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 | pǐ | ①量词(a.指整卷的绸或布;b.指马、骡等)。②单独:匹夫(a.一个人,泛指平常人,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如“匹夫之勇”)。③相当,相敌,比得上:匹敌。匹配。 |
匹俦 | pǐchóu | 配偶。相当的,同类。陶渊明《游斜川》诗:“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聊斋志异 庚娘》至如谈笑不惊,手刃优雠,千古烈丈夫中,岂多匹俦哉! |
匹嫡 | pǐdí | ①谓庶子地位同于嫡子。《左传·桓公十八年》: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②谓缔结婚姻。 |
匹夫 | pǐfū | ①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论语·子罕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孟子·梁惠王下》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孟子·万章上》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庄子·盗跖》穷为匹夫,未必贱也。班固《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唐 刘德仁《长门怨 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釵嫁匹夫。”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国朝之制,满平等,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②平常的人。《晋书·刘隗传》:“夫嫡妻长子皆杖居庐,故周景王有三年之丧,既除而宴,春秋犹讥,况龕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肃丧纪之礼。请免龕官,削侯爵。”宋 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叶君健《自由三》:“这倒不是单纯为了友谊和对您的敬佩,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桑梓的利益,为了匹夫的责任。”③独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二》(范)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宋 苏轼《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清 昭槤《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初,夏侯渊战虽数胜,魏王(曹)操常戒之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④詈词。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元 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说唐 第十六回》:“这老匹夫,合当要死,待我出去斩了他。” |
匹夫沟渎 | pǐfūgōudú | 《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后因以“匹夫沟渎”谓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宋·绍翁《四朝闻见录·张司封庙》江之所恃者堤,安有伯起不知以石代薪之便,功未及成,效匹夫沟渎之为。 |
匹夫怀璧 | pǐfūhuáibì | 解释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少资利薄多资累,匹夫怀璧将为罪。”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藏书画沽祸》:“书画之癖,往往沽祸,古今皆然,亦匹夫怀璧之义。” |
匹夫匹妇 | pǐfūpǐfù | 平民男女。泛指平民。《尚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
匹夫无罪 | pǐfūwúzuì |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没有罪过的。《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这就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 | pǐfūwúzuì huáibìqízuì |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这就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匹夫小谅 | pǐfūxiǎoliàng | 语本《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后以“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后汉书·皇甫嵩硃俊传论》:“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清·无名氏《王氏复仇记》(祝举人)情极自缢死。遗笔嘱其子曰:‘……含冤自经,虽类匹夫小谅,实出万不得已。’ |
匹夫有责 | pǐfūyǒuzé | 匹夫:古时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平常的人;有责:有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清 顾炎武《日知录 正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章炳麟《革命之道德》余深有味其言,匹夫有责之说,今人以为常谈,不悟其所重者,乃在保持道德,而非政治经济之云云。 |
匹夫之谅 | pǐfūzhīliàng | 解释同“匹夫小谅”。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嵩朱儁传论》:“故梁衍献规,山东联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宋·朱熹《答董叔重》:“箕子岂固欲自经于沟渎,而为匹夫之谅哉?” |
匹夫之勇 | pǐfūzhīyǒng | 不用智谋,只凭个人的勇气。《孟子·梁惠王下》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后汉书 荀彧传》匹夫之勇,可一战而擒也。 |
匹妇 | pǐfù | ①古代指平民妇女。班彪《王命论》:“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全宗祀於无穷,垂册书於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宋书·范泰传》:“谢晦妇女,犹在尚方,始贵后贱,物情之所甚苦,匹妇一至,亦能有所感激。”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明 袁宏道《程母义行述》:“归见斯文而死,此与匹妇被垢而雉经者何异?”清 周亮工《书影卷三》:“邦有叛臣,匹妇羞之。”②一个妇女。《孟子·尽心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汉书·杜钦传》:“爱宠偏於一人,则继嗣之路不广,而嫉妒之心兴矣。如此,则匹妇之説,不可胜也。”颜师古注:“匹妇,一妇人也。”清 方文《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诗》:“匪直为匹妇,实乃扶頽纲。” |
匹妇沟渠 | pǐfùgōuqú | 谓拘守普通妇女的小节。清·李渔《蜃中楼·望洋》:“我偷生不为求瓦全,念玉碎,须明声价,怎肯做个匹妇沟渠没帐查。” |
匹练 | pǐliàn | 形容流水、瀑布、光环等如一匹展开的白练或彩练。练,指丝绸、绸段等。《聊斋志异 聂小倩》宁(采臣)惧,方欲呼燕,忽有物裂箧而出,耀若匹练,触折窗上石棂,欻然一射,即遽敛入,宛如电灭。 |
匹练飞空 | pǐliànfēikōng | 匹练:一匹白绢。一匹白绢在空中飞舞。形容倾泻的瀑布。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3卷:“遥观似匹练飞空,远听如千军驰噪。” |
匹马 | pǐmǎ | 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仪礼·觐礼》:“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龙驾帝服,鸣钟传鼓於清渭之上,南面而朝单于,朔、易无復匹马之踪,六十餘年矣。”唐 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诗之三》:“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宋 陆游《诉衷情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宋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词》:“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花月痕第四七回》:“李稷如匹马捉狗头,颜卓然单刀盟倭目。” |
匹马单枪 匹马单鎗 | pǐmǎdānqiāng |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宋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宋 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十二:汝州南院和尚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 |
匹马当先 | pǐmǎdāngxiān | 一马当先。指冲锋在前。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刀横宇宙三军丧,匹马当先战百合。”清 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三十三回:呼延灼挺着双鞭,匹马当先,众贼军大呼振天,奋勇冲杀。 |
匹马一麾 | pǐmǎyīhuī | 一匹马一杆旗。形容勇敢善战。元·脱脱《辽史》卷五十八:“辽太祖匹马一麾,斥地万里,经营四方,末尝宁居,所至乐从,用此道也。” |
匹马只轮 | pǐmǎzhīlún | 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殽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杀得血污溪流,尸横山径,匹马只轮,一些不曾走漏。 |
匹偶 | pǐǒu | 配偶。婚配。《镜花缘 第八回》那知此鸟年深日久,竞有匹偶,日渐滋生,如今竟成一类了。 |
匹素 | pǐsù | 白色的绢。常用以形容天光云气等。唐 杜牧《自贻》诗:“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九》丁酉,车驾(宋真宗赵恒)奏天书发京师。群臣言日上有黄气如匹素,五色云如盖。宋 苏轼《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宋 陆游《衡门感旧》诗:“苍烟屯不散,匹素横郊原。” |
匹头 | pǐtou | ①按顾客指定的长度零售的布匹织物。指布匹。又作“疋头”。②方言,指布或绸缎等剪好的成件或成套的衣料。③当头,迎面。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
疋 | pǐ I | 同“匹”。参见“缎疋”。单位名词。战国策魏策一:”车六百乘,骑五千疋。“(姚宏注:”曾、刘无’疋‘字。“)汉书叔孙通传:“乃赐通帛二十疋。”《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伪言使向东门杀之,而别令赐绢十疋。《聊斋志异 龙取水》遥望水光睒熌,阔于三疋练。II.yǎ古同“雅”,《尔雅》亦作《尔疋》。III.shū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