无声息,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去公社告状呢?”

qiāo

挖土或铲其他东西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