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ān

①歪,不在中间:偏斜。偏离。偏旁。偏僻。偏远。偏锋(a.书法上指用毛笔时笔锋斜出的笔势;b.泛指做文章从侧面着手的方法)。不偏不倚。晋 陶潜《饮酒诗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②不全面,不正确:偏爱。偏见。偏激。偏狭。偏执。偏废。偏颇。偏听偏信。③与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偏偏。偏巧。④谦辞,向人称自己已用过茶饭等:我偏过了,您请吃吧。参见“偏过”。⑤偏僻。晋 陶潜《饮酒诗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偏安

piān’ān

①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偏安一隅。偏安江左。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②借指被迫离开原来的地方,暂居某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

偏安一隅

piānānyīyú

偏安:偷安;隅:角落。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金玉舟《赵匡胤》第三章:“南汉、后蜀、吴越、闽、大理、吴越等国家,偏安一隅,志在自保。”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七回:“赖尔岳飞竭力勤王,尽心捍御,得以偏安一隅。”

偏霸

piānbà

指偏据一方而称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赵光义)又尝谓赵普曰:“向者偏霸掊克凡数百种,朕悉令除去,更后五七年,当尽减民租税。卿记朕此言,非虚发也。”

偏傍piānbàng

①偏旁。宋 曾巩《读书诗》:“端忧类童稚,习书倒偏傍。”详“偏旁”。②不正。指旁门左道。 北齐 颜子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王利器集解:“卢文弨曰:‘偏傍之书,谓非正书。’案:即谓旁门左道之书。”③偏偏靠近。宋 姚宽《西溪丛语下》:“南部烟花録,文极俚俗。又载陈后主诗云:‘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此乃唐人方棫诗。”元 杨果《洛阳怀古诗》:“山势忽从平野断,河声偏傍故宫哀。”

偏比

偏毗

piānbǐ

袒亲近。《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元年》吕祖俭上封事曰:至於李祥,老成笃实,非有偏比,盖众听所共孚者。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彼其所谓利者,乃偏毗於最少数人之私利,而实则陷溺大多数人之公敌也。

偏宠piānchǒng

上对下偏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偏辞

piāncí

①一面之辞,片面之辞。《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易 益》象曰:莫益之,偏辞也。孔疏:此有求而彼不应,是偏辞也。②谄媚讨好的话。

偏党

piāndǎng

①犹偏向。《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②指偏私。《荀子·王制》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去偏党以平王道,遣私情以标至公。明 陈子龙《直陈祸乱之源疏》如此则偏党一空,和平立见矣。

偏宕

piāndàng

偏激过当。《后汉书·孔融传》:“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李贤注:“偏邪跌宕,不拘正理。”《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余谓此偏非邪之谓,言其论议抑扬,有所偏重也。”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汪容甫》:“持论偶有偏宕,亦才人恒有。”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术风气一至分门别户,相激相盪,其言论往往都不免失之偏宕的。”

偏殿piāndiàn

房侧之殿,对正殿而言。《封神演义 第二十六回》纣王见他如此,双手抱搂,偏殿交欢,云雨几度,方才歇手。

偏短

piānduǎn

缺陷、不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偏锋piānfēng

①书法上指写毛笔字时笔锋斜出的笔势。他的楷书常用偏锋,别具一格。②泛指写文章、说话等从侧面着手的方法。《镜花缘 第十七回》若只管闹这偏锋,只怕越趋越下,岂能长进!

偏过piān’guò

谓已用过餐。有私自占先之意,多用作答语之谦词。《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大人吃过饭没有?’黄道台説:‘偏过了。’”鲁迅《彷徨·肥皂:“‘失迎失迎,对不起。’四铭还嚼着饭,出来拱一拱手,说。‘就在舍间用饭,何如?……’‘已经偏过了。’”

偏怀浅戆

piānhuáiqiǎngàng

偏怀:胸怀狭窄;戆:愚拙。胸怀狭窄,见识浅陋愚拙。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周瑜小子偏怀浅戆,自负其能,辄欲以卵投石。”

