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去,扔掉:抛弃。遗弃。弃权。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弃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弃养(父母死亡的婉辞)。弃置不顾。弃瑕录用。

弃暗投明

qì’àntóumíng

弃:背弃;暗:黑暗;明:光明。抛弃反动的一面;投向光明的一面。形容断绝旧的一切;投向新的、有光明的前程。弃暗投明是一切犯罪分子唯一光明的出路。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

弃本求末

弃本逐末

qìběnqiúmò

qìběnzhúmò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它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汉书 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1回:“若皮毛未得,先学术数,便是弃本逐末。”清·恽敬《答邓鹿耕书》:“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修德,止求吉葬。”

弃笔从戎

qìbǐcóngróng

犹投笔从戎。谓文人弃文就武。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弃常

qìcháng

失常;丢弃常道。《左传·庄公十四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晋书 武帝纪》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梁书·任昉传》:“虽嗣君弃常,获罪宣德,王室不造,职臣之由。”

弃车走林

qìchēzǒulín

《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后因以“弃车走林”喻临阵脱逃。《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

弃道任术

qìdàorènshù

《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后因以“弃道任术”谓统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术。《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晋·陆机《五等论》降及亡秦,弃道任术,惩周之失,自矜其得。

弃短就长

qìduǎnjiùcháng

谓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东汉·孔融《肉刑议》:“胡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也。”

弃短用长

qìduǎnyòngcháng

犹弃短就长。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因此制台想派一个人到外国调查调查有什么新法子,回来教给这些工匠等,他们好弃短用长。”

弃恶从善

qìècóngshàn

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我们决心弃恶从善。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愿意和韩劲合作,使吴迪弃恶从善。”

弃公营私

qìgōngyíngsī

丢弃公益,谋求私利。共产党人不能弃公营私。《元史·泰定帝纪》:“四方代祀之使,弃公营私,多不诚洁,以是神不谙格,请慎择之。”

弃故揽新

qìgùlǎnxīn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清·曾国藩《黄仙峤前辈诗序》:“间以其余发为诗章,又能弃故揽新,约言丰义,而先生曾不以自鸣,退然若无以与于古者。”

弃过图新

qìguòtúxīn

抛弃过错,谋求更新。《金史·完颜匡传》:“然倾国家资财,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兼爱南北之意也。”

弃好背盟

qìhǎobèiméng

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弃灰

qìhuī

把灰烬弃在路上。殷代对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商君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用以立威治国。明·冯梦龙《卷三 上智部·诸葛亮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

弃秽

qìhuì

抛弃秽浊。秽,喻谗佞之人。战国楚 屈原《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弃家荡产

qìjiādàngchǎn

犹倾家荡产。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过为迷花恋柳,挥金如土,异日必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承继家业耳!”

弃甲倒戈

qìjiǎdǎogē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清·薛福成《庸庵笔记·述异·徐庶成真》:“须臾,贼众纷纷弃甲倒戈而北。”

弃甲丢盔

qìjiǎdiūkuī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巴金《再论说真话》:“几个熟人摔倒在地上,我也弃甲丢盔自己缴了械。”

弃甲负弩

qìjiǎfùnǔ

丢弃铠甲,背起弓弩。形容战败。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初见秦》:“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弃甲投戈

qìjiǎtóugē

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彭芬《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仍先广行谕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弃甲曳兵

qìjiǎyèbīng

指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弃旧怜新

qìjiùliánxīn

怜:爱。多指男子抛弃旧宠,爱上新欢。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他心儿里悔,悔。你做的个弃旧怜新,他则是见咱有意,使这般巧谋奸计。”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0回:“却说那计氏虽是晁源弃旧怜新的,情也难忍。”

弃旧迎新

qìjiùyíngxīn

丢弃旧人,迎接新人。谓爱情不专一。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想你见那男子弃旧迎新,你怀恨在心,药死亲夫,此情理或有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43回:“那知珍哥弃旧迎新,绝无往日之意。”

