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 | qǐ I. | ①向人讨、要、求:乞求。乞丐。乞灵(向神佛求助)。乞怜。②引申为请求,希望。《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后汉书 董卓列传》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宋 杨万里《昭君怨·赋松上鸥词》:“我已乞归休,报沙鸥。”宋 刘过《唐多令 序》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吏部侍郎张咏,以病疡乞郡;辛酉,诏咏知升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金主(金熙宗)诏以天水郡公赵桓(宋钦宗)乞本品俸,令有司赒济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先是台官詹亢宗、季棠论事,因中(曾)怀,怀遂求退,且乞辩明诬谤。《聊斋志异酒狂》家人共乞偿冥负。缪计所费,非数金不能办,颇生吝惜…II.qì衍义:给与。《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晋书 谢安传》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十首之五十八》:“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铜买酒回。”。 |
乞哀告怜 | qǐāigàolián | 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
乞祠 | qǐcí | 指自请退职。宋时,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二》初,(胡)安国数上疏乞祠,诏不许,仍趣赴行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刘)光世闻之,乃引疾乞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提点江东刑狱萧之敏乞祠,帝(宋孝宗)不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翌日,除兵部郎官,(朱)熹方以足疾乞祠。 |
乞贷 | qǐdài | 求讨;求借。《史记·孔子世家》:“游説乞贷,不可以为国。”《梁书·任昉传》:“昉不治生产,至乃居无室宅。世或讥其多乞贷。” 宋 陆游《村饮诗》:“盐醯乞贷寻常事,恼乱比邻莫愧频。”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村中有货美材者,女不惜重直致之,价不能足,又多方乞贷於戚里。”《资治通鉴 秦纪二》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
乞儿 | qǐér | 行乞的人。伸手求食的乞儿。汉 扬雄《逐贫赋》左邻崇山,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 |
乞儿乘车 | qǐérchéngchē | 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注引《世语》:“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 |
乞儿马医 | qǐérmǎyī | 乞儿:乞丐;马医:兽医中专治马病的人。旧指卑贱的人。《列子·黄帝》:“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章炳麟《驳神我宪政说》既与乞儿马医同贱,为民请命,是其故常。 |
乞匄 乞丐 | qǐgài | 指以乞讨为生的人,也叫“叫花子”或作“要饭的”。《后汉书 袁绍传》父(曹)嵩,乞匄携养,因臧买位,舆金替宝,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
乞骸骨 | qǐháigǔ |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駟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明史·钱习礼传》:“復上章乞骸骨,乃得归。”亦省作“乞骸”。《汉书 王莽传》莽上疏乞骸骨。《荀悦纪·哀帝纪下》:“大司空彭宣见莽专权,乞骸。”唐 权德舆《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司马》:“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復警。” |
乞化 | qǐhuà | ①行乞。《三侠五义第二十回》:“将此银拿去……不要沿街乞化了。”②化缘。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俺本是出家人,便乞化何妨?”《西游记第五十三回》行者道:“我们出家人,不受金银,途中自有乞化之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不上一年已访得这叫夜僧人在寧国府地方乞化。” |
乞活 | qǐhuó | ①到有粮之地就食求生。《晋书·东海王越传》:“初,东嬴公腾之镇鄴也。携并州将田甄、甄弟兰 ……等部众万餘人至鄴,遣就穀冀州,号为乞活。”②逃亡求食的饥民。《晋书·石季龙载记下》:“农惧,率骑百餘奔广宗,率乞活数万家保于上白 。”《宋书·王镇恶传》:“时有一人邵平,率部曲及并州乞活一千餘户屯城南。”《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有司马文荣者,帅乞活千餘户屯金墉城南。”胡三省注:“惠帝时,并州饥荒,其吏民随东燕王腾东下,号曰乞活,是后,流徙逐粮者,亦曰乞活。”《资治通鉴 梁纪六》(元)深谓(元)纂曰:“此辈复为乞活矣。” |
乞假 | qǐjiǎ | ①借贷。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杜笃乞假无厌。②请托。③请假。 |
乞浆得酒 | qǐjiāngdéjiǔ | 讨杯水喝,却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过所要求的。唐 刘知幾《史通 书志》:“太岁在酉,乞浆得酒;太岁在巳,贩妻鬻子。”清·沈涛《文翠轩笔记》第一卷:“乞浆得酒,亦自快意。” |
乞觅 | qǐmì | 讨取。宋 苏轼《论积欠状》纵使尽依十料,吏卒乞觅,必不肯分料少取。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栏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间有出巡去处,又多容纵随行公吏等乞觅骚扰,理宜约束。 |