偏讳

piānhuì

古代对偏讳有两种解释。一、君主或尊长之名是两个字,则只避讳其中的一个字,郑玄即持此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在使用“徵”字时,就绝不同时使用“在”字,使用“在”字时,就绝不同时使用“徵”字,这样就始终避讳了其母双名“徵在”中的一个字。二、君主或尊长之名是两个字,哪怕身单单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这个字也要避讳。这样,双名的两个字实际上皆需避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诚字虽系藩邸旧名,考之故事,未尝偏讳。

偏敬

piānjìng

谓尊敬得过分,超越了礼制。《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四年》:“王公虽贵重,理无偏敬。”胡三省注:“臣子惟拜君父,施之於导(王导)则为偏敬。”

偏据

piānjù

谓据有一隅之地。《资治通鉴 魏纪六》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张衡《东京赋》:“彼偏据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明 宋濂《阅江楼记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

偏军

piānjūn

指主力以外的部分军队。《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南史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元嘉)十九年,竟陵蛮动,宋文帝遣帝领偏军讨沔北蛮。

偏枯

piānkū

①偏瘫,半身不遂。《庄子·盗跖》: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成玄英疏:“治水勤劳,风櫛雨沐,致偏枯之疾,半身不遂也。” 唐 杜甫《清明诗之一》:“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②偏于一方面,照顾不均,失去平衡。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明 谢榛《四溟诗话 卷二》:“非笔力纯粹,必有偏枯之病。”郭沫若《今昔蒲剑·文化与战争》:“这两种欲望虽相互对立,却也不可偏枯。”

偏劳piānláo

口语,客套话,用于请人帮忙或感谢别人帮忙。我太忙,这件事就偏劳你了。 曾朴《孽海花第十一回》尚秋听了,方晓得他们在对面拱宸堂里铺排祭坛祭品,就答道:“偏劳两位了。”

偏怜

piānlián

特别宠爱。唐 元稹《遣悲怀诗之一》:“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辽史·皇子表》:“谚曰:‘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主家。’”冰心《南归》:“我的最小偏怜的海上飘泊的弟弟!”

偏令

piānlìng

偏颇的政令。《庄子·田子方》:“法无更,偏令无出。”一说,偏通“篇”,篇令,犹策令。

偏谬

piānmiù

偏颇不公。《三国志·吴志·张纮传》上无偏谬授,下无希冀之望。《清史稿·太宗纪二》六部或断事偏谬,审谳淹迟,尔其察奏。明国陋习,此衙门亦贿赂之府也,宜相防检。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卷五》圣叹评传奇,虽多偏谬处,却能独出手眼。

偏裨

piānpí

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后汉书 袁绍传》诚伤偏裨列校,勤不见纪,尽忠为国,翻成重愆。《三国演义 第95回》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资治通鉴 晋纪七》(司马)歆将出兵,王绥曰:“(张)昌等小贼,偏裨自足制之,何必违诏命,亲矢石也!”《资治通鉴 宋纪三》奚斤自以为元帅,而(夏王赫连)昌为偏裨所擒,深耻之。《资治通鉴 唐纪四》(李世民)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九》(杨)思勖为人严,偏裨白事者不敢仰视,故用兵所向有功。《资治通鉴 后晋纪四》宋齐丘曰:“臣实有此言。臣为游客时,陛下(南唐主李昪)乃偏裨耳。今日杀臣可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遂至元帅畏偏裨,偏裨畏将校,将校畏士卒。

偏僻

piānpì

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引申为孤陋,见闻短浅;也指冷僻、不常见,偏颇、不公正。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梁生》:“二兄偏僻,必以我言为河汉,请晰言之,可乎?”《英烈传》第二七回:“那士卒因地方偏僻,全不提防,都酣酣的大睡。”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我家的所在很偏僻。”

偏弃piānqì

①抛弃其中之一。《墨子·经下》:“丽与(暴),夫与履,一偏弃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宜以古之製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②犹言被放逐于偏远之地。刘向《九叹·怨思》:“玄蝯失於潜林兮,独偏弃而远放。”

偏三向四

piānsānxiàngsì

谓偏向、袒护某方。我们不能偏三向四,要公平对待。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偏生piānshēng

