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氣 | qì | ①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②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③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④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⑤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豪气。气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骓zhuī不逝。’”宋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⑥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忍气吞声。⑦欺压:受气。⑧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⑨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⑩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气场。唐 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
气昂昂 | qìáng’áng | 同义词:雄赳赳/雄纠纠。充满生气的;精神饱满的,精神抖擞的。雄赳赳,气昂昂。《水浒传第一○六回》多样时,那贼将季三思、倪慑领着十余员偏将,雄纠纠气昂昂的杀奔到城下来。 |
气冲斗牛 气冲牛斗 | qìchōngdòuniú | 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 |
气冲霄汉 | qìchōngxiāohàn | 气:指精神;勇气;霄汉:指天空。形容勇敢的气魄。现也形容无畏的革命精神。革命烈士视死如归,气冲霄汉的大无畏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便有那吐虹霓志气冲霄汉。” |
气充志骄 | qìchōngzhìjiāo | 谓心满意得,骄傲自大。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 |
气喘如牛 | qìchuǎnrúniú | 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脸是喝了个漆紫,连乐带忙,一头说着,只张着嘴,气喘如牛的拿了条大手巾擦那脑门子上的汗。”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六回:那总办气喘如牛的说道:‘那贱人我不要了!’ |
气喘吁吁 | qìchuǎnxūxū | 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喘气不止。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李勉向一条板凳上坐下,觉得气喘吁吁。”沙汀《呼嚎》廖二嫂气喘吁吁,脸色铁青,奔到他面前来了。 |
气得志满 | qìdézhìmǎn | 形容春风得意,心满意足的样子。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得志满,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
气断声吞 | qìduànshēngtūn |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復以儿为念。” |
气夺 | qìduó | 勇气丧失。《尉缭子·战威》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鬭/斗,气夺则走。汉 王粲《羽猎赋》禽兽振骇,魂亡气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州学谕汪馀庆与教授蒋继周同往见(王)傅责之,傅气夺,一日发八奏。《明史·金兴旺传》兴旺出兵蹑之,坠崖石死者无算,友仁自是气夺。” |
气愤填膺 | qìfèntiányīng | 膺: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亦作“愤气填膺”、“愤气填胸”、“激愤填膺”。 |
气干 | qìgàn | ①气血和躯体。《列子·杨朱》:“行年六十,气干将衰。”②气魄和才干。《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肱任侠有气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吾见今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宋 洪迈《夷坚丁志·左都监》:“良尝在张魏公府为帐下,气干甚伟。” |
气骨 | qìgǔ | ①道德品格。②坚定和决断的性格,气概,骨气。唐 殷璠《河岳英灵集》(唐 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
气蛊 | qìgǔ | ①气愤。明 高明《琵琶记·临妆感叹》:“也不索气蛊,也不索气蛊,既受託了苹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落得名标青史。”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好教俺闷腾腾心头气蛊,忿嗔手拍胸脯。”②亦作“气臌”。腹部肿胀的病症。俗称气臌胀。明 高明《琵琶记·代尝汤药》:“你万千愁苦,堆积在闷怀,成气蛊,可知道喫了吞还吐。”《初刻拍案惊奇 卷三五》:“那乞僧气蛊已成,毕竟不痊,死了。”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六章》:“奶奶是个庄稼院胆小老婆儿,害了气臌病不在世了。” |
