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说到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前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统治期间(705-712年)政局极不稳定。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朝政,朝廷大臣也分为数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姑母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采取了许多改良措施。把武后﹑韦后及太平公主的余党都加以杀戮或贬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斜封官予以裁撤精简,将宰相名额由睿宗时的十余人减少到两三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对那些自恃对玄宗有功而邀求权位的功臣坚决予以贬斥。

唐玄宗李隆基对兄弟十分友爱,这一点是近世帝王比不上的。玄宗刚刚即皇帝位时,特意让人做了一套长长的枕头和一床特别宽大的被子,以便他能够与兄弟们同床共寝。诸王每天早上在侧门朝见天子,退下后便聚在一起进膳饮酒、玩博戏下围棋,或者策马纵犬外出打猎有时手持丝竹乐器吹拉弹唱。兄弟们在宫中相处时,彼此跪拜都依照家人的礼节,饮食起居也无分别。

李隆基任命兄长,原太子李成器兼任岐州刺史,二哥李成义兼任豳州刺史,堂兄李守礼兼任虢州刺史,要他们到任之后只管重要事条,其他的行政事务都委托长史、司马负责处理。李隆基优待自己的同胞兄弟,采用的是李家当王,专家治国的上策,不给他们以实职,从而削弱了皇室内部发动政变的政治基础。

玄宗李隆基对有才干的宰相任用不疑,开元初以姚崇为相,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上篇说到,713年(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后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军队。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密召姚崇前来。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次日,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实行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被称为救时宰相。

716年(开元四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设祭膜拜,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黄门监卢怀慎认为蝗虫不可杀,玄宗也觉得蝗害乃上天意志,犹豫不决。姚崇对卢怀慎说:“灭蝗救人刻不容缓,如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连年蝗灾,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李隆基重用姚崇.jpeg

李隆基重用姚崇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日(9月28日)姚崇去世,享年72岁。姚崇不信术法,理解佛教真谛,临死留下这样的遗嘱:“佛教以清静慈悲为本,愚昧的人却希望通过抄写经文、建造佛像来求得来世之福。过去的北齐与北周两国对峙,北周毁弃佛经佛像而整治军队,北齐却丢开刑罚与政令,大量建造佛寺,等到两国一交战,结果是北齐灭亡,北周勃兴,北周灭了北齐。近代的武氏成员和韦氏诸人,所建之寺与所度之僧数不胜数,却并未免除其宗族被夷灭的后果。在我死后,你们不要像凡夫俗女那样愚昧无知,为我诵经超度以求死后之福!道士们见僧尼因此而获利,也效法其行,更不能将他们请进家门。这条家训,子孙后代必须永远遵守。”

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十七岁)中进士。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经武后、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宋璟被召入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宋璟随才授任,使百官各司其职。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玄宗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宋璟与姚崇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宋璟随同玄宗巡幸东都洛阳,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玄宗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王怡。宋璟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福,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玄宗认为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死罪。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玄宗东巡泰山,宋璟留守京师。玄宗将出发,对宋璟说:“卿是国家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阳,分别有一段时日,请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朕。”宋璟一一直言相告,玄宗将宋璟“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一代名相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

 宋璟身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jpeg

宋璟身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韩休年轻时精通词学,后考中制举。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让中书令萧嵩推举朝臣,接任侍中之位,萧嵩认为韩休生性柔和,易于控制便推举了他。韩休因此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不料,韩休主政后,刚直不阿,对萧嵩的意见多有矫正,因此与萧嵩不和。唐玄宗每次稍有过失,便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刚落,韩休规劝的谏疏就已送到。后来,唐玄宗闷闷不乐。侍从道:“自从韩休拜相,陛下没有一天欢乐,为什么不将他贬谪呢?”玄宗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却富裕了。萧嵩每次奏事,都会顺着我的意思。我退朝之后,常睡不安稳。韩休多次谏言,我退朝之后,反而睡得安稳。我用韩休为相,是为国家社稷考虑。”韩休主政可谓魏征第二。

 张九龄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愿望。《望月怀远》起始两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妇孺皆知,传诵千秋万代。

诗人丞相张九龄.jpeg 

诗人丞相张九龄

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要求朝廷重贤能,不循资历。张九龄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其“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任其为中书舍人。开元十九年,玄宗召其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因病在曲江(今西安城区东南部)谢世。死后不久,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逃奔至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唐玄宗任用的这些贤人大多经过科举之路而非熟人门道被提拔起来的,来路正,才学高,作风硬,有正气,无谄媚,这对历代统治者都有借鉴作用。

张正立评议

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鼎盛,重要因素是李隆基坚持选贤任能,身边都是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谋大局、除弊端,辅佐国家发展进入快车道。

宋:用人才不用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