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胃。如:膍胲(牛胃与牛蹄。古代腊祭时的祭品。后比喻虽然需要但不必称道的东西);膍胵(反刍动物的胃;鸟类的胃)

膍胲

píhǎi

牛胃与牛蹄。古代腊祭时的祭品。《庄子·庚桑楚》:“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成玄英疏:“膍,牛百叶也。胲,备也,亦言是牛蹄也。腊祭之时,牲牢甚备,至於四肢五藏,并皆陈设。祭事既讫,方復散之,则以散为是;若其祭未了,则不合散,又以散为不是。”后亦用以比喻虽然需要但不必称道的东西。 清 黎松门《续板桥杂记 序》:“窃得脑胲一臠,便自詡为瓣香。”

古中国楚地山名(一说“大土山”)。战国楚 屈原《离骚》“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枇杷pípá:常绿小乔木。果实圆形、黄色、味酸甜。原产于中国,长江以南多栽培。

枇杷

pípá

果木名。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叶长圆形,花白色,冬花夏熟。实球形或椭圆形,味甜美,供生食,或制罐头食品。叶可入药。 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明 扬基《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即琵琶。

琵琶骨pípágǔ

即肩胛骨。《西游记第七回》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

枇杷门巷

pípáménxiàng

旧时指妓女居住的地方。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门里闭门居。”

①接连:连。邻。②辅助:佐。益。翼(辅助)。《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诚宜审择其人,以毗圣政。③损坏,败坏:《庄子·在宥“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 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毗辅

pífǔ

辅助。隶释·绥民校尉熊君碑:“为国毗辅,懿懿其操,穆穆其姿,光光其行,桓桓其威。”三国魏 曹冏六代论:“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以为藩卫。”周书·崔谦传:“以谦有毗辅之功,又授太师长史。”《资治通鉴 齐纪四》(萧)子良善相毗辅,思弘治道,内外众事,无大小悉与(萧)鸾参怀,共下意!唐 杜牧上周公启:“毗辅圣主,巍为元勋。”

毗邻pílín

指边界接壤的意思,毗邻多指陆地相接。《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惠公欲乞籴于他邦,思想惟秦毗邻地近,且婚姻之国,但先前负约未偿,不便开言。”郭沫若《集外·出了笼的飞鸟》:“地理上和我们新疆毗邻,历史上和我们有过密切的关系。”

毗卢帽pílúmào

放焰口时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种绣有毗卢佛像的帽子。亦泛称僧帽。《西游记第十一回》又赐五彩织金袈裟一件,毗卢帽一顶。

毗翼

píyì

辅助。《晋书·文帝纪》:“惟公经德履哲,明允广深……毗翼前人,仍断大政,克厌不端,维安社稷。”《晋书·杨骏传》:“侍中车骑将军行太子太保领前将军杨骏,经德履喆,鉴识明远,毗翼二官,忠肃茂著。”《宋书·王弘传》:“公体道渊虚,明识经远,毗翼艰难,勋猷光茂。”

毗佐

毘佐

pízuǒ

辅助。《后汉书·庞参传》:“使参、慬得在宽宥之科,诚有益於折衝,毗佐於圣化。”《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陈书·萧济传》:“济毗佐二主,恩遇甚篤。”明 汤显祖《南柯记·荐佐》:“伏见司隶颖川周弁,忠亮刚直,有毘佐之器。”

蜉:大蚂蚁,如“蜉撼大树”。

蚍蜉戴盆

pífúdàipén

比喻能力低而承担的任务极重。也比喻不自量力。汉 焦赣《易林 复之萃》:“蚍蜉戴盆,不能上山。”

蚍蜉撼树

pífúhànshù

蚍蜉:一种大蚂蚁;撼:摇动。比喻力量本来很微弱,而又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亦“撼树蚍蜉”。唐·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琵琶:拨弦乐器。体半梨形,曲颈,四弦。戴假指甲弹奏。音域广阔(能奏所有半音),音色独特,技法丰富。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唐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琵琶别抱

pípábiébào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唐 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琵琶别抱,掉首无情,非惟不及此妾,乃并不及此狐。、

琵琶别弄

pípábiénòng

解释见“琵琶别抱”。清·李渔《奈何天·计左》:“命短的,做了离魂倩女;命苦的,做了琵琶别弄。”

琵琶胡语

琵琶旧语

pípáhúyǔ

pípájiùyǔ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唐 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熊的一种,即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唐 柳宗元《》云: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唐 李商隐《韩碑》:“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①貔子:即“黄鼬”。②貔貅:a.传说中的一种猛兽;b.喻勇猛的军士或军队,如“貔貅之士”。③貔虎:喻勇士或勇猛的军队。参见“虎貔”。④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似熊,一说似虎。

貔虎píhǔ亦作“豼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将士。《水浒传第十一回》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比喻桀骜不驯的武夫。

貔貅

píxiū

①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礼记·曲礼》前有挚兽,则载貔貅。②比喻骁勇的部队。命《晋书·熊远传》貔貅之士,鸣檄前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方将躬缟素以启行,率貔貅而薄伐,取细柳劳军之制,考澶渊却敌之规。