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篇“血腥清除李唐亲子在列,武后则天建周顺昌逆亡”已经告知大家,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李显的同母弟。公元684年2月,则天皇后废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但仍命其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皇后处理,睿宗毫无实权,沦为傀儡而已。公元690年9月,则天皇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废睿宗,改封他为皇嗣,跟母姓武,叫武轮,迁居东宫。五王政变后,中宗李显复辟,封李旦为安国相王。

李旦的结发之妻刘皇后,生李宪,即李成器。武则天文明元年,武后以睿宗为皇帝,李宪为皇太子,睿宗降为皇嗣后,更改册封李成器为皇太孙。

窦德妃,李旦的侧室,生李隆基。李隆基先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王。

唐太宗时,选骁勇武士穿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中宗时发展为万骑,演变成皇帝的禁军,即羽林军。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上篇,第83篇“李显二次登基皇位,韦后妄蹈武后覆辙”讲述了韦后的野心。兵部侍郎崔日用平素一向依附韦后及武氏集团,与协助韦后企图夺权的宗楚客交情也很好,他得知宗楚客的阴谋以后,担心自己会因此遇祸,便派宝昌寺僧人普润秘密地去向李隆基报告,并劝李隆基尽快发难。宗楚客在唐前期三次任相,为了实现自己的权欲和利欲,依附武三思、韦皇后。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进士出身的刘幽求、禁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报告他父亲相王李旦,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

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唐隆政变.jpeg

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唐隆政变

唐隆元年(710年)6月20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其妻许氏却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既然参与同谋,即使不参加实质的兵变,势难免罪。”钟绍京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定于7月21夜发动政变,史称唐隆政变。

这时左右羽林军将士都驻扎在玄武门,等到夜色降临之际,葛福顺和李仙凫都来到李隆基处,求问起事的信号以便行事。羽林军中的韦播、高嵩二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多次鞭打万骑兵,从而引起万骑兵对他们的普遍怨恨。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将韦播、高嵩二人斩首示众,高声喝道:“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今晚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家人及其死党,拥立相王为帝以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胆敢首鼠两端帮助逆党,判罪连及三族。”羽林军将士全都欣然从命。于是葛福顺将韦播等人的首级送给李隆基,李隆基在灯下看过之后,便与刘幽求等人一同走出禁苑南门,钟绍京率领着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在后面。李隆基派葛福顺率领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率领右万骑攻打白兽门,双方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后,即大声鼓噪。葛福顺等人分别杀掉守门的兵将,攻入宫中。李隆基率兵守在玄武门外,三更时分,听到宫中鼓噪声之后,即率领总监及羽林兵进入宫中。在太极殿负责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听到鼓噪之后,全都披挂整齐响应李隆基等人。韦后惶惑中逃入飞骑营,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被士兵斩杀。此外还将武延秀斩首于肃章门外

 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jpeg

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

中宗驾崩后,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宰相上官仪的孙女,聪慧善文,得到武则天重用,担任内舍人,掌管宫中制诰多年起草遗诏,她将中宗四子李重茂立为太子,由相王李旦辅政,宗楚客、韦后将这个内容改掉了。在李隆基率军进入宫中时,上官昭容手执灯笼率领宫人迎接,并把她起草的中宗遗诏的底稿拿给刘幽求看。刘幽求为她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没有答应,下令将上官昭容在旗下斩首。

这时少帝李重茂住在太极殿,刘幽求对众人说道:“大家约好了今晚上拥立相王李旦为帝,现在为什么不早一点儿定下来呢!”李隆基急忙制止了他,下令将士们捕捉宫中和把守宫中各门的韦氏族人,平常得到韦后信任重用的人也一起斩首。天将破晓,宫内外均已平定。22日,李隆基出宫拜见父亲相王李旦,为自己起事之前未能报告而叩头谢罪。相王李旦流着眼泪抱住李隆基说:“大唐宗庙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劳!”李隆基于是率军迎接相王李旦入宫辅佐少帝。当日,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刘幽求对宋王李成器、平王李隆基说:“相王在以前就曾当过皇帝,是万民所向往的。现在民心尚未安定,皇室国家之事至为重要,相王应该早日登基称帝以安定天下!”李隆基回答说:“相王生性淡泊,从来不把世事放在心上,即使他已经君临天下,还要把帝位让给别人,何况当今天子乃相王亲哥哥的儿子,他又怎么肯取而代之呢!”刘幽求说:“民心不可违背,相王虽想高居世外独善其身,但大唐的宗庙社稷又怎么办呢!”李成器和李隆基入内拜见相王李旦,尽力劝说,相王才答应重登帝位。景云元年(710年)六月二十四,少帝李重茂在太极殿内东边,面向西坐着,相王李旦站在唐中宗的灵柩旁边,太平公主说道:“皇帝想把帝位让给他的叔父,可以吗?”刘幽求跪在地上回答说:“在这国家多灾多难之际,皇帝仁爱孝顺,效法尧舜禅位贤人的传统,实在是出于至公无私之心;相王代替皇帝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担,乃是叔父对侄儿慈爱备至的表现。”于是便根据少帝制书的旨意将帝位传给相王李旦。这时少帝还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太平公主上前对他说道:“天下臣民之心已归附相王,这个宝座已经不再属于你这小子了!”说完便将他从宝座上拉了下来。唐睿宗李旦即皇帝位,并亲临承天门,下诏赦免天下罪囚,同时又恢复了少帝李重茂的温王爵位。

睿宗李旦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如此,李旦顺水推舟,立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恃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睿宗李旦怕再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712年8月重新担任皇帝仅两年的李旦毅然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太平公主虽力劝睿宗不要放弃处理大政的权力,但已无济于事了。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据称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甚至已经计划在玄宗李隆基饮食中下毒。侍中魏知古报告了李隆基,玄宗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率先采取行动。

713年玄宗李隆基命令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玄宗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玄宗恕其姑姑的死罪,被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这次事变因发生在唐朝先天年间,故被称为“先天政变”。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开元盛世自此开启。

先天政变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jpeg

先天政变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张正立评议:

为争皇权李氏家族同武氏、韦氏家族的争斗血流成河。李隆基两次政变登上皇位,宝座底下都是人命,鲜血淋漓。

宋:皇位争夺的普遍现象,古今中外历来如此,不存在费厄泼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