乞巧 | qǐqiǎo | 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唐 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乞穷俭相 | qǐqióngjiǎnxiāng | 乞丐似的寒酸相。 |
乞人 | qǐrén | 乞食的人。《孟子·告子上》: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聊斋志异 画皮》见乞人颠歌道上,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膝行54而前。乞人笑曰:“佳人爱我乎?” |
乞身 | qǐshēn | 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乞身告老。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东观记·张况传》:“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 宋 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 清 吴伟业《送何省斋诗》:“总未涉世深,止知乞身易。”《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邓骘等乞身行服,太后欲不许 |
乞师 | qǐshī | 请求出兵援助。《春秋·成公十七年》:“晋侯使荀罃来乞师。”《晋书·外戚传·褚裒》:“时石季龙新死,其国大乱,遗户二十万口渡河,将归顺,乞师救援。”《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先是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为郡人乞师于(颜)真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四》刘豫闻岳飞复襄阳,遣使乞师于金主以求入寇,金主以方遣韩肖胄、章谊来聘,未可起兵。《清史稿·李定国传》:“定国自景线走猛腊,遣将入车里、暹罗诸国乞师。” |
乞食 | qǐshí | 乞讨食物。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 |
乞头 | qǐtóu | 讨取头钱。宋 洪迈《夷坚丁志·夏氏骰子》:“夏廑 ……家故贫,至无一钱,同舍生或相聚博戏,则袖手旁观,时从胜者觅锱铢,俗谓之乞头是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 |
乞降 | qǐxiáng | ①请求降低。②请求降下。③请求投降。《后汉书 袁绍传》金鼓未震,狡敌知亡,故韩馥怀惧,谢咎归土,张扬、黑山同时乞降。 |
乞休 | qǐxiū | 自请辞去官职。《贵妃艳史演义 第十二章》:李白明知为小人中伤,他即上疏乞休。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堪舆》:“ 可 以卓异授 江 南一参将,五年后乞休归里。” |
乞言 | qǐyán | ①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②泛指请求教言。《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虽德称汪濊,明能普烛,犹复纡己乞言,降情访道。 |
乞与 | qǐyǔ | 给与。宋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序》:“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
乞子 | qǐzǐ | ①求子嗣。《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著述凡数十篇”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列女传:“爽从弟文叔,妻譙郡夏侯文寧之女,名令女。文叔早死,服闋,自以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髮以为信…… 司马宣王闻而嘉之,听使乞子字养,为曹氏后,名显于世。” 晋 周处《风土记》:“便拜而乞愿:乞富、乞寿、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②求乞的人。《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徐)知训尝召兄弟饮,知诰不至,知训怒曰:“乞子不欲酒,欲剑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明之末世,五遭倾覆。一命之士,文学之儒,无不建义旗以抗仇敌者。下至贩夫乞子,儿童走卒,执志不屈,而仰药剚刃以死者,不可胜计也。" |
岂豈 | qǐ I. | 助词,表示反诘(a.哪里,如何,怎么,如“岂敢”,“岂堪”,“岂可”,“岂有此理”;b.难道,如“岂非”,“岂不”,“岂有意乎”)。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左传 子革对灵王》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晋 左思《咏史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弔岂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夫一食多费,岂为美事!II.kǎi①古同“恺”,快乐。《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②古同“凯”,胜利的。 |
岂弟君子 | qǐdìjūnzǐ | 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诗经·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轿子将近,远远望见老父母两朵高眉毛,一个大鼻梁,方面大耳,我心里就晓得是一位岂弟君子。 |
岂敢 | qǐgǎn | ①怎么敢;不敢。表示谦逊或讥讽的意思。我岂敢单独行动。晋 葛洪《抱朴子·序》:“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堆沙砾之贱质,索千金于和肆哉。”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②怎敢。他岂敢欺骗她。③我不值得如此称赞。谦辞。岂敢,岂敢! |