气贯长虹 | qìguànchánghóng | 气:气概;精神。形容气势壮盛;简直可以贯穿长虹。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于维巨卿,气贯虹霓,义高云汉。”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斗争结盟友,殉难慷慨同。 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
气急败坏 | qìjíbàihuài | 呼吸急促,狼狈不堪,形容非常慌张或恼怒。明·施耐庵《水浒全第六十七回》:“水军头领棹船接济军马,陆续过渡,只见一个人气急败坏跑将来。” |
气急败丧 | qìjíbàisàng | 十分荒张或恼怒。同“气急败坏”。茅盾《子夜 十五》:“桂长林脸上挂了彩,气急败丧地跑来。” |
气悸 | qìjì | 胸闷,呼吸困难。《北齐书·废帝纪》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
气充志骄 气骄志满 | qìchōngzhìjiāo qìjiāozhìmǎn | 心满意得,骄傲自大。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9回:“就未免气骄志满,一天一天的放荡恣纵起来。” |
气节 | qìjié | 指人的志气和节操。宋 欧阳修《秘演诗集 序》:“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懽然无所间。” |
气竭神乏 | qìjiéshénfá | 是指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状态,通常表现为体力不支、精神不振、容易疲劳等症状。《曾国藩家书》余体气平安,唯不能多说话,稍多则气竭神乏。 |
气竭声嘶 气竭声澌 | qìjiéshēngsī | 气力竭尽,声音嘶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小气竭声嘶,呼而求饮。”《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声澌,不知所云。” |
气尽 | qìjìn | ①生气消失。《汉书 王莽传中》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思索广求。《南史·曹景宗传》:“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此邑邑使人气尽。”②呼吸停止。明 高明《琵琶记·勉食姑嫜》:“力尽计穷泪亦竭,看看气尽知何日,高冈黄土漫成堆。” |
气局 | qìjú | 气局气度格局。明 陆时雍《诗镜总论》:“七言古,盛於开元以后。 高适当属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四》:“士君子读箧破万卷,又必须登庙堂,览山川,结交海内名流,然后气局见解,自然濶大。”清 张祥龄《半箧秋词 序录》:“词有南北,出主入奴:喜疏快者,丽密以为病;主气局者,烹炼以为嗤:求悦于人难矣。” |
气沮 | qìjǔ | 犹气馁。宋 梅尧臣《回自青龙呈谢师直 诗》气沮心衰计欲睡,梦想先到苹渚前。《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行台御史申屠致远累章辨其(陈天祥)无罪,僧格气沮。明 方孝孺《答王仲缙书》理欲其无疵,有疵则气沮词惭,虽工而於世无所裨。《明史·陈友谅传》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 |
气决 | qìjué | 谓果敢而有魄力。《东观记·朱晖传》:“暉早孤,有气决。”《新唐书·苏定方传》:“定方驍悍有气决,年十五,从父战,数先登陷阵。” |
气决泉达 | qìjuéquándá | 如气之逸出,泉水之流泻。比喻事情进行非常顺利。汉·蔡邕《袁满来碑铭》:“气决泉达,无所凝滞。” |
气类 | qìlèi | ①意气相投者。《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各从其类也。” 三国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至於臣者,人道絶绪,禁固明时,臣窃自伤也,不敢乃望交气类,脩人事,叙人伦。”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弘长风流,许与气类。”刘良注:“气类,谓同气相求,方以类聚也。” 清 赵翼《再简稚存诗》:“固知声名播,兼恃气类联。”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作者虽然单独执笔,气类则决不只一人,用‘我们’来说话,是不错的。”②气质同类者。唐 白居易《秋蝶诗》:“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兴元年》:“鲜卑、乌桓,我之气类,可以为援,奈何击之!”胡三省注:“鲜卑、乌桓,东胡之种,与匈奴同禀北方刚强之气,又同类也。” |
气满志得 | qìmǎnzhìdé | 谓志愿实现,心满意足。 |
气充志骄 气满志骄 | qìchōngzhìjiāo qìmǎnzhìjiāo | 谓心满意得,骄傲自大。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6回:“他打了俺三个大郡,气满志骄,必然想着幽州。” |
气毬 | qìqiú | 古代游戏用具。用以蹴踢的球。前蜀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毬声。”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一日,至保康门,遇五少年趯气毬,伍生素亦习此,即从少年趯之。”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母亲,将过气毬来,我和师父踢一抛儿咱。”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 |
气忍声吞 | qìrěnshēngtūn |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受了委屈,他也只能气忍声吞了。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
气塞 | qìsāi | ①管道中能阻止液体流动的一个气囊或气泡。②小直笛(whistle)风琴管或长笛吹口部分的栓塞(在长笛为唇尖)。③心堵胸闷。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 |