①方言。偏偏。表示实况同所希望的正相反。《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及至娶来家中,我说待他自睡罢,你又偏生推女儿伴他。②格外;更加。

偏师

piānshī

①指主力军以外的部分军队。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左传 楚归晋知罃》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后汉书·袁绍传》:“幕府輒復分兵命鋭,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奬就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宜遣偏师屯本州,彼既不敢长驱,山东诸郡怨其暴敛,不忘戴宋,一呼响应,势若破竹矣。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四回》:"秦虽去不远,臣请率偏师追击之。军有归心,必无斗志,可一战而胜也。"②低级军官名。清末濮振声在浙江建德一带组织反清独立军,其基层编制以五人为伍,有伍长,五伍为偏,有偏师。

偏室piānshì

①正屋旁的房子。明 叶盛《水东日记·前辈存心》:“夏忠靖公使吴中,舘于文正书院之偏室。”②指妾。宋 罗烨《醉翁谈录·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张资责娶李氏为正室,其越英为偏室。”《杨家将 第一回》刘氏泣曰:“妾是本国谏议大夫呼延廷偏室,因回归乡里,至此被强人劫掠…”

偏帅

piānshuài

①部分军队的统帅或一方守将。《后汉书·袁绍传》:“被以虎文,授以偏帅,奬就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齐明遣左卫将军王广之赴救,帝爲偏帅隶广之。唐 元结《寄源休诗》:“忽然向三岁,境外为偏帅。”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然犹偏帅判荆襄鄂,再判金陵,终于外云。”②副将。清 梁章鉅《称谓录·副将》:“方以智通雅:‘今之勋将,古之戎右也。或称戎副,或曰偏帅,或曰军倅、参将。’”

偏私

piānsī

偏袒徇私。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苦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死

piānsǐ

偏枯,半身不遂。《庄子·齐物论》:“民溼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

偏袒

piāntǎn

偏袒,指偏护一方,保护一方不受伤害。解衣袒露一臂,解衣露肉。俗说: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③佛教徒穿袈裟,袒露右肩,以表示恭敬,并便于执持法器,亦称偏袒。《释氏要览·礼数》:“偏袒,天竺之仪也。”

偏听偏信

piāntīngpiānxìn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以为真;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他总是乐于听取大家的意见,从不偏听偏信。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偏听偏言

piāntīngpiānyán

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汉 王符《潜夫论 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偏听生奸

独任成乱

piāntīngshēngjiān

dúrènchéngluàn

谚语,意思是偏听偏信会产生奸佞,独断专行会造成祸乱。汉·邹阳《狱中上吴王书》:“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明·罗懋登《西洋记 七六》:“‘偏听成奸,独任成乱。’古语不差。”

偏乡僻壤

piānxiāngpìrǎng

荒凉偏僻的地方。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偏斜

piānxié

偏私,不正;倾斜。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偏信piānxìn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偏信则暗

piānxìnzéàn

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偏行

piānxíng

①片面实行。《庄子·缮性》:“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郭象注:“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②单独而行。 徐干《中论·艺纪》:“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榦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③独特的操守。《后汉书·独行传序》:“中世偏行一介之夫,能成名立方者,盖亦众也。”参见“独行”。

偏宜

piānyí

最宜;特别合适。前蜀 李珣《浣溪纱词》:“入夏偏宜澹薄妆,越罗衣褪鬱金黄。”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低矮矮的冠儿偏宜戴,笑吟吟地喜满香腮。”宋 李清照《鹧鸪天词》:“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粤剧《关卿第四场》:“近时有些婆娘们,道着难晓,说着难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

偏义复词

piānyìfùcí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一、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①《石钟山记》“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②《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③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二、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①《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②《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③《毛遂自荐》“言其利害。”偏的还是利。

偏隅

piānyú

①一方之地;一隅之地。雄张偏隅。屈处偏隅。《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张天锡承祖父之资,藉百年之业,擅命河右,叛换偏隅。” 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其为我播告偏隅,咸使知之。”②指偏僻的地方。曹亚伯《保路运动》:“四川僻处偏隅,情形不能外达。”③喻指整体中的一部分,一个方面。明王廷相石龙集序:“其为志也,得其偏隅而迷其综括,欲周天下之变难矣。” 