弃捐

qìjuān

抛弃;废置。《战国策·秦策五》:“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於诵。’”《淮南子·览冥训》:“弃捐五帝之恩刑,推厥三王之法籍。”文选·古诗《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唐 胡适《行路难诗之一》:“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所谓圣明之主者,亦非远于人情者也,果能敝屣其黄屋,而弃捐所有以利人邪?”②特指士人不遇于时或妇女被丈夫遗弃。刘向《战国策 序》:“当此之时……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於世;而游説权谋之徒,见贵於俗。” 唐 张籍《离妇诗》:“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 唐 吴筠《览古诗之七》:“鲁侯祈政术,尼父从弃捐。主思英才,贾生被排迁。”宋 陈师道《贺许州梁资政书》:“某向以不虞之名,误被非常之举,间缘罪戾,自取弃捐。”明 何景明《东门赋》:“念我与君,少小结髮,何言中路,弃捐决别。”《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再得脱离,又遭弃捐。”清 吴伟业《赠陆生诗》:“京华浪跡非长计,卖药求名总游戏。习俗谁容我弃捐,才名苦受人招致。”③人死的婉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唐 李翱《右仆射杨公墓志》:“公生六年,太保弃捐;未及成童,虢国又终。”明 宋濂《故封承事郎给事中王府君墓版文》:“予生髮未燥,先公弃捐,一念及兹,肝胆为之拆裂。” 清 赵翼《哭刘瀛坡总戎诗》:“如此相知忍弃捐,身骑箕尾竟登仙。”

弃明投暗

qìmíngtóuàn

与“弃暗投明”意相反,指抛弃光明的、正确的,投向黑暗的、错误的道路。亦作“背明投暗”。

弃末反本

弃末返本

qìmòfǎnběn

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东汉·班固《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唐·李白《明堂赋》:“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弃末反本,人和时康。”

弃逆归顺

qìnìguīshùn

谓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自然相率弃逆归顺。”《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臣男玢尝被同罗虏将,盖亦制不由己,旋即弃逆归顺。”

弃其馀鱼

qìqíyúyú

《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后因以“弃其馀鱼”比喻节欲知足。《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弃亲

qìqīn

抛弃亲族。《国语·周语中》:“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翟,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后汉书 刘表传》:“弃亲即仇之计已决,旃旆交于中原,暴尸累于城下。”“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

弃情遗世

qìqíngyíshì


犹言忘情脱俗。明·何景明《七述》:“乃有弃情遗世,餐气服道,忽迢遥以轻举,望玉京而径造。”


弃琼拾砾

qìqióngshílì

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捐荼茹蒿者必无识甘之口;弃琼拾砾者必无甄珍之明。”

弃群臣

qìqúnchén

帝王之死的婉词。《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古者禹死,将传天下於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王不幸弃羣臣,则子之亦益也。”《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宋 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仁宗)弃羣臣之日,天下闻之,路祭巷哭,人人感动歔欷,其得人之深,未有知其所繇然者。”王闿运《李仁元传》:“宣宗弃羣臣,遗詔,命后世毋奉配郊。”

弃日

qìrì

耗费时日,虚度光阴。《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於是酒中乐酣,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曰:‘嗟乎,此大奢侈!朕以览听餘閒,无事弃日。’”《北史·甄琛传》:“(琛)举秀才,入都积岁,颇以奕棊弃日,至乃通夜不止。” 南朝陈 徐陵《玉台新咏 序》:“孌/彼诸姬,聊同弃日。”《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扼其喉咽,充贼自破

弃如敝屣

弃若敝屣

qìrúbìxǐ

qìruòbìxǐ

敝:破烂的。屣:鞋。像扔破鞋一样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亦作“去如敝屣”、“如弃敝屣”。林语堂《谈中西文化》:“所以他们看得出中国诗文的好处,而我们反自己看不见弃如敝屣了。”

弃身

qìshēn

①犹舍身。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②谓不顾自身的名声。《梁书·徐勉传》:“非徒弃日,乃是弃身,身名美恶,岂不大哉!可不慎歟?”

弃市

qìshì

《礼记·王制》:“刑人於市,与众弃之。”本指受刑罚的人皆在街头示众,民众共同鄙弃之,后以“弃市”专指死刑。《史记 高祖本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汉书·景帝纪》:“(中元)二年春二月……改磔曰弃市,勿復磔。”颜师古注:“磔,谓张其尸也。弃市,杀之於市也。”《汉书 霍光传》(霍)禹要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汉书 王莽传中》于是边民流入内郡,为人奴婢,乃禁吏民敢挟边民者弃市。宋 秦观《盗贼 中》:“今盗贼之法,可谓密矣。强盗得财满匹及伤人者輙弃市。”《资治通鉴 秦纪二》有敢偶语《诗》、《书》弃市。章炳麟鳷鹊案户鸣诗:“按条当弃市,衔寃欲愬谁?”《聊斋志异 钟生》次日侦听,则已行牒讥察,收藏者弃市。

弃世

qìshì

①离开人世,指人死亡。②超凡绝俗,遗世独立;放弃世俗生活。《庄子 达生》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 无累则正平。