岂况 | qǐkuàng | 犹何况。《后汉书·爰延传》:“夫以光武之圣德,严光之高贤,君臣合道,尚降此变,岂况陛下今所亲幸,以贱为贵,以卑为尊哉?”《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至于子张、子路、子贡等七十之徒,亚圣之德,然犹各有所短, 师辟由喭,赐不受命,岂况下此而无所闕?”晋 葛洪《抱朴子·勗学》:“夫童謡犹助圣人之耳目,岂况坟索之弘博哉?”《晋书 葛洪传》岂况大塊禀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驽之蹇足? |
岂伊 | qǐyī | 犹岂,难道。伊,语中助词,无义。《诗·小雅·頍弁》:“岂伊异人,兄弟匪他。”《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苟遂斯道,岂伊伤政。”南朝宋 何承天《重答颜光禄书》:“岂伊好辩,未获云已。”唐 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岂伊箕山故,特以风期亲。”唐 张九龄《感遇 江南丹橘》:“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岂有此理 | qǐyǒucǐlǐ | 岂:哪里。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指极为荒谬;决无道理。《南齐书 虞悰传》:“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绔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巴金《家》十六:人家好心问你,你倒说这种话!真正岂有此理! |
岂有是理 | qǐyǒushìlǐ | 解释见“岂有此理”。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夫己所有不能保,而夺人所有,岂有是理?” |
岂直 | qǐzhí | 难道只是;何止。《战国策·魏策四》: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梅杏》:“杏一种,尚可賑贫穷,救飢饉;而况五果蓏菜之饶,岂直助粮而已矣!”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北史·陈元康传》:“今枉杀无辜,亏废刑,岂直上负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明 方孝孺《传经斋记》:“经者治天下之具也,岂直文辞云尔哉?” |
芑 | qǐ | ①粱、黍一类的农作物。②芑菜,类似苦菜的一种草本植物。芑之菜。 |
杞 | qǐ | ①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杞带:杞人忧天(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简称“杞忧”)。②姓。 |
杞妇 杞梁妻 | qǐfù qǐliángqī | 指春秋齐大夫杞梁之妻。齐庄公四年,齐袭莒,杞梁战死,其妻迎丧于郊,哭甚哀,遇者挥涕,城为之崩。后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老残游记 自序》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 |
杞国忧天 | qǐguóyōutiān | 解释同“杞人忧天”。明·何景明《田子行》:“丹诚不回白日照,杞国忧天独劳苦。” |
杞国之忧 | qǐguózhīyōu | 解释同“杞人忧天”。出处 宋·岳珂《桯史·岁星之祥》:“士大夫皆有杞国之忧。”明·范濂《云间据目抄》第五卷:“独以役重赋烦,人民凋蒺,识者不无杞国之忧。” |
杞菊 | qǐjú | 枸杞与菊花。其嫩芽、叶可食。菊,或说为菊花菜,即茼蒿。唐 陆龟蒙《杞菊赋序》:“天随子宅荒,少墙屋,多隙地,著图书所前后皆树杞菊。夏苗恣肥日,得以採擷之,以供左右盃案。”宋 苏轼《超然台记》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明 方孝孺《味菜轩记》:“若杜子美於韮薤,陆龟蒙之於杞菊,苏子瞻之於芦菔、蔓菁,莫不遂称之见於咏歌。” |
杞柳 | qǐliǔ | 木名。落叶乔木,枝条细长柔韧,可编织箱筐等器物。也称红皮柳。《孟子·告子下》:“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杞柳为桮棬。”晋 孙楚《登楼赋》:“杞柳绸繆,芙蓉吐芳,俯依青川,仰翳朱杨。”宋 黄庭坚《乙未移舟出诗》:“安能诡随人,曲折作杞柳。” |
杞人忧天 杞人之忧 | qǐrényōutiān qǐrénzhīyōu |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这是贤弟关心太切,所以有杞人之忧。”曹禺《天然生出的花枝》:“事实证明这实在是杞人之忧。” |
杞宋无征 | qǐsòngwúzhēng |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
杞天之虑 | qǐtiānzhīlǜ | 解释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鲁迅《而已集·忧‘天乳’》:“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中国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须雇乳娘。” |
杞梓 | qǐzǐ | 杞和梓。两木皆良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 晋实用之。”杜预注:“杞、梓皆木名。《资治通鉴 周纪一》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资治通鉴 梁纪十六》杜弼作檄移梁朝,但恐革车之所轹,剑骑之所蹂践,杞梓于焉倾折,竹箭以此摧残。 |
杞梓之才 | qǐzǐzhīcái | 杞、梓:两种优质的木材,指良材。比喻优秀的人才。《隋书·潘徽传》:“戎衣而笼关塞,朝服而扫江湖,收杞梓之才,辟康庄之馆。” |
杞梓之林 | qǐzǐzhīlín | 比喻众多的人材。唐·李庾《西都赋》:“殷庙羞瑚琏之器,楚材惭杞梓之林。” |
玘 | qǐ | ①佩玉。②玉名。 |
屺 | qǐ | 没有草木的山。《说文》屺,山无草木也。 |
屺岵 | qǐhù | 《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序谓为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后因以“屺岵”代指父母。《花月痕第五回》:“天寒岁暮,游子乡关之感,风人屺岵之思,麕至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