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打比方:如。犹。若。语。喻(比喻)。《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祖宗之基既湮,七庙之飨胥殄,若坠渊谷,未足斯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譬之立表,倾则扶之,过则正之,使之适中而后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夫民为邦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铲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②领悟。③晓谕:解。说(晓示述说)。《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融譬旨曰。《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九》超譬军士曰。《后汉书 袁绍传》(公孙)瓚因此以书譬绍曰:赵太仆以周、邵之德,衔命来征,宣扬朝恩,示以和睦,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后汉书 刘表传》唯江夏贼张虎、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荆)越与庞季往譬之,乃降。

譬彼

pìbǐ

譬:比喻,比方。彼:那,那个。譬彼:比方那个。萧统《陶渊明集序》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哀哀噍类,譬彼穷牢,悠悠上天,莫云斯极。

譬解

pìjiě

①开导劝解。他千方百计去譬解她。《后汉书 袁绍传》卓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譬解绍等诸军。②解释;说明。譬解过去。

譬况pìkuàng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逮郑玄注六经,高诱注吕览、淮南,许慎造説文,刘熙製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明 杨慎《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秦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刘师培《文说·和声》:“同一字而音韵互歧,同一音而形体各判。故‘读如’‘读若’,半为譬况之词;‘当作’‘当为’,亦属旁通之证。”

譬如

pìrú

①比如。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②与其。

譬说

pìshuō

譬解劝说。《宋书·臧质传》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南齐书·高逸传·褚伯玉》望其还策之日,蹔纡清尘,亦愿助为譬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赵)学见重于世,及被获,不欲北行,力求死,(姚)枢譬说百端,曰:徒死无益,随吾而北,可保无他。

譬晓

pìxiǎo

譬解晓谕。《新唐书·儒学传上盖文懿》:"文懿为国子助教。既升席,公卿更相质问,文懿譬晓密微,远近宗仰。"《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帝(宋真宗赵恒)以(黎)桓素修职贡,岂宜伐丧,不许,而以郡晔为缘海安抚使,令譬晓之。 宋濂《白鹿生小传》:"至期泯复来请,生反覆譬晓之,乃已。"龚翼星《光复军志》:"李燮和者,湖南安化人,童时受读,熟师为讲夷狄之有君,称引今皇帝以譬晓之,燮和瞠目若有所思。"

譬犹

pìyóu

譬如。《礼记·仲尼燕居》:“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倀倀乎,其何之。”《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肠胃,已絶咽喉,岂可为哉!”明 庄元臣《叔苴子 卷一》:“故观其所餘,可以知其所积,譬犹见落叶而知天下之秋,察葭飞而知四海之春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九》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驱之而已,

譬喻

譬谕

pìyù

①比喻,打比方。例如: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②晓譬劝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二》巴延遣人招之,譬喻百端,终不听。③写作时,运用联想力,找出与所要描写的对象有类似特点的人,事,物来比喻说明,这叫做譬喻修辞法.

譬止

pìzhǐ

劝阻。明 文徵明《记中丞俞公孝感》:“家人以公身弱,不习道路,百方譬止,不从,曰:‘吾居此以日为岁,其能安乎?’”《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晋康帝)帝及朝士皆遣使譬止翼,(庾)翼遂违诏北行。

譬诸pìzhū

譬之于;譬如。《花月痕第五十一回》国家版图寥阔,譬诸上农大贾之家,食指累累,安坐而食

①砖,古代又称瓴甓黄甓广堂。《资治通鉴 后周纪二》帝(后周太祖郭威)屡戒晋王(郭荣/柴荣)曰:圹中无用石,以甓代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先是,左司谏、直史馆谢泌,奉诏发解国子学举人,黜落既多,群聚喧诟,怀甓以伺其出。②可作动词,用砖砌。甓城。《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蜀土疏恶,以甓之,环城十里内取土,皆铲丘垤平之,无得为坎以害耕种。《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宋庠)尤畏法,在扬州,使工甓堂涂,取卮酒与之,后知误取公使,立偿之,而取予者皆被罚。·方孝孺东瓯王神道铭》明年,甓通州外郛;八年移镇彰德,甓其城。

鷿

古同“鸊”。

鷿鵜

pìtī

亦作“鷿鵜”。亦作“鷿鷈”。水鸟名。俗称油鸭。似鸭而小。善潜水。古人用其脂膏涂刀剑以防锈。汉 蔡邕 《短人赋》:“雄荆鸡兮鶩鷿鵜,鶻鳩鶵兮鶉鷃雌。”《后汉书·马融传》:“鷺、鴈、鷿鷉。” 李贤 注引 扬雄 《方言》:“野鳧也。甚小,好没水中。膏可以莹刀劒。” 唐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之二:“翡翠莫夸饶彩饰,鸊鵜须羡好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