偏沅

piānyuán

古巡抚名,明万历年间设置,清康熙初分湖广置湖南省,移偏沅巡托于长沙府。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湖南巡抚,《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偏沅之名遂废。(康熙十三年正月)丁亥,偏沅巡抚卢震弃长沙遁。

偏照

piānzhào

特地照耀。南朝陈 阴铿《侯司空宅咏妓诗》:“翠柳将斜日,偏照晚妆鲜。” 唐 温庭筠《更漏子词》:“玉鑪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宋 黄庭坚《念奴娇 断虹霁雨》:“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偏重

piānzhòng

特别看重。宋 李清照《永遇乐 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偏诸

piānzhū

衣服、鞋子和帘帷的花边。西汉·贾谊《治安策白縠之表,薄纨之里,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

piān

犏牛,公黄牛和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兼有牦牛耐劳和黄牛易驯的特点,公的无生殖力。产于中国青海、西藏、甘肃等地。

piān

轻快,飘忽:然。翩翩。翩若惊鸿(大雁)。翩跹 piānxiān 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  恰似嫦蛾舞翩跹,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红楼梦 第27回》: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翩翩

piānpiān

①运动自如、鸟飞轻疾的样子。翩翩舞姿。唐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②举止洒脱的,多指青年男子。翩翩少年。唐 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③形容风采、文辞的美好。风调翩翩。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元瑜书记翩翩。

翩翩风度

piānpiānfēngdù

翩翩:形容举止潇洒超脱。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形容人的举止言谈超逸洒脱。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早有那般世谊同年,见他翩翩丰度,蔼然可亲,都愿和他亲近进来了。”权延赤《走下圣坛的周恩来 周恩来与酒》周恩来这样惊人的酒量,偶尔也有喝醉的时候。不过,他再醉也不会有伤大雅,始终保持着他那与生俱来的翩翩风度。

翩翩公子

piānpiāngōngzǐ

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翩翩起舞

piānpiānqǐwǔ

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诗经·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下。”唐·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翩翩年少

翩翩少年

piānpiānniánshǎo

piānpiānshàonián

指举止洒脱的青年男子。张恨水《夜深沉》第八回:“真是一位翩翩少年,大概是一位大学生吧,在他的西服小口袋里,插了一枝自来水笔。”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别看荀磊细皮白肉,宛如出生在另一种家庭的翩翩少年。”

翩翩跹跹

piānpiānxiānxiān

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0回:“只看众女子绛绡彩袖,翩翩跹跹,从绿柳丛中行过,一个个觉得风流可爱。”

翩然

piānrán

①相反貌。②飞貌。宋 吴潜《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③轻疾貌。④潇洒貌。

翩然俊雅piānránjùnyǎ

形容人的外表英挺斯文、举止洒脱。《儒林外史第八回》王太守看那蘧公子翩然俊雅,举动不群。

翩若惊鸿

piānruòjīnhóng

翩:轻快;轻盈。轻快得像惊飞的鸿雁;形容姿态轻盈。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正在绳子忽低忽昂的走来走去,大有娇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

翩跹

piānxiān

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恰似嫦蛾舞翩跹。《梁书 王僧孺传》含吐缃缥之上,翩跹樽俎之侧。宋 苏轼《后赤壁赋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毛泽东《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柳亚子《浣溪沙》弟兄姊妹舞翩跹。

piān

①首尾完成的文章或诗词:篇章。诗篇。篇目。篇什(shí)(《诗经》中的“”和“”以十篇为一“”,所以诗章亦称“篇什”)。篇幅。长篇大论。千篇一律。②量词,指文章、纸张、书页:一论文。

piān I.

用于“相片儿”、“电影片儿”等。II.参见 piàn。

piān I.

小:扁舟(小船)。II.biǎn物体宽平而较薄:扁平。扁圆。

扁舟

piānzhōu

小船。一叶扁舟。唐 孟浩然《自洛之越》:“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唐·李白《还山留别金门知己》扁舟寻钓翁。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宋 张元干《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宋 苏轼《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宋 吴潜《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