气势非凡 | qìshìfēifán | 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 |
气势磅礴 | qìshìpángbó |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宋 文天祥《文山集 指南后录 正气歌》第14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秦牧《古战场春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气势磅礴的一页。 |
气势汹汹 | qìshìxiōngxiōng | 汹汹:声势盛大的样子。气势很盛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先秦 荀况《荀子 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任国忠装出气势汹汹的样子。” |
气数 | qìshù | ①气运,命运。《西游记第四十七回》他本是成精的山兽,同心到此害你,因见气数还旺,不敢下手。若再过二年,你气数衰败,他就害了你性命,把你江山一股儿尽属他了。②指节气。 |
气数已尽 | qìshùyǐjìn | 气数:命运。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清王朝气数已尽,再也没能力挽回。聂绀弩《论 封神榜》:“作恶多端,残害人民的是‘气数已尽’的旧势力。” |
气索 | qìsuǒ | ①指呼吸停止。谓昏厥。《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丰不知而往,即杀之。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汉 桓谭《新论·形神》灺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②勇气丧失,精神沮丧。《汉书·孙宝传》(侯文)怪宝气索,知其有故。《新唐书·李勉传》希烈自将攻勉,勉气索,婴守累月,援莫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马)希仲素妄庸,得檄即气索,不得已进营熙州城外数十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今以腹心耳目寄此曹,故士大夫倚之以媒其身,将帅倚之以饥其军,牧守倚之以贼其民;朝纲以紊,士气以索,民心以离,咎皆在是。 |
气吞 | qìtūn | 谓一口气吞下。形容气势很大。宋 张元干《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宋 陆游《雨三日歌》:“兴来尚能气吞酒,诗成不觉泪渍笔。”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清 恽敬《刑部尚书金公墓志铭》:“我公得之,大水破沙,力刷其阻,气吞其涯。” |
气吞斗牛 气吞牛斗 | qìtūndǒuniú qìtūnniúdǒu | 斗、牛:牵牛星和北斗星。气势可以吞没星斗。形容气魄宏大。毛泽东的诗词有气吞斗牛的气概。 |
气吞虹蜺 | qìtūnhóngní | 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宏大。 |
气吞湖海 | qìtūnhúhǎi | 犹气吞山河。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
气吞山河 | qìtūnshānhé |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息,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 |
气吞宇宙 | qìtūnyǔzhòu | 犹气吞山河。《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李太原喘喘余息,犹气吞宇宙,可诟骂之。” |
气味相投 | qìwèixiāngtóu |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宋 葛长庚《水调歌头》:“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二回:前者妹子同表妹舜英进京,曾与此女中途相遇,因他学问甚优,兼之气味相投,所以结伴同行。 |
气息 | qìxī | ①呼吸时进出的气。气息仅存。《庄子·人间世》:“兽死不择音,气息茀然,於是并生心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母衰迈受惊,仅存气息,二三日不复饮食。”②香气。一阵芬芳的气息从花丛中吹过来。③特征或显著的优点。充满中国农村生活的气息。④讯息。听此气息。⑤气味。鼻能审气息。《红楼梦 第四七回》:“这么气息,倒熏坏了我!” ⑥诗文的风格。清 阮元《与友人论古文书》:“是故两汉文章,著於班范 ,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 |
气息奄奄 | qìxīyānyān | 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晋 李密《陈情事表》:“(祖母刘)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洙今日必死矣,人言将死者,必见鬼神,此不可信。洙并无所见,但觉气息奄奄渐欲尽耳。”《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严蕊吃了无限的磨折,放得出来,气息奄奄,几番欲死。”柔石《没有人听完她底哀诉》:“她气息奄奄地睡在城脚下。” |
气象万千 | qìxiàngwànqiān | 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气消胆夺 | qìxiāodǎnduó | 形容畏惧到极点。《南史·贼臣传·侯景》:“初,景之围台城,援军三十万,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 |