弃事

qìshì

①抛弃职责。《左传·闵公二年》:“违命不孝,弃事不忠,虽知其寒,恶不可取,子其死之。”《韩非子·八奸》:“是以吏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②抛弃农事。墨子·非儒下:“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陷於飢寒,危於冻馁。”③摆脱世事。《庄子·达生》:“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成玄英疏:“故弃世事则形逸而不劳,遗生涯则神凝而不损也。”

弃书捐剑

qìshūjuānjiàn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弃同即异

qìtóngjíyì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旧史所无,我书则传。”

弃伪从真

qìwěicóngzhēn

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

弃文存质

qìwéncúnzhì

指不加文饰,保留本旨。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他们首创了弃文存质,保存经意,照原本直译的方法,因而为后来译家所遵守。”

弃文就武

qìwénjiùwǔ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元 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吾闻诗礼传家,此子弃文就武,亦各言其志也,曾读《武经七书》么?”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二回:小可兀自弃文就武,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

弃瑕

qìxiá

不追究缺点过失。《后汉书 袁绍传》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广罗英难,弃瑕录用。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伏惟敷含垢之道,存弃瑕之义,远思剧孟,近取李邕,岂惟成愷悌之泽,实亦归天下之望。”明 陈子龙直纠大贪疏》:“洗濯肺肠,尽改往辙,以报朝廷弃瑕之恩。”

弃瑕録用

弃瑕录用

弃瑕取用

qìxiálùyòng

qìxiáqǔyòng

谓不计较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汉 陈琳《为袁绍讨檄豫州》:“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暇取用。”《三国志·吴志·朱据传》据以为天下未定,宜以功覆过,弃瑕取用,举清厉浊。三国吴·陆瑁《与暨艳书》:“夫圣人嘉善矜愚,忘过记功,以成美化。加今王业始建,将一大统,此乃汉高弃瑕録用之时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圣朝赦罪责功,弃瑕録用,推赤心於天下,安反侧於萬物。”唐·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舍己从人,故能通天下之志;弃瑕録用,故能尽天下之才。”清·蒋士铨《桂林霜·闺诚》:“朝廷赦以不死,又复弃瑕録用,使之专阃。”

弃瑕忘过

qìxiáwàngguò

谓不追究缺点和过错。《南史·虞寄传》:“且圣朝弃瑕忘过,宽厚待人,改过自新,咸加叙擢。”

弃邪从正

弃邪归正

qìxiécóngzhèng

qìxiéguīzhèng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清 钮琇《觚剩 舒氏义烈》:“今公已弃邪归正,承袭王封。”鲁迅《南腔北调集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便称'弃邪归正',骂'土匪',杀同人,也激烈得很。”

弃信

qìxìn

失信;违背信义。《左传·成公六年》:“説欲袭卫 …… 伯宗曰:‘不可。卫唯信晋,故师在其郊而不设备,若袭之,是弃信也。’”《史记·刺客列传》:“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加以背惠怒邻,弃信忘义。宋 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贼虽蚁聚,而弃信残酷,驱胁远来,下莫顺听。”

弃义倍信

qìyìbèixìn

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战国赵·荀况《荀子·强国》:“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弃易求难

qìyìqiúnán

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伏湛传》:“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

弃责

qìzhài

免除旧债。责,通“债”。《国语·晋语四》:“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歛,施舍分寡。”韦昭注:“弃责,除宿责也。”《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颜师古注:“以简牘为契券,既不徵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所灌县郡,蠲赋弃责,流民所过,毋得征算。”

弃之敝屣

qìzhībìxǐ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明 赵弼《三贤传》:“子食汉禄三世,而一旦弃之敝屣。”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世俗相交,犹重然诺;国际宣言,弃之敝屣。”

弃之度外

qìzhīdùwai

谓根本不放在心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周孔之业,弃之度外。”

弃之可惜

qìzhīkěxī

扔掉它未免可惜。《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鲁迅《准风月谈·后记》:“因为这是一篇我们的‘改悔的革命家’的标本作品,弃之可惜,谨录全文。”

弃置

qìzhì

扔在一边,废弃。一个弃置的香烟盒。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六》:“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唐 王维《老将行》:“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弃智/弃知

qìzhì

道家谓屏弃聪明智巧。《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徐无鬼》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羊弃意。《庄子·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庄子·天下》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晋·葛洪《抱朴子·明本》:“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道家之业也。”

弃智遗身

qìzhìyíshēn

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弃掷

qìzhì

乱丢乱扔。唐 杜牧阿房宫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