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763年(宝应二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而死,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最终是在唐代宗时平定的,这是代宗李豫最为得意的事。渡尽劫波的李唐朝廷如释重负,王侯将相踌躇满志,兵士期待解甲归乡,百姓盼望盛世重现,大唐王朝似乎摆脱了偏离的轨道,看上去开元全盛的景象将再次上演。然而,威胁才刚刚消除,危机已悄悄降临。在朝廷上下共庆和平的表象下,君臣裂痕却愈演愈烈。经过安史之乱,李唐王室再也无法信任武将。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元气大伤,外加外族乘机侵入,使其再也无法回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因果大致如下:

首先,借助回纥打击安史乱兵的代价十分昂贵。史朝义退出洛阳后,收复洛阳的回纥兵就大肆掳掠,杀人万计,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洛阳宫室十不存一。东至郑州,北至安阳,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函谷关以东陕川,东周之地,兽游鬼哭。朔方兵、神策军也以洛阳等地久陷敌手,推波助澜,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平叛大军所过之处,邑落为墟,比屋荡尽。正值隆冬,百姓饥寒交加,有的竟以纸为衣,聊御风寒,令人为之心酸动容。

第二、代宗听信宦官,没有能对平定叛乱的功臣进行必要的封赏和安抚。依照惯例,国家平静之后自然应对平叛功臣封爵奖赏,那些在平乱中崛起的藩镇骁将们一个个志得意满。然而,朝廷对大将的猜疑已经让平乱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先后被明升暗降地剥夺了兵权。功勋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兴唐大将“仆固怀恩”一直郁郁寡欢、怏怏不乐。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三女与回纥和亲。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平乱之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屯汾州(今山西隰县)。宦官、监军骆奉先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仆固怀恩”无法自明,被迫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仆固怀恩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JPEG.jpeg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仆固怀恩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

第三、代宗李豫对朝廷的骄兵强将和安史降将实行妥协政策,苟求无事,欲保住已经出现的统一大局,专注御边,以防吐蕃,回纥,党项等边疆强族入寇京城,稳住李唐天下,坐牢唐室的帝位。想不到的结果却是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著名的藩将有:

田承嗣:他行伍出身,原为安禄山部将,安史之乱失败后在莫州降唐,并依靠“仆固怀恩”,被封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魏博(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不听朝廷诏令,俨若独立。朝廷为了笼络他,加封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爵雁门郡王,他却愈发骄纵。田承嗣占据七州,拥兵五万,朝廷难以调动。

李正己:唐朝地方割据军阀,占领曹、濮、徐、兖、郓州,并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之地,军队十万,在中最为强大。

李宝臣:原是安禄山部将,被其收为养子,曾率十八骑劫持太原尹,后镇守恒州。安史之乱平定后投降唐朝,被赐姓名,并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统辖恒定易赵深冀七州之地。此后,李宝臣在境内整顿武备,自置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赋税,对外则与幽州、魏博等诸藩镇联结,逐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指挥五万军队。

梁崇义:与田承嗣李正己、李宝臣为辅车之势,史书记载,说他拥有襄、汉七州之地,带甲二万,连结根固,未尝朝觐,然于群凶。

这些藩镇互相依靠勾结,虽然拥戴朝廷,但不用朝廷的法令,官爵、士兵、租赋和刑杀都由自己掌握。代宗宽宏仁厚,听任他们为所欲为。朝廷修补一城,增加一兵,他们就有怨言,认为皇上怀疑他们有二心,朝廷往往因此而罢役。而他们自己在境内天天修筑堡垒,整治军队。因此,他们名为中国藩臣,实际同境外蛮貊一样。当时的地方节度使拥有土地人民、握有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各自为政,与中央分庭抗礼,从此形成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第四、吐蕃国成为当时唐王朝的最大的威慑,这就使得当时的唐帝国内外交困。吐蕃是七到九世纪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唐太宗时期实行民族和亲政策,641年把他堂祖父的曾孙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延续了一段友好往来,到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120年之久,舅甥关系早就不复存在。

由于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唐朝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大举攻唐。早在安史旧部请降的前夕,即宝应元年十二月,吐蕃已从青藏高原挥师东下,攻陷唐朝的临、秦、成等州。安史旧部投降不久,公元763年10月14日,吐蕃占领了奉天(今陕西干县),很快打到长安城下,吓得代宗逃到陕州(三门峡市陕州区)避难。这是继唐玄宗之后的第二个皇帝仓皇离开京师长安。吐蕃兵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当自己的统治工具,并纵兵焚掠,将长安洗劫一空。

关键时刻,代宗仓促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自己的儿子雍王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为挂名元帅,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命令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同时又以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传说:“郭令公(即子仪)亲率大军来了!”吐番兵惊恐,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15天的长安被唐军收复。

765年8月,代宗40岁那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共30万大军,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唐代宗李豫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此间“仆固怀恩”暴病于军中。回纥、吐蕃联军包围泾阳,郭子仪命令诸将加强守备而不与敌军作战。等到傍晚时,回纥、吐蕃联军退驻北原。初九,回纥、吐蕃联军再次来到城下。正当此时,回纥和吐蕃听说“仆固怀恩”已经去世,便开始互争尊长,不相和睦,分别设置营帐居住。郭子仪知道了这件事便派牙将李光瓒等人前去游说回纥,打算联合回纥共同攻击吐蕃。郭子仪最后与回纥订好盟约才回来。吐蕃闻讯后,夜里便率领军队逃跑了,使唐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

无论是在平定安史之乱,还是两次抗击吐蕃之战郭子仪都立下了不朽功勋,唐代宗对其十分感激,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的儿子郭暧,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唐代宗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ài.jpeg

唐代宗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

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闻听此言,代宗劝女儿道:“他父亲不爱当皇帝是实情,要不然,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晋剧优秀传统剧目《打金枝》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编辑的,后来又移植成京剧、评剧和淮剧等等,影响颇大。

 晋剧打金枝.jpeg

晋剧打金枝

“仆固怀恩”抗拒圣命三年,两次勾引胡人军队进犯唐朝,成为国家一大祸害。但是代宗仍然隐晦此事,前后敕旨都没有提及“仆固怀恩”谋反。及至代宗听到仆固怀恩死讯时,怜悯地说:“仆固怀恩没有谋反,只是为部下所误罢了!”

公元779年五月初三,唐代宗李豫开始患病,二十一日,下诏让皇太子代行处理国政。当夜,代宗在紫宸殿的内殿中驾崩。遗诏让郭子仪总摄群臣,辅助朝政。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即位,又面临着大堆难题,这在下篇中再行解说。

张正立评议:

历史进入中唐,这是内忧外患,各种问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集中爆发的时期。值得称颂的是郭子仪,力扛大梁,为唐朝廷稳住阵脚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