气血方刚 | qìxuèfānggāng | 犹血气方刚。谓精力正值旺盛。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莫张慌,等的他那气血方刚,那其间着志求贤将师道访,习练的才高智广,文强武壮。” |
气焰嚣张 | qìyànxiāozhāng | 嚣张:猖狂的样子。形容人威势逼人,猖狂放肆。《手术台就是阵地》:“气焰嚣张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等消灭了五百多人。” |
气焰熏天 | qìyànxūntiān | 气焰:气势。形容盛气凌人,十分傲慢。《群音类选 <双惠记 巡守雍丘>》:“独不见气焰熏天谁敢当。”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7回:“他此时正是气焰熏天,没有人敢违拗的。” |
气谊素敦 | qìyìsùdūn | “气谊”指的是义气情谊;“素敦”则是指道德品质纯厚、真诚待人。《红楼梦第九十三回》世交夙好,气谊素敦。 |
气谊相投 | qìyìxiāngtóu | 指志趣、情谊互相投合。同"气义相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十一回》太史慈……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 |
气义 | qìyì | ①气节,道义。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九》:“覩斯人神情復异,而气义备焉。”《新五代史·杂传十·高行周》:“燕俗重气义,思继等闻晋兵为匡威报仇,乃欣然从之,为晋兵前锋。”元 刘祁《归潜志卷六》:“(师安石)轻财尚气义,闻於朋友。” ②义气,情谊。《儿女英雄传 第九回》:“若论他同我的气义,莫讲三万金,便是三十万金他也甘心情愿,我也用得他的。” |
气义相投 | qìyìxiāngtóu | 谓志趣、情谊互相投合。金·王若虚《林下四友赞》:“吾四人者,臭味相似而气义相投也,故不结而合,既合而欢。” |
气涌如山 | qìyǒngrúshān | 形容恼怒到极点。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渊”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大怒,来余家,气涌如山,为言并无奏加津贴事。” |
气逾霄汉 | qìyúxiāohàn | 正气昂扬,直冲云天。形容魄力、勇气非常大。霄汉,云霄和银河。《南齐书·高帝本纪》:“公受命宗枋,精贯朝日,拥节和门,气逾霄汉。” |
气宇 | qìyǔ | 指度量或风度。指气概风度。气宇轩昂。气宇不凡。气宇凝定。南朝梁 陶弘景《寻山志》:於是散发解带,盘旋岩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玉娇梨 第十四回》我看贤侄英英气宇,自是千里之驹,异日当光吾宗。 |
气宇轩昂 | qìyǔxuānáng | 气宇:气度,气概;轩昂: 精神饱满、不平凡的样子。意思是多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也可形容植物高大挺拔,朝气蓬勃,富有活力。亦“轩昂气宇”。《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朝霞见韩生气宇轩昂,丰神俊朗,才貌甚是相当。”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生得丰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有出尘之表。”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 第三十一回》:见他一张紫面皮,一部好胡须,面皮光而生亮,胡须润而且长,身量魁梧,气宇轩昂。 |
气运 | qìyùn | 命运:气数。倘上天不绝大汉,即赐甘泉!若气运已终,臣亮等愿死于此处! |
气韵 | qìyùn | 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蔡元培《图画》以气韵胜。 |
气壮胆粗 | qìzhuàngdǎncū | 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她的那点聪明根本不在何玉凤之下,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来的气壮胆粗。” |
气壮河山 气壮山河 | qìzhuànghéshān qìzhuàngshānhé | 气:气概;壮:雄壮;宏伟。形容气势之大;比山河还要雄壮。唐 张说《孔补阙集市》:“族高辰象,气壮山河,神作铜钩,天开金印。”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四章:又听到了你的朴朴实实、气壮山河的言谈了。 |
气壮理直 | qìzhuànglǐzhí | 谓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即“理直气壮”。他倒显得气壮理直了。义侠《为滇越铁路告成警告全滇》:“法人无端废约于先,吾滇人要求废约于后,气壮理直,谅法人不复狡焉思逞。” |
炁 | qì | 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气”,“炁”是道教专用哲学概念。炁,qì读音同“气”,含义不同。《老子想尔注》“道”散形为炁,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道德经序诀》:五藏生五炁。炁为无限的虚空之能,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状态,一切形而上,下的现象均自于此。《云笈七籤卷四一》:“五云交荫,六炁扇尘。”参见“真炁”。 |
汽 | qì | ①蒸气,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汽车。汽灯。汽化。②特指水蒸气:汽船。汽笛。 |
汽船 | qìchuán | 由蒸汽动力推动的船舶。世界上第一艘汽船是美国人富尔顿在1807年制造,1807年8月17日在法国的塞纳河试航成功。郁达夫《茑萝行》:“我于一天晴朗的午后,从杭州坐了小汽船,在风景如画的钱塘江中跑回家来。”参见“火轮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